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4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 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特别报告之一 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 THEARTISTICDEVELOPMENTREPORTOFCHINESEFILMINDUSTRYFROM2014TO2024 主办单位: 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 2014-2024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 2 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 总策划:王丹 策划:戴莹莹张晗 编辑:杨柳杨斌梁培仪姜枢刘佳张雅雯杨茗蛟 撰稿团队 总论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导演 陈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越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数字创新发展中心业务主管王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季婉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吴倩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斯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编剧 张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小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表演 厉震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摄影 李力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梁明导演、摄影指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工作委员会会长 美术 王丽君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 声音 3 王珏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 2014-2024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 4 中国电影十年艺术发展报告 5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总论 2 第二章 导演 24 第三章 剧作 38 第四章 制作 64 第一节 表演 64 第二节 摄影 70 第三节 美术 80 第四节 声音 87 总论 第一章总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战线、开展文化建设的进程中,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作为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十年来,中国电影在党的文艺方针的引领下,在文化自信、艺术自觉、产业自强的驱动下,在一系列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促进引导政策的影响下,在电影人对时代走向、观众期待、媒介生态、电影美学的认知和理解的演化中,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2024年,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在银幕上回顾了“革命新征途、建设新中国、发展新气象、奋进新时代”这些被光影铭记的历史。2024年,站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节点,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守正创 新”的本质要求下,中国电影主动担当新征程的文化使命,把文艺创作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时代要求紧密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出既弘扬历史主旋律、又弘扬时代正能量的精品佳作。 回顾2014-2024,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时代格局息息相关,不仅出现了《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 《流浪地球》这样创纪录的高票房电影,而且推出了一批新主流电影、现实主义电影、中国式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动画片、纪录片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中国电影在思想深度、历史深度、人性深度上的探索,在电影的艺术与技术、创作与制作、美学与工业方面也取得了多维的突破,电影成为人民 《流浪地球》 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这十年,我们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片单,在不同的意义上“代表”这十年中国电影的“实绩”,体现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在全球影响、国家导向、市场推动、观众更迭、艺术创新、行业重建、技术赋能、社会演进等复杂力量的制约、规定、助力、引导下所出现的主题、题材、类型、风格、样态的发展和变化,阐释中国电影与时代、与观众、与政治、与市场的互动关系。随着电影影响力受到重视,新时代之后,电影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形象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置于国家文化、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地,其政治性、宣传性、精神性在新的产业化基础上全面升级,形成了“新主流电影”所主导的更加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意识形态建构性的电影文化。 《白日焰火》(刁亦男导演,2014) 《后会无期》(韩寒导演,2014)《匆匆那年》(张一白导演,2014)《智取威虎 山》(徐克导演,2014)《刺客聂隐娘》 (侯孝贤导演,2015)《唐人街探案》(陈思诚导演,2015)《寻龙诀》(乌尔善导演,2015)《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导演, 2015)《捉妖记》(许诚毅导演,2015) 《滚蛋吧,肿瘤君》(韩延导演,2015)《冈仁波齐》(张扬导演,2015)《烈日灼心》 (曹保平导演,2015)《驴得水》(周申、刘露导演,2016)《长城》(张艺谋导演,2016)《战狼2》(吴京导演,2017)《无问西东》(李芳芳导演,2017)《邪不压正》(姜文导演,2018)《无名之辈》(饶晓志导演,2018)《美人鱼》(周星驰导演,2018)《红海行动》(林超贤导演,2018)《我不是药神》(文牧野导演,2018)《流浪地球》(郭帆导演,2018)《地久天长》(王小帅导演,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导演,2019)《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总导演, 2019)《我和我的家乡》(宁浩总导演, 2020)《八佰》(管虎导演,2020)《少年的你》(曾国祥导演,2020)《长津湖》 (陈凯歌总导演,2021)《守岛人》(陈力导演,2020)《奇迹·笨小孩》(文牧野导演,2022)《万里归途》(饶晓志导演,2022)《满江红》(张艺谋导演,2023)《流浪地球2》(郭帆导演,2023)《孤注一掷》 (申奥导演,2023)《消失的她》(崔睿、刘翔导演,202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乌尔善导演,2023)《热辣滚烫》(贾玲导演,2024)《第二十条》(张艺谋导演,2024)《抓娃娃》(闫非、彭大魔导演)《志愿军:存亡之战》(陈凯歌导演,2024) 等等影片,一方面,它们体现了国产电影的社会认识、商业意识、市场观念、观众定位越来越成熟,反映了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对电影的深刻影响,甚至也反映出这种影响带来的某些创作误区和价值观迷失;另一方面,更体现了电影对处在大变动中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人性选择、社会境遇的关注、关怀和关心。