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UB2023 此简报可在非商业用途下自由使用和复制,用于您的出版物,但需给予适当的认可,并提供您出版物的副本。请与作者联系以获取数据或图表的引用。对于在线出版物,G:HUB请求直接链接到G:HUB网站上的原始资源。此简报仅代表G:HUB的观点。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Acknowledgements 这份简报由G:HUB编制。我们谨向NaturalResourcesDefenseCouncil北京代表处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本简报提供的资金支持。 这份简报是关于中国扩大气候融资研究的一部分。本简报的主要作者是SHAOYuwei,G:HUB项目官员。GUOHongyu和BAIYunwen为本简报提供了建议。我们感谢NRDC的ZHANGJieqing、WUQi和CHENGYuxin在研究中的支持和建议。同时,我们也感谢LIMinghui(传播官员)在简报的制作和设计方面提供的帮助。 关于G:HUB 绿创中心(GHub)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独立环保智库,已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GHub推动可持续发展前沿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对话,寻求在中国及更广泛的地区实现高质量增长、气候韧性以及碳中和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净零排放和自然正向的未来贡献力量。 Introduction 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目标的进展明显滞后。《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表明这些目标中只有15%步入正轨,有些甚至倒退1.首次全球盘点显示,当前全球集体气候行动尚未达到长期温控目标。巴黎协定此外,当前的排放轨迹与国家自主贡献(NDC)不一致2. 全球气候金融流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各行业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这一缺口削弱了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必要规模和雄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过去十年间,公共和私人气候融资几乎翻了一番,从2011年到2020年。在2019/2020财政年度,平均每年的气候融资额达到6530亿美元。3然而,要实现气候目标,到本十年末需要将气候投资至少增加七倍,并且所有其他金融流动都需要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4。要到2050年达到全球净零排放,保守估计每年需要4.5-5万亿美元5尽管过去十年每年用于气候适应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与全球适应成本相比,仍存在不断扩大的差距。根据76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和国家适应战略(NAPs),每年的适应成本估计为71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4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到2050年将达到2800亿至5000亿美元之间。目前,适应成本是全球适应资金流动的5至10倍。6各国必须动员气候融资来弥补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 可持续金融或绿色金融框架已在世界各地的多个地区建立起来,以汇集资金支持气候行动。得益于鼓励性政策和激励措施,公共和私人金融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在推动各行业向气候友好型转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超过650个实体,包括多边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已加入全球低碳或净零投资倡议,如格拉斯哥金融联盟为净零排放而行动(GFANZ)。7。他们承诺到2050年动员向净零排放过渡,并支持实施巴黎协定此外,全球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制定了正式的退出策略,以减少对煤炭开采和煤电项目的投资。82020年,私营部门9贡献了全球 气候融资的49%10为了实现气候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私营部门并使其积极参与气候融资。然而,由于不完整的政策框架、不完善的工作机制以及不足的能力,仍存在诸多挑战。 自2016年启动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以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信贷余额和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量。商业银行一直是主要参与者,相比之下,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作用较小。随着2020年“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宣布,中国于2021年开始建立气候融资政策框架。这一举措作为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一部分,旨在共同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金融支持。目前,转型金融的标准也在制定之中。 1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危机时代,变革时代。科学加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2023).*FINALGSDR2023-数字版-110923_1.pdf(un.org)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首次全球盘点的技术对话,2023年,<https://unfccc.int/topics/global-stocktake/components-of-the-gst/technical-dialogue-of-the-first-global-stocktake> 3气候政策倡议,2021年全球气候金融格局。2021年12月。 4CPI,全球气候融资概览:十年数据,2022年,https://www.climatepolicyinitiative.org/publication/global-landscape-of-climate-finance-a-decade-of-data/ 5气候政策倡议,2021年全球气候金融格局。2021年12月。 6环境署,适应差距报告,2022年,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822/41079/AGR2022_ESCH.pdf?序列=16 7GFANZ,联盟和GFANZ,https://www.gfanzero.com/about/ 8IEEFA,煤炭撤资,https://ieefa.org/coal-divestment 9此处提到的“私营部门”包括非金融公司、商业银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包括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以及私人股本、 风险投资和基础设施基金。 -1- 10CPI,2021年全球气候金融概览,2021,<https://www.climatepolicyinitiative.org/publication/global-landscape-of-climate-finance-2021/> 研究显示,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存在约60-50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根据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的估算,从2016年到2030年,中国需要大约24万亿元人民币来满足其国家自主贡献(NDC)中的适应目标。