低空经济政策与产业生态研究报告 (2024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 2024年12月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协会,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协会”。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空经济,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伟目标。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低空经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到“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锚点。 低空经济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的特点,涵盖低空装备制造、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管理保障和低空应用四类产业。低空装备产业是低空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动力源泉,以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器(electric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eVTOL)为代表的新兴飞行器蓬勃发展,与传统的直升机共同形成了新旧共存的格局。低空基础设施产业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各方正在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低空管理保障产业是低空飞行活动安全、高效进行的重要支撑,涵盖空域管理、安全防御、人才培养、装备维护等领域,正在快速发展。低空应用产业是低空经济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渠道,可进一步分为消费类、作业类、运输类和应急安全类,未来市场潜力较大。 未来,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革新,以及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低空经济将与各行业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低空产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一、低空经济产业全球发展前景广阔1 (一)低空经济是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空间1 (二)发达国家积极布局,空中交通成为关注焦点3 (三)我国高度重视低空经济,政策法规不断完善5 二、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分析7 (一)低空装备产业7 (二)低空基础设施产业15 (三)低空管理保障产业18 (四)低空应用产业21 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展望24 (一)顶层设计不断强化,政策法规逐步健全24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基座逐步夯实25 (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商业闭环逐步形成25 (四)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条逐步完备25 (五)教育体系不断优化,人才需求逐步满足26 图1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总体架构7 图2三种主流低空飞行器特点比较8 图3eVTOL的三种构型10 图4无人机和eVTOL的电机产业状况12 图5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结构13 图6国内IMU市场前五大企业份额占比15 图7消费类低空应用21 图8作业类低空应用22 图9运输类低空应用23 图10应急安全类低空应用24 一、低空经济产业全球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业界对低空经济已经形成初步共识,但低空经济概念仍未形成科学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低空经济通常指在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下(根据应用需要可扩展至3000米)空域内,以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辅助作业设备为载体,依托低空空域及其相关数据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以载人、载物以及其他作业等多种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目前,国际上将低空空域被视为新的交通空间,并将“空中交通”作为发展重点,我国则更强调低空空域作为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即其经济属性。 (一)低空经济是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低空空域由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新途径,而是广泛赋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经济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人口密度的增加,传统地面交通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常规产业模式亦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领域的需求日益凸显,传统手段已显现出其局限性。在此背景下,低空经济作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解决上述挑战的关键路径之一。 1.地面交通承载力有限,亟需拓展三维立体交通空间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持续攀升,机动车 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地面交通运力不足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交通解决方案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亟需探索新的交通模式以应对当前挑战。在此背景下,发展空中交通系统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利用城市上空的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并为紧急救援、货物快递等提供快速通道。 2.经济增长需转型,亟需创新产业生态增长极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目标。低空经济涵盖低空装备制造、基础设施、低空管理保障、低空应用等多个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增长潜力,有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与升级的新引擎。此外,低空经济涉及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领域,在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农林植保、物流配送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3.应急救援、安防监管有局限,亟待开拓治理新方式 传统救援和监管方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日益增长的需求时,逐渐显现局限性。