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ONTENTS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整体进展01-04 创新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高地加快建设05-07 科研合作稳步加深,基础学科凸显优势08-12 技术转移持续活跃,技术布局聚焦前沿13-19 上市企业链上布局,科技投资意愿显著20-22 创投资本持续发力,科技创业成为热门23-25 1.2|一级指标发展情况分析| 从一级指标发展变化看,近年来,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五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初步构建起了从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到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循环。 500 400 300 299.08 200 209.58 100 203.87 0 215.41 409.89 资源共享 环境支撑创新合作 2% 产业联动 成果共用 ■2018年□2020年□2023年 0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整体进展 1.1|总指数发展情况| 267.57分 2011-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稳步 提升,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3年 100分 的267.57分,年均增速达到8.55%。 2011年 2023年 300 16% 250 14% 1 12% 200 10% 150 8% 6% 100 . 4% 50 1.92% 0 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201820192020202120222023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 增长率 图12011-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 01 6.11% 38% 3 .52% 6 .49% 5 129.54 115.52 103.38 100.00 .97% 8 .25% 9 171.86 161.34 145.00 137.45 1.39% 216.27 197.95 1.27% 1 2.14% 1.75%1 1 267.57 262.52 240.90 15.18% 图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发展情况 02 1.3|二级指标发展情况分析| 表1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二级指标发展情况 增长率排名 从二级指标整体发展情况看,17个二级指标呈现正增长趋势,20项指标3年累计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6%。 特点1 近三年增长最快的二级指标集中在成果共用和产业联动一级指标,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位居第一位,达到332.2%。 特点2 资源共享、创新合作与环境支撑的指标增长率相对平稳,增长率在10%-30%,说明资金、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对长三角协同创新的持续支撑与保障。 一级指标 资源共享 创新合作 成果共用 二级指标 1每万人研发人员占比 2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比重 4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 5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地区差异 6长三角区域科技论文合作网络密度 7长三角区域科技论文合作数量 8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 9长三角区域专利转移数量 10长三角区域合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 11长三角区域合作PCT专利申请 12长三角区域国外技术合同引进 13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 增长率 23.1% 14.0% 4.2% 25.7% 28.6% 9.6% 13.5% 332.2% -20.8% 39.7% 59.5% -4.0% -24.8% 排名(0.4)2.6 9 12 17 8 7 15 13 1 19 6 3 18 20 特点3 长三角创业投资数量、区域合作PCT专利申请等指标逆转了下降态势,近三年的累计增长率分别从-43.8%、-8.7%转为8.4%和59.5%,表明长三角创业投资环境呈现稳定向好态势、区域高水平合作不足等状况极大改善。 此外,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下降态势明显,累计增长率从-19.4%下降为-24.8%,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大的产业布局确实具有高度相似性,主要聚焦 产业联动 环境支撑 14高技术产业利润 15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 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17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密度 18长三角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 19长三角创业投资数量 20外商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 69.7% 43.0% 58.8% 11.2% 20.5% 8.4% 18.7% 2 5 4 14 10 16 11 No.20 No.1 高精尖领域,但在细分领域上差异化布局,存在一定的协同性,并非完全的产业同质化。 备注:各二级指标为近三年的累计增长率 0304 2024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 创新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高地加快建设 创新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高地加快建设 研发人员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合肥等核心城市构成的雁阵格局。总体分布表现两大特征: 1核心枢纽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为代表的核心城市持续吸引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人才增长极。 2长三角人才高地的根基不断筑牢 长三角拥有两院院士、高被引科学家、领军人才、研发人员等构成的人才梯队,同时不断吸引与培育创新人才,擦亮长三角人才高地这一鲜明的名片。 0 创新人才结构优化 人才高地加快建设 |创新人才总量攀升,人才结构质量并重| 每万人拥有R&D人员83.71人年,同比增长9.8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人年。从R&D人员总量情况来看,R&D人员全时当量13年间从73.84万人年增长至198.35万人年,年均 增速8.58%,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速7.89%,占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达到31.22%。 