扩大气候融资并将其导向气候对齐的领域需要在政策、标准、市场和第三方服务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这份简报回顾了中国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为加快气候行动提供的融资的当前状况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能力构建和市场方面的建议。 -2- 在中国,绿色金融、气候投资与融资以及转型金融共同支持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中国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框架。绿色金融 在2016年宣布2020年“双碳目标”后,中国启动了气候投资与融资政策框架11。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PBoC)开始研究转型融资. 绿色金融、气候融资和转型融资的定义如下: 绿色金融指的是为促进环境改善、减缓气候变化和更高效资源利用而开展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些经济活动包括环境保护、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内的融资、运营和风险管理。12相关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气候投资和金融,指的是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入气候变化,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targets)和低碳发展目标的投资与金融活动。它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资与融资的支持范围涵盖两个方面:气候缓解和适应。(参见表1.1)。气候投资与融资由生态环境部牵头。13. 表1.1:气候融资的支持范围 支持范围气候投资和 融资 Specifics 气候缓解 气候适应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燃料能源;进行CCUS技术的试点和示范;控制非能源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工业、农业和废物管理; 增加森林、草地和其他碳汇。 提高关键部门的适应能力,如 农业,水资源,森林和生态系统,海洋,气象学,综合防灾,减灾和响应; 加强适应能力建设,加快 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并改善气候适应相关科技能力。 来源:《关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 11中国转型融资:最新发展与未来展望,2022 https://www.climatebonds.net/resources/reports/transition-finance-china-latest-development-and-future-outlook 12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6年 13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投资融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意见,2020年 -4- 2021年,PBoC发起的研究转型融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PBoC)开展了气候变化压力测试。共有23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参与了此次测试,包括两家开发银行/政策银行、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三家城市商业银行。测试重点关注了排放成本增加对企业高碳行业(如电力 、钢铁和水泥)还款能力的影响,以及随后对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14中国人民银行已初步定义了转型融资,表明通过转型融资支持的经济活动或企业具有四个特点:首先,这些活动显著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且不会对生态保护造成显著损害或牺牲其他环境目标;其次,它们符合“双碳”目标以及长期目标。巴黎协定第三,它们达到基准和先进的能效水平;第四,需要评估和制定转型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及相应的应对计划。15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建立钢铁、煤炭电力 、建筑材料和农业等领域的转型金融标准。 1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https://www.gov.cn/xinwen/2022-02/14/content_5673404.htm 15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文章:尽快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的引入与实施,202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92274 -5- 自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以来,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支持气候目标的金融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多样化。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在此简报中包括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基金、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 作为资产管理者,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主要是政策驱动,开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主要受到风险、投资回报和投资者需求的驱动。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指导,它们在支持气候有益融资活动方面的参与主要通过ESG投资和可持续挂钩产品实现。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以人民币和外币计)为28.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6.8%的绿色贷款项目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碳减排效益。16 商业银行是绿色贷款的主要参与者。截至2022年底,42家A股上市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占中国总体绿 色贷款余额的72.63%。17. 图2.1:2017-2023年上半年中国绿色信贷余额 22.03 15.9 11.95 10.22 7.1 8.23 3027.05 25 20 15 10 5 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H1 绿色信贷余额(万亿元人民币)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21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18.2022年,中国发行了568只绿色债券,总额约为98 38.999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底,中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54万亿元人民币。19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发行了221只绿色债券,总额约为4692.57亿元人民币。在2023年上半年,国内和国外共发行了约137.5亿元人民币的过渡债券。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