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国察气与展候望科技投融资市场 2024.11 关于落基山研究所(RMI) 落基山研究所(RockyMountainInstitute,RMI)是一家于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协作,推动全球能源变革,以创造清洁、安全、繁荣的低碳未来。落基山研究所着重借助经济可行的市场化手段,加速能效提升,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转变。落基山研究所在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州巴索尔特和博尔德、纽约市及华盛顿特区和尼日利亚设有办事处。 作者与鸣谢 作者 李婷,路舒童,谭光瑀,王喆,张博雅,张驰 作者姓名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作者均来自落基山研究所。 联系方式 路舒童,llu@rmi.org 版权与引用 李婷,路舒童,谭光瑀等,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洞察与展望,落基山研究所,2024,https://rmi.org.cn/insights/insights-and-outlook-on-chinas-climate-technology-investment-and-financing-market/ 落基山研究所重视合作,旨在通过分享知识和见解来加速能源转型。因此,我们允许感兴趣的各方通过知识共享CCBY-SA4.0许可参考、分享和引用我们的工作。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除特别注明,本报告中所有图片均来自iStock。 目录 执行摘要5 第一章我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分析6 1.1气候科技投资需求大,增速快,但投资集中度仍然较高6 1.2气候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将成为技术突破的主要动力10 1.3低碳融资市场机制基本建立,但初创企业资金来源仍存在拓展空间12 第二章气候科技初创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15 2.1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初创企业融资来源受限15 2.2气候科技投资在技术和政策方面存在专业门槛,使投资者望而却步17 2.3技术类初创企业发展周期长、风险高且需要持续资金注入19 第三章多维赋能气候科技投融资生态21 3.1科学模型助力投资决策22 3.2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25 3.3金融产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27 参考资料32 执行摘要 气候科技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驱动力,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在我国,依托于政策激励和初创企业创新热潮,多类气候科技投资额全球领先。但受到国际局势、能源危机与疫情影响,全球投资市场活跃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此背景下,早期气候科技初创企业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不确定性及技术壁垒等多因素限制,发展尤为艰难。为破除气候科技发展早期的融资困境,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和分配,本报告立足我国气候科技发展与投融资市场现状,针对气候科技投融资的特点,重点关注初创企业面临的投融资挑战,系统性分析核心影响因素,并从科学模型、平台建设、金融产品创新三个维度提出赋能策略,为推动可持续投融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我们总结梳理的气候科技投融资关键市场趋势主要包括: •气候科技投资需求大,增速快,但投资范围高度集中,亟需拓展。2023年,我国针对气候科技的投资达 到6.3万亿人民币,贡献了中国GDP增量的40%,但投资主要集中于可再生能源、电网、储能、电动汽车等 领域,大量减排空间尚未被激活。 •气候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将成为技术突破的主要动力。若在2050年实现零碳,那么届时需要部 署和应用的全部气候科技中有约一半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初创企业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和创 造力的新生力量,对于所处行业的技术变革意义重大。 •气候融资市场基本建立,但初创企业资金来源仍存在拓展空间。我国已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方案兼 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气候融资市场机制日臻成熟。然而,当前主流的气候融资机制对于初创企业的适配性有限,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仍需拓宽。 针对气候科技初创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我们分析潜在成因有如下三点: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初创企业融资来源受限。国际市场的持续动荡抑制投资者投资情 绪,外资减少对华的直接投资,引起资本市场对中国初创企业投资环境的重新评估,增加了初创企业融 资的难度。 •气候科技投资在技术和政策方面存在专业门槛,使投资者望而却步。投资气候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企业 时,投资者需要同时具备对于技术领域、产业配套、环境价值评估、国家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理解,而气 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历史较短,具备这些能力的专业人才紧缺。 •技术类初创企业发展周期长、风险高,且需要持续资金注入。在产品盈利前,初创企业需经历原型开发、 迭代、规模化生产等多个阶段,需要大量前期投入。随着企业发展,初创企业所需的资金量难以完全通过内部资金满足。然而投资初创企业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使其获取外部融资面临困难。 基于上述现状和挑战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加速气候科技投融资发展的行动建议: 123 第一章 我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技术发展迅猛。这些技术不仅包含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和电动车等多种可以直接贡献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熟低碳技术,也包含了如其他适应技术、碳移除技术、气候金融科技等更为广泛的“气候科技”。尽管在不同语境下,这些技术的类别名称可能略有不同,但所有这些技术的突破、发展和应用对于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和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我国,气候科技的投融资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领域,在得到了大量资本支持的基础上,其发展已领先全球。但与此同时,一些专注突破、相对早期的技术却因各种原因尚未得到足够的资本关注,造成技术创新速度减缓,增加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 1.1 1.1气候科技投资需求大,增速快,但投资集中度仍然较高 1.2 1.3 我国气候科技产业起步于本世纪初,至今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法律,强调低碳绿色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明确了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了共识。