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第一部分概要 第一部分概要 1.1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1.1.1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 1.1.1.1心血管疾病 中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300万、冠心病(CHD)1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530万、高血压2.45亿。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1990—2019年,中国1~79岁人群CVD[包括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IHD)、卒中、高血压性心脏病、非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肌炎、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PAD)、心内膜炎和其他心血管和循环系统疾病]年龄标化发病率从646.2/10万人年上升至652.2/10万人年。CHD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177.1/10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 203.7/10万人年,再下降至2019年的197.4/10万人年。 根据GBD研究数据,1990—2016年,CV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增长了33.7%,其中男性增长了51.8%,远高于女性(12.1%)。疾病负担增长最快的病种依次为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147.0%)、IHD (122.0%)、PAD(108.9%)、缺血性卒中(80.4%)和主动脉瘤(49.1%)。 虽然CVD总疾病负担绝对值处于增长态势,但是年龄标化DALY在1990—2016年下降了33.3%,其中女性(-43.7%)较男性(-24.7%)下降更快。其他所有类型的CVD年龄标化DALY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较大的有风湿性心脏病(-77.6%)、其他CVD(-68.7%)、高血压性心脏病(-54.8%)和出血性卒中(-52.6%)。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显示,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21年农村、城市 CVD分别占死因的48.98%和47.35%。 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21年农村CVD死亡率为364.16/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88.58/10万;城市CVD死亡率为305.3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65.37/10万。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CHD死亡率为135.08/10万、农村为 148.19/10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男性CHD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2021年CHD死亡率继续呈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明显,到2016年已超过城市水平。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03 个监测点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CVD[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绞痛、卒中和心脏性猝死]粗发病 率为600.9/10万(年龄标化率为411.8/10万),男性发病率(粗率689.5/10万,年龄标化率501.9/10万)高于女性(粗率510.7/10万,年龄标化率324.9/10万)。AMI粗发病率为79.7/10万(年龄标化率为55.8/10万),男性(99.0/10万)高于女性(60.1/10万)。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20—2022年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监测点开展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CHD[包括AMI,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病率为758/10万,男性(940/10万)高于女性 (570/10万),城市(892/10万)高于农村(639/10万)。随着年龄增长,CHD患病率呈现快速升高趋势。 2002—2021年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自2012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于2013年开始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1.1.1.2脑血管疾病 GBD2019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共有2876万例卒中患者,比1990年增加147.5%。在不同亚型卒中 中,从1990年到2019年,患病数增加最多的是缺血性卒中(195.2%),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出血(54.8%)和脑出血(43.0%)。2019年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468.9/1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为1255.9/10万,脑出血为214.6/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81.4/10万。与1990年相比,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上升了13.2%,其中缺血性卒中增加了33.5%、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降低了31.9%和21.9%。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03个监测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结果发现,18岁及以上居民卒中发病率为496.7/10万(年龄标化率为338.6/10万),男性高于女性。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40.02/10万,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1.71%,位列城市居民全死因的第三位;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75.58/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农村总死亡人数的23.62%,位列农村居民全死因的第二位。中国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2003—2021年,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与2003年相比,2021年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 亡率上升至2003年的1.37倍;农村居民上升至2003年的1.58倍。各年度农村地区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水平。 