73.84 万人年 2011年 198.35 万人年 2023年 <5000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50000 50001-100000 >100001 2011年 <5000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50000 50001-100000 >100001 2014年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单位:人年) 34.2338.11 43.02 48.5551.6353.93 55.8357.3460.06 67.9771.18 76.20 83.71 <5000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50000 50001-100000 <5000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50000 50001-100000 0.0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 长三角全国 >100001 2018年 >100001 2023年 图32011-2023年全国及长三角每万人R&D人员 图42011、2014、2018、2023年长三角R&D人员全时当量空间分布 0506 0 科研合作稳步加深 基础学科凸显优势 3.1|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不断密集| 2011至2023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为0.74,与2022年相比提升0.04。2023年长三角地区共有41个地级以上城市 参与到科技论文合作网络中,合作论文数量达27916篇,与2022年相比增加5.42%。 1400 0.80 (单位:次) 0.74 0.68 0.700.70 1200 0.61 0.70 0.56 0.58 1000 0.60 0.47 0.51 0.50 800 0.42 0.38 0.40 6000.290.30 0.30 400 0.20 200 0.10 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 0.00 合作数量 网络密度 图52011-2023年长三角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及网络密度 注释:合作数量数指长三角内城市之间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的数量 08 专栏1 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加快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长三角地区探索人的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同提升的新范式,加快提升 人才的吸附力、承载力,已经成为全国人才高地。 浙江 不断升级引才政策,2024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高素养劳动者“三支队伍”建设,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到2027年, 浙江将新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各2000名左右,新引进海外高层人 才4000名左右。 上海 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2023年,上海新增两院院士18位、占全国新增院士总数的13.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253人。 江苏 积极谋划和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联席会议机制,努力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安徽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制定出台安徽人才政策4.0版,全国率先组建省委人才工作局,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等系列活动。 07 从科研合作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大城市构建了科研合作的核心圈层,镇江、徐州、无锡、宁波、温州等紧随其后,不断趋近科研合作的核心圈层。 2011年 围绕上海、杭州、南京核心城市建立了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上海的引领地位明显,并以此为核心节点形成了“上海-南京”G42沿线、“上海-杭州”G60沿线的科研合作主干线,合肥、 2018年 核心城市主导地位依然稳固,随着合肥、苏州、宁波、无锡、镇江等大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长三角科研合作的城市范围不断拓展。此外,次级核心 2023年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镇江、徐州、无锡、宁波和温州的科研合作网络不断密集,合作强度不断增加,构建起了长三角科研合作的共同体。 3.2|科研合作领域主要集聚基础学科| 从国际科技论文合作的学科领域来看 2011至2023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论文合作数分别为34329、24962、18930、12468、10640篇。 苏南城市(如苏州、无锡)与浙江城市(如宁波、温州)不断融入科研合作的核心网络。 节点逐渐崛起,形成了“中心外围、东稠西疏”的整体网络格局。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工程学 化学 0 (单位:篇) 34329 24962 18930 17952 12468 免疫学 全科及内科 农业 实验医学 神经科学与神经学 能源与燃料 光学 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药理学与药剂学 数学 物理学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计算机科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肿瘤学 其他科技主题 材料科学 10640 图62011、2018、2023年长三角科技论文合作情况 图72011-2023年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学科领域TOP20 0910 从四个省会城市看 排名前三位的合作领域均集中在化学、工程学和材料学。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科技论文首要合作领域均为化学,合作论文数分别为17024、12331、8254、5234篇。在排名前五的合作领域中,上海、南京聚焦在肿瘤科、计算机科学两个领域的合作,杭州在肿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合作较多,合肥在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合作量靠前。 专栏2 聚焦G60科创走廊建设 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上海论文合作领域TOP10 杭州论文合作领域TOP10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经过短短几年建设,科创走廊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据统计,2023年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