2021年,“双碳”目标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目标。随后,为落实这一目标,我国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核心,以各行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文件为辅助支撑。“1+N”政策体系中涵盖了战略规划、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等多个维度,其中过半政策有涉及低碳技术、气候科技创新推广的内容,说明发展低碳气候科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激发气候科技的发展潜力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在前文提到的双碳相关顶层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我国已经针对气候科技的发展建立了贯通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的完整政策体系,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图表1中列举了部分重要政策。为保证双碳目标实现,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排放部门分别制定了针对不同阶段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包括短期的“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中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30年),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5年)等。而在全部行业与时间尺度的规划文件中,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重点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加强技术推广等与科技相关的工作均被列为重点任务或重要的保障措施。除行业规划外,“1+N”政策体系中还包含一系列专门关注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汇总了各行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目标,指出了需要重点 研发与推广的关键技术方向,提出了为实现科技创新目标计划采取的行动措施。在落地方面,政策提出了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攻关、培育绿色创新主体、健全技术转化推广机制、完善技术评价体系、加强金融财税支持等重点方向。针对技术转化推广,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的产业指导目录与试点示范目录,聚焦到具体的技术类别层面,明确了绿色产业涵盖的范围、内涵及重点技术方向。 图表1“1+N”政策体系中部分重要政策 分类 发布部门 政策 顶层设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达共峰中碳央中国和务工院作关的于意完见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行业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部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行科业技规创划新 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 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 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 关(2于0进23一—步20完25善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 示范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等10部门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部门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版) 在明确的减排目标的刺激下,中国气候科技在过去二十年间迎来飞跃式发展,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和电气化交通两大领域,依赖于技术成熟、供应链健全优势,吸纳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市场投资份额,同时以显著的投资增长速度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实现气候目标的核心动力。 从全球看,我国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方面均居世界首位,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截止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已达到14.5亿千瓦,超过了火电装机总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超过50%。2023年度我国风光年度合计新增装机容量2.9亿千瓦,接近全球年新增装机的60%。此外,我国还是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向全球提供了50%的风电设备和80%的光伏组件设备1,生产能力全球领先(见图表2)。 3 在技术方面,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不断刷新世界纪录。2023年,量产先进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25.5%,比前一年提高近1%2。在成本上,2010年至2020年间,全球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5%,陆上和海上风能的成本分别下降了56%和48%。我国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关键驱动力4。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动力电池和电解槽等产业链中也具有全球引领性的竞争优势。例如,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6,累计销量约占全球的 60%。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1.55%,从5%到超过30%仅用了四年,远超过全球不足15%的渗透率。我国还拥有全球70%以上的动力电池产能。过去十年内,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带来了续航里程6至7倍的提升,成本下降了80%。到2023年底,中国电解槽产能将占全球产能的一半7,成本仅为欧美国家的25%8。 这两大行业的发展势头不仅得益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的推动,以及对化石燃料使用的发展限制,还得益于这两大领域中技术的快速进步,这推动了设备成本的显著降低,从而产生了规模化的减碳潜力,并孵化了可观的投资回报,持续吸纳投资。2023年,我国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网、储能、电动汽车等气候科技的投资达到6.3万亿人民币,贡献了中国GDP增量的40%,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