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和恒咨询]: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07-15-和恒咨询向***
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概要 概要 1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1.1烟草使用 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研究显示, 1990—2019年,中国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从150万增至240万,增幅达57.9%。 吸烟与二手烟暴露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可预防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人群的吸烟相对死亡危险 (RR)是1.23(95%CI:1.18~1.27),人群归因死亡危险度百分比为7.9%。 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15岁人群吸烟率为26.6%,较2010年和2015年有所下降。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为2.1%。2021年,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GYTS)显示,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6.7%,吸烟率为4.7%。 2018年中国≥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比例为68.1%,看到有人室内吸烟的比例为71.9%。现在电子烟使用率为0.9%。 中国健康素养调查(CHLS)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4839名参与者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20~69岁人群烟草依赖率为13.1%,现在吸烟者的烟草依赖率为49.7%,约1.835亿吸烟者患有烟 草依赖,其中男性1.775亿。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对461047名30~79岁成人中位随访11.2年的数据显示,吸烟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及共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中国≥15岁吸烟者的戒烟率为20.1%。在过去12个月内戒过烟的人中,超过半数的人戒烟的主要原因与自身健康有关。前三位戒烟原因分别是担心影响今后健康(38.7%)、已经患病(26.6%)和家人反对吸烟(14.9%)。 1.2膳食营养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为2007.4kcal,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 中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其中,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自2012年起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20%~30%的上限水平,2015—2017年农村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达到33.2%。 1982—2015年,中国居民主要食物摄入量发生变化,谷物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增加;水果、蛋类、水产品、奶类、大豆类的摄入量仍然很低;食用油摄入增加,家庭烹调用盐有所减 少,但食用油和烹调用盐的消费量均远高于推荐量。 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发生变化,1990—2019年,中国工业加工食品能量摄入占比从1.5%增加到 28.7%,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能量摄入占比从1990年的9.5%增加到2019年的30.0%。 2016—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经常饮用率(经常饮用是指每日饮用至少一次,或者虽非每日饮用但每周饮用5次及以上)为18.9%。 2018年,中国≥18岁居民的平均每人每年酒精摄入量较2012年增加0.4L,饮酒者经常饮酒率(过去 一年内曾饮酒的人群中,每周5天或5天以上饮酒所占的比例)为19.9%,饮酒者有害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61g,女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41g)为8.6%,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中国心脏健康膳食(CHH)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单盲、随机干预试验,发现食用28天的中国心 脏健康膳食(包括鲁菜、淮阳菜、粤菜和川菜四个菜系,脂肪供能减少5%~8%,蛋白质供能增加3.5%~5.5%,碳水化合物供能增加0~5%,钠摄入量从近乎6000mg/d减少到3000mg/d,膳食纤维从11g/d增加到30g/d,钾从<1700mg/d增加到3700mg/d),可分别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10.0(95%CI: -12.1~-7.9)mmHg和3.8(95%CI:-5.0~-2.5)mmHg。每减少1mmHg收缩压的增量成本效益比为每天0.4元人民币,提示中国心脏健康膳食具有经济有效的降压作用。 1.3身体活动 覆盖全国各省共计12万~1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Youth Study)显示,2017年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分别为38.5%和35.3%,高于2016年的33.5%和 32.5%,高中生达标率没有明显改变(24.2%vs24.4%)。 2017年,仅5.12%的中小学生达到24小时运动指南标准,即中高强度身体活动≥60min/d、业余屏幕 时间≤2h/d、睡眠时间充足(6~13岁9~11小时,14~17岁8~10小时)。2016年,中小学生平时各类屏幕时间(看电视、使用手机或电脑)≥2小时的比例分别为8.7%、11.5%、9.0%,而周末则分别升高至23.7%、27.7%、17.5%。 198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CNSSCH)对738523名13~18岁汉族学生的6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对4341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率升高了5.5%,身体活动量减少了5.8代谢当量(MET)·h/7d,平均静态行为时间增加了1.8h/7d。 中国慢性病及其营养监测数据(CCDNS)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区县的横断面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18岁成人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率为12.5%,较2010年(11.9%)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除≥70岁人群外,25~34岁人群经常参加身体活动率最低。 