GBD2019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有218.9万人死于卒中。1990年到2019年,卒中总的死亡人数增加了59.0%,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71.1%和37.4%,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死亡人数下降了58.7%。2019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为127.2/1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为62.2/10万、脑出血为60.1/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5.0/10万。与1990年相比,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39.8%,其中缺血性卒中变化不显著,降低了3.3%;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降低了48.1%和84.1%。 1.1.2烟草使用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合作,2004—2008年对来自中国10个地区的51.2万名30~79岁成人进行 中位随访11年后发现,吸烟与15种循环系统疾病[HR(95%CI)]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包括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2.46(1.71~3.54)]、动脉栓塞和血栓[1.99(1.40~2.83)]、其他肺源性心脏病[1.78 (1.65~1.92)]、肺栓塞(PE)[1.54(1.03~2.30)]、其他动脉瘤[1.54(1.02~2.31)]、急性心肌梗死 [1.49(1.39~1.59)]、心搏骤停[1.43(1.20~1.70)]、动脉粥样硬化[1.32(1.16~1.49)]、心力衰竭 [1.30(1.21~1.40)]、心脏病并发症和描述不明确的心脏病[1.20(1.08~1.33)]、慢性IHD[1.18(1.15~ 1.22)]、脑梗死[1.12(1.09~1.15)]、心绞痛[1.09(1.01~1.19)]、静脉曲张[0.81(0.72~0.92)]。 1.1.3膳食营养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CNHS)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膳食总能量供给充足。从长期变化趋势看,中国居民膳食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其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脂肪供能比则呈不断上升趋势,城市居民自2002年起超过推荐量30%的上限水平,农村居民2015—2017年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达到33.2%。 2015—2017年CNHS中72231名18岁及以上成人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严重不足,摄入不足率从2.58%到97.63%不等。其中,钙摄入不足率最高,其次为维生素B2。而钠摄入量过高,平均达到5139.61mg/d,只有1/4的中国成人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值。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仍不尽合理。中国居民营养调查和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CDRFS)数据显示,2002—2018年我国20岁及以上居民全谷物、蔬菜、水果、红肉、大豆和坚果摄入量均呈上升趋势,含糖饮料摄入量变化不大。红肉和含糖饮料摄入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而其他食物则低于推荐摄入量。其中,全谷物(21.2g/d)和水果(114.1g/d)的日均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全谷物50~100g/d,水果200~350g/d)的一半。 1.1.4身体活动 中国慢性病及其营养监测数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区县的横断面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率为12.5%,城市(18.1%)高于农村(8.5%)。2018年业余静态行为时间较2010年明显增加(3.2h/dvs2.7h/d)。 1985—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总体趋于下降。2004—2015年静态行为增加了1.8h/7d,活动不足率升高了5.5%。2016年中小学生体育课≥2节/7天、课外体育训练≥5次/7天的比例分别为85.2%、31.5%。周末看电视、使用手机、看电脑≥2h的比例分别为23.7%、27.7%、17.5%。2017年小学生、初中生活动达标率高于2016年。2019年肌肉力量锻炼≥3次/7天的比例达到39.3%。 WHO2016年报告指出,身体活动达标可以使我国40~74岁人群过早死亡风险减少18.3%,相当于每年避免101.65万人过早死亡。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中,与身体活动量≤9.1MET·h/d相比,≥33.8MET·h/d组的CVD死亡风险降低41%。身体活动量每增加4MET·h/d,CVD死亡风险降低12%。 1.1.5超重肥胖 我国儿童与成人超重、肥胖均呈快速增长趋势。1985—2019年7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 2019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超重检出率为13.9%,肥胖检出率为9.6%), 城市(25.4%)高于农村(21.5%)、男生(28.4%)高于女生(18.4%)。从增长速度看,我国7~18岁儿 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均持续增长,超重肥胖检出率由1985年的1.2%增长至2019年的23.4%,增长 了18.1倍。其中,肥胖检出率增长了75.6倍。2019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男生和农村女生超重肥胖 检出率较1985年分别增长了22.3倍、11.7倍、54.2倍和10.1倍,农村男生的增长速度最快。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20—2022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62个 监测点开展调查,有效样本量293022人,初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4.6%、17.8%和34.9%。肥胖率男性(20.5%)高于女性(15.0%),农村(18.7%)高于城市 (16.7%)。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开滦队列2006—2010年对68603名未患CVD或癌症的成人(平均年龄55.46岁)中位随访7.0年后, 3325人罹患CVD。与稳定-低正常体重组相比,稳定-高正常体重组、稳定-超重组、稳定-低肥胖组、 稳定-高肥胖组患CVD的风险较高。研究结果提示,长期超重和肥胖与终生CVD风险增加有关。 超重、肥胖会增加CVD疾病负担。根据GB

你可能感兴趣

hot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

医药生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0-09-01
hot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医药生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