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与挑战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行动目标的实现进展滞后。《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仅15%的目标处于正轨,一些甚至在倒退。首次全球盘点结果表明,当前全球集体气候行动未能达到《巴黎协定》长期温度控制目标。当前排放轨迹也不符合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全球气候融资流远远不足以满足各行业和地区的需求,这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构成了重大挑战。
尽管过去十年间公共和私人气候融资几乎翻了一番,2019/2020财年的平均年度气候融资总额达到6530亿美元,但要实现气候目标,气候投资需在未来十年至少增加七倍,并且所有其他金融流动需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保守估计,到2050年,每年需资金4.5至5万亿美元。虽然适应性融资在过去十年中逐年增加,但与全球适应成本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根据76个发展中国家的NDC和国家适应战略(NAPs),每年适应成本估计为71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400亿至3000亿美元,到2050年将达到2800亿至5000亿美元。目前,适应成本是全球适应融资流的5至10倍。各国需动员气候融资以弥合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
框架与实践
可持续金融或绿色金融框架已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旨在为气候行动筹集资金。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促进了公共和私营金融机构及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这些机构在全球低碳或净零投资倡议中发挥关键作用,如格拉斯哥金融联盟为净零(GFANZ)。全球已有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制定了退出煤炭开采和燃煤发电项目的策略。2020年,私营部门贡献了全球气候融资的49%。
中国自2016年起启动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绿色金融市场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信贷余额和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量。商业银行是主要参与者,相比之下,基金和保险公司贡献较小。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后,中国于2021年开始建立气候融资政策框架,作为其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一部分,旨在共同支持目标的实施。目前,转型金融标准也在制定中。
资金需求与挑战
研究表明,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需约60至50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预计2016年至2030年间,中国为实现NDC适应目标需约24万亿元人民币。扩大气候融资并将其引导至气候友好型领域,需要进一步改进政策、标准、市场和第三方服务。本报告审查了中国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加速气候行动的融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能力建设和市场方面的建议。
支持范围
气候投资和融资涵盖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
- 减缓: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开展CCUS技术试点和示范;控制非能源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 适应:增强生态系统韧性,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推广气候智能农业,提升农业适应能力;实施城市气候适应项目,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通过上述框架和措施,可以有效推进中国的气候融资进程,助力实现气候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