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头豹研究院]:企业竞争图谱:2024年农业机械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 发现报告

企业竞争图谱:2024年农业机械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机械设备2024-11-17马天奇头豹研究院机构上传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企业竞争图谱:2024年农业机械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马天奇·头豹分析师 版权有问题?点此投诉 2024-10-12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工业制品/工业制造 关键词:农林机械 摘要由于农业机械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时空性,世界各国对其定义并不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农业机械行业特征包括:1.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农机生产区域,且具备一定发展潜力;2.行业季节性显著,主要集中在春耕和秋收;3.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但存在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9年—2023年,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由4,696.74亿元增长至5,987.09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6.26%。预计2024年—2028年,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由6,254.78亿元增长至9,315.63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0.47%。 行业定义[1] 定义:由于农业机械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时空性,世界各国对其定义并不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化:根据《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农业现代化是提升农业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全面机械化。这包括生产作业、产品运输与加工,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械化。通过减少人力需求、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作业质量、抢抓农时、提高抗灾能力,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开发。这一过程是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基础条件,也是彻底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必经之路。 行业分类[2]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NYT1640-2021农业机械分类》的行业标准,中国农业机械一共划分为32个大类,107个小类,504个品目。1.种植业机械:共分为9个大类,27个小类,157个品目;2.畜牧业机械:共分为5个大类,13个小类,95个品目;3.渔业机械:共分为3个大类,8个小类,34个品目;4.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共分为8个大类,15个小类,89个品目;5.农用动力等通用机械:共分为6个大类,9个小类,29个品目;6.其他农业机械。 农林机械行业基于《NYT1640-2021农业机械分类》的分类(不包括“其他”) 行业特征[3] 农业机械行业特征包括:1.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农机生产区域,且具备一定发展潜力;2.行业季节性显著,主要集中在春耕和秋收;3.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但存在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农机生产区域,且具备一定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全球农业机械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早于2018年,亚太地区以46.60%的占比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和西欧地区,分别占据17.20%和16.10%的市场份额。亚太地区能够主导全球农机生产,主要归因于该地区发展中国家众多,人口基数庞大,农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农业机械需求的持续增长,进而促进了农机生产规模的扩大。相比之下,西欧和北美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趋于成熟,其农业设备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型农机领域,产业结构和产值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2行业季节性显著,主要集中在春耕和秋收 农业机械的使用和销售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这主要源于农作物生产周期的固有规律。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在特定时间段内执行各种农业作业,其中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的季节性尤为突出。通常,春耕和秋收等农忙时节之前是农机销售的高峰期,同时也是农机集中使用的时期。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其销售旺季呈现出以下特点:拖拉机:主要销售旺季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5月以及9月。收获机械:销售高峰期在4月至9月之间。以2022年拖拉机销量为例,中型拖拉机在3月达到年度最高产量(33,070台),验证了春耕前的需求高峰;大型拖拉机则在8月(12,678台)和9月(12,444台)达到峰值,印证了秋收前的需求激增。两类拖拉机均在12月和6月出现产量低谷,分别对应冬季和夏季农闲期。 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但存在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3.11%,较前一年增长1.08个百分点。细分领域机械化程度各有不同:机耕率最高,达86.42%;机收率次之,为66.56%;机播率达到61.91%。农业智能化进程加速,装配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设备数量已突破220万台(套)。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显示出以下问题:1.主粮作物机械化程度领先:小麦、玉米和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其机械化率均在85%以上,尤其是小麦接近98%;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差异显著:大豆和棉花的机械化率较高(均在87%以上),而油菜和花生相对较低(65-67%左右)。马铃薯机械化率最低:机械化率仅为53.34%,远低于其他作物;3.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从97.55%到53.34%,各作物间的机械化率差距较大。 发展历程[4] 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工业化起步阶段(1949-197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机工业基础薄弱,主要生产单畜力农具。政府大力投资,建立农机制造厂,从仿制国外农具开始,逐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农机工业体系;体制转换阶段(1980-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农机行业逐步市场化。政府放松计划管制,鼓励多元化投资,农民获得自主购买农机的权利。这一时期,农机产品结构开始多样化;市场导向阶段(1996-2003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需求增长。国际农机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约翰迪尔、纽荷兰等公司通过合资或收购方式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3年):国家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如《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补贴政策。