一方面,地面救援和巡检受制于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难以在第一时间到达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区域,影响救援效率和监管效果。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增多,传统手段在高层救火、房屋坍塌救援等方面的应用也面临挑战。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出现为应急救援和安防监管 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其快速响应优势可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安防巡检的覆盖面。与此同时,低空飞行器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为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二)发达国家积极布局,空中交通成为关注焦点 1.美国积极完善监管架构,发布城市空中交通规划 美国低空产业布局较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并积极推动城市空中交通计划。2017年,美国联邦航空局(FederalAviationAdministration,FAA)提出《无人机系统整合试点计划》,旨在探索无人机在低空空域中安全、有效的整合方法。该计划允许选定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在特定空域内测试无人机运营的新模式和技术,以推动无人机产业的创新发展。2020年7月,美国标准化协会提出《无人机标准化路线图2.0》。该路线图涵盖了适航性、飞行作业、人员培训、资格认证等多个领域,评估了现有标准和开发中标准与实际需求间的差距,并针对性提出行动建议,确定优先级别。 2023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国家航空科技优先事项》,提出优先发展小型无人机和先进空中交通飞行器,如eVTOL、电动短距起降飞机(electricShortTake-OffandLanding,eSTOL)和其他高度自动化的电动客货运飞机。同年5月,FAA发布《城市空中交通运行概念2.0》白皮书,对未来空中出租车和其他先进空中交通的运行概念展开设计和描述,以支撑FAA建立和发展 城市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同年7月,FAA提出《先进空中交通实施计划V1.0》,该计划包含了在2028年前实现先进空中交通规模化运营所需的各关键要素和措施步骤,包括运营、基础设施、电力网络、安全、环境、社区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2024年10月,FAA发布了动力升降飞机行业的最终安全法规,涵盖型号认证、飞行员培训与认证、运营规则、最低安全高度和能见度的严格操作要求等,为eVTOL的商业化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2.欧洲着力构建统一空管体制,打造低空U-space体系 2016年,欧盟执委奥莱塔·布尔克提出U-space的概念,旨在将各类无人机有效集成到现有空域内,使有人机和无人机都可以安全地运行。201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U-space蓝图》,鼓励各成员国开展各种城市空中交通应用。2018年7月,欧洲航空安全局 (EuropeanUnionAviationSafetyAgency,EASA)发布《关于民用航空领域的共同规则和建立欧洲航空安全局》(简称《第2018/1139号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将欧盟的管理权限扩展至除国家航空器以外的所有航空器,并规定由EASA建立统一规则,规范欧盟各国的民事航空活动。 2019年6月,欧盟连续发布《关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第三国运营人》(简称《第2019/945号授权条例》)和《关于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规则和程序》(简称《第2019/947号实施条例》)。这两部法规延续了基于风险的无人机分类管理模式,并规定了无人机在欧盟成员国的运行规则以及驾驶员、制造商等人 员的义务和责任等内容,确定了无人机在欧洲空域安全运行的基本框架。 2019年7月,EASA针对垂直起降器(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VTOL)颁布专用条件SC-VTOL,并在2020年5月公布eVTOL适航认证的拟议符合性评审方法,为新型飞行器建立了全新监管框架。2022年,欧盟发布顶层战略规划《航空绿色协议-欧洲可持续航空愿景》,提出建立智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愿景目标,同年EASA发布了下一代空中城市交通飞机的拟议法规,确定城市运营初步规则。2023年,欧盟发布《U-space运行概念(第四版)》,对U-space的实施阶段进行更为清晰的划分。 (三)我国高度重视低空经济,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1.空域逐步开放,管理模式向协同管理演进 2010年8月,我国颁发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2010年至2014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呈现分类管理的特点。在此期间, 全国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织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将低空空域由管制空域,改为管制、监视、报告三类空域,按照审批和报备两种方式实行分类管理,以提高低空空域的使用效率。 2015年至2017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呈现多样性的特点。2015年,济南和重庆地区开展了低空空域管理和通用航空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6年,珠三角和海南地区开展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重点优化空域审批制度,提高空域使用效率等;2017年,海南 省国家低空空域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海南省成为全国首个完成低空空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地区。同年,西北地区开展了通用航空低空空域监视与服务试点。 2018年至今,低空空域管理呈现向协同管理演进的特点。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省政府牵头的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并将分块管理转变为协同管理,将低空飞行由管制指挥模式转变为目视自主飞行模式。此后,湖南、江西、安徽参照四川经验也成立了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中心,实现了飞行计划“一站式”审批服务,极大促进了低空空域的使用效率。 2.政策法规密集发布,制度保障初见成效 我国高度重视低空经济,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支持性政策,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低空经济;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推进低空旅游装备的自主创新及高端制造和完善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2022年12月,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释放通用航空的消费潜力;2023年,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明确2025年实现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