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眼镜最新观点分享20241128 摘要 •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预计为300万副,主要由瑞邦煤炭等厂商在北美市场贡献,而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500万至1,000万副,主要增长动力来自门卡等品牌的全球销售以及小米、三星等厂商的市场拓展。 •2026年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万副以上,主要受益于门卡全球销售的全面铺开,以及小米、华为、三星等厂商第二代产品的推出,苹果等巨头也将正式进入市场,推动市场爆发。 •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光学显示、组装、SOC和品牌厂商,其中国光天健等公司在光学显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组装和SOC环节的成本占比最高,竞争也最为激烈。 •2023年全球框架眼镜出货量约为15.6亿副,近视人群约27亿。中国消费者对眼镜价格敏感,2000元以上价位段销量仅占1%。海外市场墨镜销量远大于近视眼镜,与国内市场差异显著。 •中期AI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3亿至4亿副,高端墨镜和近视眼镜市场渗透率提升是关键。高端墨镜渗透率可能达到20%-30%,高端近视眼镜渗透率可能达到5%-10%。 •AI智能眼镜的关键成功要素包括:重磅厂商参与数量、市场关注度、AI与AR设备的差异化、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以及技术迭代经验。 •AI智能眼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计算能力依赖手机,通过摄像头实现AR功能,成本低且性能稳定,并具备存储和记忆功能,应用场景广泛。 Q&A 当前AI智能眼镜产业的进展如何?有哪些代表性产品发布及其特点? 今年11月份以来,AI智能眼镜领域迎来了密集的产品发布期。梅塔投资依视路集团5%的股份,约50亿美元,带动了整个板块的行情。此外,梅塔AR负责人加入OpenAI负责机器人和消费电子硬件,以及苹果AI眼镜阿特拉斯项目在11月5日进入立项阶段。百度、Ok等品牌也纷纷发布了各自的智能眼镜产品。预计12月份还将有包括银幕、易到信息等在内的小10家企业举办发布会,这些活动将进一步催化市场。 对于2024年和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预期如何? 基于当前产品发布节奏和明年预期,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约为300万副。主要原因是瑞邦煤炭每月备货15万副,目前出货量在12万至15万 副之间,年化约150万副,但主要销售市场在北美。此外,还有80至100款新 产品计划发布,其中30款带显示屏,其余不带显示屏,加上华为和其他厂商, 总量大致为300万副左右。对于2025年,我们预期全球出货量将在500至1,000 万副之间。门卡第三代将在25年9月开始除中国外的全球销售,包括欧洲、日 本、韩国等地,但全年出货量仍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每月12至15万副。同时, 小米、三星等品牌预计出货量为50万副左右,华为可能在24年5月发布新一代 带摄像头的智能眼镜。因此,我们认为25年的整体销量将在500至1,000万副之间。 对于2026年的产业前景有何看法? 我们对2026年的前景较为乐观。一方面是门卡开启全球销售,小米、华为、三 星第二代产品开始出货,以及苹果第一代正式引爆市场。因此,我们认为26年 的整体产业规模可能达到1,500万户以上。这一趋势表明,从主题交易逐步向实际应用过渡,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AI智能眼镜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情况如何? 在光学显示、组装及SOC等环节,各大厂商均有布局。例如国光天健作为龙头公司,在相关技术方案上取得显著进展,并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目前品牌开端已陆续发布新品,并计划后续正式发售。从整体来看,各环节技术方案日趋成熟,为未来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2023年全球框架眼镜的出货量和近视人群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国内外用户在消费习惯上有何差异? 2023年全球框架眼镜的出货量约为15.6亿副,全球近视人群大约有27亿。国内外用户在消费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海外消费者对墨镜的佩戴较为普遍,而国内则主要以近视眼镜为主。