中国农机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在海外设立工厂和服务中心。这一阶段农机补贴规模迅速扩大,行业进入"黄金十年";新态势发展阶段(2014-至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机工业加速转型升级。智能化、高效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农机产品向高端化、复合化发展。 工业体系构建阶段1949~1979 1949-1957年,中国向农机工业投资3.24亿元,建立了一批农机制造厂,从生产旧式农具、仿制国外新式农具起步。 1950年,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包括拖拉机、机引农具等在内的农机产品,同时重点引进成套的拖拉机制造技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等。 1952年,中国首所农机高等院校——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 1955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成立。 1957年,全国农机修造厂发展到276家,职工12.3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3.84亿元,行业可生产机引铧式犁、圆盘耙、播种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15种农业机械。 1959年,中国首个现代化拖拉机企业——中国洛阳拖拉机厂建成投产。 1960年,农业机械部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在3~5年内基本建成中国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化技术的农机工业体系。 197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向全国发出了“全党动员”。 1979年,中国的农机产量、产值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机工业基础薄弱,仅能生产简单畜力农具。国家推动旧式农具改造和新式农具研发,并建立生产企业、教育科研机构等,逐步构建现代农机工业体系。 体制转换阶段1980~199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全国农机高等院校和设有农机专业的高校共有60余所,在校学生2.7万多人,每年毕业生近7,000多人。 1994年,十四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制取得较快进展,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其资产和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1995年年底,全国县以上农机制造企业达2,120家,职工为126.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达455亿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3.7亿元,实现利润23.1亿元。 改革深化过程中,农机行业逐步市场化。国家放松计划管理,投资来源多元化,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民获得自主购买使用农机的权利,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产品结构随之调整。 市场导向阶段1996~2003 1998年,北汽福田 进入农业装备领域,在经新疆-2 型的基础上,进入到联合收割机产业,而后又向大中型拖 拉机市场进军。 2000年,美国迪尔公司在完成与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合资后,又与天津 拖拉机制造厂完成合资。 2002年,凯斯纽荷兰公司完成与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的合资。 2003年,常州拖拉机厂实行民营改制,成立东风农机集团公司。 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导致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推动农业机械化需求增长。市场需求驱动下,农机工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依法促进阶段2004~2013 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9年,中国一拖集团相继在7个非洲国家建立装配厂和服务中心。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2011年,中国一拖集团收购了意大利Argo集团旗下法国McCormick工厂。2013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近千亿元资金,用于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层面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行业进入“黄金十年”。 新常态发展阶段2014~至今 2004—2015年,补贴规模快速上升,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237.6亿元。2022年,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全新开发的高功率、高效率山地式拖拉机成功下线。随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农机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产业链分析 农业机械产业链的上游包括钢材、有色金属、橡胶等原材料供应商和发动机、传动系统、电控系统等零部件制造商,中游包括农业机械整机制造商和各农业机械销售企业,下游为农、林、牧、渔领域的农机合作社、农户、农场等终端用户。[7] 农业机械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7] 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但地形制约机械化发展。 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5亿亩,其中粮食类作物占主导地位,地形多样性显著影响农业机械化进程;尽管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和丘陵地带因地形复杂面临挑战,但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超过11亿千瓦,拖拉机技术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技术,然而玉柴、海天等企业在CVT动力总成方面取得突破,潍柴等巨头凭借其在液压、电控等领域的技术实力,有望重塑农机产业链和竞争格局。 拖拉机行业向中大马力发展,预计2025年消除国四标准切换影响。 中国拖拉机市场正向大中马力方向发展,受国四排放标准切换、农机补贴下调和粮食价格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市场将在2025年开始恢复,其中100-180马力段的增长尤为迅速,动力换档、CVT变速箱、导航系统和电液控制等先进功能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中国农机出口承压,发展中国家成增长点,农民收入直接影响农机采购。 2023年,中国农机及零部件出口额为132.8亿美元,同比下降7%,其中零部件占比最大,主要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欧洲和亚洲市场,尽管对美国和日本出口下降,但在俄罗斯等市场增长显著,同时,成都市研究显示,农民收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密切相关,收入每增1%,机械总动力增2.5%。[7] 产业链上游上 生产制造端 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 上游厂商 产业链上游说明 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提高,但地形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2010-2016年,中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11年突破24亿亩,2015年超25亿亩,2021年达25.3亿亩峰值。受土地资源限制,预计未来将稳定在25亿亩左右。粮食类作物占主导,面积约17.64亿亩,占总种植面积70%。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依次为:玉米(6.5亿亩)、稻谷(4.49亿亩)、小麦(3.54亿亩)、豆类(1.52亿亩)、薯类(1.1亿亩)。 地形占比:中国地形多样,山地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