CHNS数据显示,1991—2009年,中国成人的平均身体活动总量明显下降(399MET·h/7dvs 213MET·h/7d)。2011年男性职业活动量较1991年下降了31%,女性的趋势类似。 CCDNS显示,≥18岁成人2018年业余静态行为时间平均为3.2h/d,与2013年(3.3h/d)接近,均明 显高于2010年(2.7h/d)。 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发布的全球168个国家2001—2016年的身体活动数据,对其中 40~74岁人群资料的深入分析显示,达到身体活动建议目标可以预防我国18.3%的过早死亡,相当于每 年避免101.65万40~74岁的人过早死亡。 对CKB队列研究中48.7万余名基线无心血管病(CVD)人群平均随访7.5年的结果显示,总身体活动量与CVD死亡呈显著负关联,与活动量最低组(≤9.1MET·h/d)相比,最高5分位组(≥33.8MET·h/d)CVD死亡风险降低41%(HR=0.59,95%CI:0.55~0.64)。身体活动量每增加4MET·h/d,风险降低12%;增加职业或非职业身体活动量均可降低CVD死亡风险。 CKB研究队列数据还显示,身体活动平均每增加一个标准差(14MET·h/d),与体重指数(BMI)减少0.15kg/m2、腰围减少0.58cm、体脂百分比减少0.48相关;业余静态行为时间每增加一个标准差(1.5h/d),与BMI增加0.19kg/m2、腰围增加0.57cm、体脂百分比增加0.44相关;并且身体活动、业余静态行为与肥胖(BMI≥28kg/m2)的相关性存在协同效应。 1.4超重肥胖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总体都处于上升趋势。《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6~17岁儿童青少年分别为11.1%和7.9%。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中国≥18岁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3.3%和14.1%。 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中国标准)、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国标准)和≤6岁儿童(WHO诊断 标准)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31.8%和15.6%,而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995万、 5892万和1819万。 居民对肥胖的关注度较低,2018年中国≥18岁居民近1个月体重测量率为59.2%。 根据GBD数据估算,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CVD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CVD死亡归因于高BMI。 广州生物库队列对2003—2008年招募的19405名50岁以上的中国人平均随访11.5年的结果显示,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在BMI≥22.5kg/m2的人群中,BMI每增加5kg/m2,CVD死亡率增加37%。 基于上海女性健康研究和上海男性健康研究两项人群队列研究,对40~59岁的48377名女性和 35989名男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显示,在BMI≥23kg/m2的中年人群中,从成年开始到中年,体重每增加 5kg,后来发生CVD相关死亡风险升高20%以上(男性:HR=1.26,95%CI:1.16~1.38;女性:HR= 1.23,95%CI:1.14~1.33)。 1.5心理因素 一项Meta分析发现,在基于医院的23项研究中,中国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51% (95%CI:0.43~0.58),其中,0.5%~25.44%为重度抑郁。 INTERHEART研究显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1.66%,明显高于无CVD病史的对照组(10.36%)。虽然中国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低于全球其他51个国家和地区,但抑郁与AMI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中国:OR=2.27,95%CI:1.95~2.65;其他国家:OR=1.37,95%CI: 1.28~1.47)。 一项Meta分析纳入41个与高血压和抑郁相关的临床研究,高血压患者抑郁症的总体患病率为26.8%,中国为28.5%,高于其他国家的22.1%。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评估了6810例无CVD居民的抑郁症状,发现与没有任何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相比,持续抑郁症状与CVD风险(RR=1.77,95%CI:1.38~2.26)和死亡风险 (RR=1.63,95%CI:1.01~2.64)升高显著相关。 CKB针对486541名30~79岁中国居民的分析发现,重度抑郁症的整体患病率为0.61%。中位随访 7.2年后,与普通人群相比,重度抑郁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的风险总体增加了32%(HR=1.32,95%CI:1.15~1.53),尤以城镇居民更为显著(HR=1.72,95%CI:1.39~2.14)。 2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高血压 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发现,≥15 岁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粗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总体呈上升趋势。 中国高血压调查(CHS)发现,2012—2015年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加权率为23.2%。估计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为4.35亿。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CDRFS)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 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179873名≥18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 27.5%(95%CI:26.6%~28.4%)。 CHNS研究对12952名年龄>18岁中国成人前瞻性队列调查显示,高血压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3—1997年的40.8/(1000人·年)增长至2011—2015年的48.6/(1000人·年)。 CHNS研究结果显示,中国≥18岁成人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检出率从1991年的30.1%增加到2015 年的43.1%。

你可能感兴趣

hot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医药生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04-01
hot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

医药生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