2023年,国内近视眼镜的出货量约为1.8亿副,而墨镜仅有七八千万副,近视眼镜的出货量是墨镜的三倍。而在全球范围内,墨镜的销量反而更大,大约有8亿副,而近视眼镜则为7亿多副。 从价格特征来看,中国消费者对不同价位段眼镜产品的购买情况如何? 根据中国消费者对不同价位段眼镜产品购买情况的数据,当价格每上升500元时,销量会显著减少。在2000元以上价位段,仅占总销量1%左右;1,000元以上占比20%;500元以上占比40%。这表明价格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很大影响。 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对AI智能眼镜中期出货量有何展望? 基于目前市场环境和各大厂商(如小米、三星、华为、苹果等)的发布计划,我们预计AI智能眼镜中期出货量可能达到3亿至4亿副。这个预测考虑了高端墨 镜和高端近视眼镜市场渗透率,其中高端墨镜(1,000元以上)可能占到8亿副总销量中的20%至30%,高端近视眼镜(一两千元)渗透率可能达到5%至10%。 在观测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要素需要关注? 在观测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五个关键要素:一是重磅厂商发布重磅产品数量,当参与厂商达到三家时,该板块产业链趋势才能逐渐形成;二是市场关注度,这与重磅厂商参与数量密切相关;三是AI智能设备与AR设备之间的重要区别,即前者是一种可穿戴设备,与手机连接使用,通过算力提升性能,同时控制成本;四是产品性能、便携性和成本之间的不可能三角平衡;五是在技术更新迭代过程中,如TWS耳机的发展历程,从2016年苹果发布AirPods到2018年底19年初系统性行情启动,这些历史经验对于预测AI智能设备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AI智能眼镜与其他可穿戴设备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I智能眼镜与其他可穿戴设备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计算能力依赖于手机连接,并通过摄像头实现AR功能。这种设计使其成本较低且性能稳定。此外,它还具备存储和记忆功能,可以记录用户拍摄的视频、照片以及语音交互内容,这使得其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且具有情感交互能力。因此,相较于传统耳机或其他简单连接工具,AI智能眼镜更具科技含量和实用价值。 AI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 从中远期来看,AI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假设我在路演过程中使用AI摄影摄像头和麦克风,它们可以记录我看到的人和说的话。即使10年后再见到这些投资者,AI系统也能提醒我当时讲了哪些内容以及推荐的板块涨幅情况。这种能力极大地赋能用户,并且随着使用频率增加,AI系统会不断优化和训练。对于小品牌和大品牌来说,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集中于手机大厂或大模型厂商手中。出货量和渗透率是关键指标。例如,智能手机在2009年至2012年间达到15%的渗透率临界点,形成了软硬件正循环。而TWS耳机在2016年苹果发布iPod后,其渗透率逐渐提升,到2019年首次突破5.7%,出货量达到6,000多万部,这得益于白牌和华强北耳机的贡献。全球千万级出货量是消费电子产品成为爆品的重要标志,会引起各个消费电子巨头及三四线公司的模仿与代工生产,从而引发全球热潮。目前来看,如雷朋眼镜等产品也有望达到这一水平,例如2021年通过补贴实现了800多万副出货量,而AI3D眼镜需求量更高,可达数亿人的市场规模。 AI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 AI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五个要素来分析:重磅发布、关注度、出货量、渗透率及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弹性。预计明年至少有三家重磅厂商发布并正式发售相关产品,包括OpenAI等具有代表性的示范作用。同时,无论是公募还是 保险机构,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预计到2025年底或2026年初,AI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将突破千万级别,对应渗透率也会显著提升。在业绩层面,对于组装环节,一副代工成本约为1,000元,以30倍PE计算,如果单一公司能够实现500万副年的出货量,大概能对其市值产生75亿元增量;若达到5,000万 副,则市值增量可达75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歌尔。