因此,这十年出现了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欣欣向荣、创作千姿百态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继1940年代、1960年代前后、1980年前后中国电影三个发展高潮之后,中国电影创造了第四个时间跨度最长的“高潮期”“黄金期”,构建了电影大国的基础,也带来了建设电影强国的新机遇新契机。 2014:中国电影的“网生代元年”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的精神指引下,中国电影在“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1的发展思路下,进入了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承继十多年电影产业的改革成果,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看电影”不仅成为大城市的消费习惯,而且大量中小城市影院也为广大观众提供着经常性的文化消费。与大众日益增长的电影消费需求同步,国产电影的文化多样性更加丰富,既有关注现实社会民生问题的《亲爱的》,也有重现历史场景和 事件的《太平轮(上)》;既有资深导演严谨创作的《归来》(张艺谋导演),也有青年导演演绎的类型作品《绣春刀》(路阳导演);既有用微观个体表现时代氛围的《黄金时代》,也有国家宏大叙事的《天河》;既有都市情感喜剧《分手大师》《心花路放》,也有青年成长故事《后会无期》《小时代3》;既有3D商业大制作《智取威虎山》《一步之遥》,也有中低成本制作的《白日焰火》 《老男孩猛龙过江》,甚至还有将电视节目电影化的《爸爸去哪儿》,外国著名导演参与合拍的《夜莺》(费利普·弥勒导演)等等。张艺谋、顾长卫等第五代导演,与姜文、王小帅、张扬等所谓第六代导演,以及宁浩、张一白、俞白眉,甚至更年轻的路阳、韩寒、郭敬明等所谓新生代、“网生代”导演多代同堂,共同为这一年中国电影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满足着不同观众对于电影的不同需要。 而这一年,电影创作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则是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入电影行业,互联网用户、互联网IP、互联网营销,尤其是互联网那种草根、碎片、网状黏合的特点,对中国电影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以至于不少电影人直呼“看不懂”当下中国的电影观众和电影创作走向。电影似乎正在开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新纪元。互联网在中国发展20年,互联网上流行的游戏、网络文学、微电影等等元素纷纷进入电影,在互联网上活跃的人物开始参与电影制作,以百度、阿 12014年7月,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会上分析了电影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指出提高电影质量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 《心花路放》 里巴巴、腾讯(所谓的“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通过对用户资源的调用来运作电影,更重要的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成为电影的主力受众,使这一年的中国电影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所谓“互联网”气质。不仅出现了类似《后会无期》《小时代3》这类动辄票房数亿的“粉丝电影”,而且像《老男孩》《分手大师》《心花路放》《匆匆那年》等影片叙事的碎片化、台词的网络化、场景的戏谑性、审美的简陋性、价值观的大众“草根性”等等,一方面体现出这些电影与网民的亲近、贴近和迎合,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电影中存在的伦理虚无主义、美学粗鄙化倾向的质疑。而肖央、韩寒、郭敬明、九夜茴等借助网络而具备号召力的名人则纷纷进入大电影领域。互联网影视企业、互联网创意题材、互联网上涌现的影视人才、互联网用户转化为的电影观众,使2014年成为中国电影名副其实的“网生代元年”。互 联网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中国电影的气质。这一语境在电影市场和电影文化等方面 的强大影响力,集中体现在电影“网生代”这一概念的突然流行。2“网生代”是对电影创作和生产最新现象的观察而产生的概念,《老男孩猛龙过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从网络电影转化为大电影,而且是由网络主创人员担任电影主创。传统的代际概念主要是时间概念,往往来自创作者、主要是电影导演的年龄和从业时间,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第六代都来自于这种分类角度。但“网生代”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代表着对不同媒介使用而出现的一代。它不仅是电影创作概念,同时也是电影观众概念,它将创作者与观众联系在一起。与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导演不同,网生代电影人是从网络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代。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用户也逐渐变成了电影观众的主流人群,他们让“网生代”电影往往创 2尹鸿、朱辉龙、王旭东、朱晓敏:《“网生代”电影与互联网》,《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 造出想象不到的票房成绩,甚至改写了中国电影档期。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每年的黄金档期是贺岁档,但是在2013年,贺岁档第一次出现降幅,2014年则进一步地延续了这一态势。暑期和农历新年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高峰时段,大中小学生在假期里成为观影主力。 不论是老一代导演所遭遇到的口碑窘境,还是中青年导演在“软电影”上的或成功或偏差的探索,都与整个电影行业所处的互联网语境息息相关。随着大数据、粉丝、社交化等因素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强,电影如何在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防止过度迎合带来的娱乐无度、伦理无度的偏向,使电影坚守基本的文化底线,正在成为对电影文化未来发展的新考验。中国电影仍然还处在蜕旧变新的过程中,创作者的新老交替正在进行,新市场新观众带来的电影美学观念的调整还在摸索,电影价值观的探索和表达还缺乏自觉意识,甚至高新技术带来的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冲击也还没有完全适应,特别是电影还未能充分找到与当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当下中国人的奋斗与梦想内在联系的叙述方式,都说明中国电影还处在成长的烦恼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