SOC环节方面,如果500 万副以30倍PE计算,大约能创造35亿元市值增量;若达到5,000万副,则可 创造350亿元市值增量。配镜环节则需考虑全球每年15.6亿副眼镜中仅7亿多 副是近视眼镜,以20%渗透率计算,大约有1.4亿副潜力市场,每副200元,以 30倍PE计算,500万副对应市值增量为30-60亿元,而5,000万副则为300-600亿元。 明年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哪些时间节点? 明年前四个月主要是相关产品发布及行业催化剂事件,包括重磅厂商投资并购等。从明年4月份开始,将进入主线环节,小米、华为、Meta等厂商将陆续推出正式产品。这一阶段需要逐月甚至逐季追踪产销量及渗透率,并评估业绩弹性与公司表现。整体来看,智能硬件的AI化趋势明确,而AI智能眼镜作为较易实现且技术成熟度较高的载体,将首先落地。因此,该板块或主题将优先进入主线环节,各产业链环节如存储、SOC等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带来显著价值贡献。 AI智能眼镜的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目前AI智能眼镜市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带显示和不带显示。据预测,今年将有约100款AI智能眼镜发布,其中30款带显示,70款不带显示。不带显示的智能眼镜,如王梅塔的产品,主要由高通提供SOC芯片,价格约为55美元(人民币400元)。这些芯片具备驱动显示的能力,但在不带显示的产品中显得大材小用。未来,无论是国产还是海外芯片厂商,都可能针对不带显示但具备摄像头和声学功能的产品开发专门芯片,以降低成本。目前国产能够对标这种性能的AI智能眼镜终端售价大约在150元人民币。依视路集团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眼镜公司,与雷朋合作,通过品牌设计、营销、渠道生产代工等环节,共享毛利润55%。依视路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国内资本市场关注其股票的重要原因。对于带显示的智能眼镜,其核心成本构成包括MicroLED、光波导技术(如墨界喷油光电、水晶光电等公司)、SOC芯片以及组装和配镜环节。无论是带显示还是不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组装和SOC是最大的成本占比。此外,对于近视人群,还需要配镜服务。短期内,一些小公司可能会推出销量可观的小爆品,但从长期来看,市场集中度将以手机大厂及大模型为主。 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有哪些? 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包括组装、SOC、品牌厂商及配件服务。从微笑曲线角度看,品牌厂商如依视路、小米等上市公司,以及配件服务相关企业占据重要位置。在当前阶段,组装和SOC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占据较高 成本比例,而且竞争格局也更加集中。此外,小品牌或白牌在某些细分场景下也具有较大的估值弹性与想象空间。例如康冠科技推出自有品牌R1S智能眼镜,以及英派斯与李卫可投资合作开发运动型AI眼镜等。 对于未来一年的市场预期如何? 预计明年下半年或后年,光学显示及光波导技术相关产业链将逐渐崛起。然而,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而言,由于单一厂商出货量有限,其业绩弹性相对较低。在当前阶段,以主题催化事件推动估值弹性的细分领域,如小品牌或白牌产品,将受到更多关注。这些公司的市值普遍偏小,但其估值弹性与想象力较大,因此成为主题催化的重要点。总体而言,在五个核心环节中,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组装和SOC,而品牌厂商将在明年下半年受益更明显。 当前AI智能眼镜在克重和成本方面的情况如何?不带音频、不带光学摄像头以及带上摄像头的成本分别是多少? 目前AI智能眼镜在克重和成本方面有明显差异。不带显示的轻量化AI智能眼镜重量大约在40克左右,而带显示的则约为50克左右。例如,Rock刚刚发布的 一款产品重量为49克,如果再配上定制镜片,可能会达到50多克。荣光煤炭的一款产品重量约为40多克。从成本角度来看,不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终端售价大约在1,500元左右,未来可能降至1,000元。而带显示的产品,如国产6K系列,售价通常在2,500元以上。主要差异体现在显示和光学组件的成本上,大约 相差1,000元左右。此外,续航时间也有所不同,不带显示的续航时间可达四五个小时,而带显示的大约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