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研究报告 ——水资源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项目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再到当前的规划体系改革。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发展规划、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及规划关系。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编制内容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地方实践探索到多规合一试点,再到中央主导空间规划改革。2018年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实现“多规合一”。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水资源基本现状
我国水资源利用形势紧张,时空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区域差异大,多数集中在农业用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
水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考量
水资源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存在薄弱环节,缺乏成体系的参考借鉴。当前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不足,对水资源专项规划的认识与保障仍不到位。
国际空间规划经验启示
日本和荷兰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经验表明,需重视资源环境要素整合。国际经验揭示了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为中国提供了参考。
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以及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的薄弱环节。建议坚持空间均衡,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充分发挥水资源专项综合规划的优势,强化水资源对空间规划的保障和约束作用。
三区三线划定
“三区三线”主要指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划定“三区三线”是整合相关空间性规划的管控分区,统一规划基础,促进“多规合一”的重要基础。划定方法以双评价为核心支撑,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双评价案例——青岛市
青岛市开展了涵盖全域的陆、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从资源水平、环境质量、生态状况三方面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三类要素的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从陆域、海域选取多项指标集成分析判断城镇、农村、生态三类空间的适宜程度。通过双评价结果,引导空间格局和指导控制线划定,将“双评价”成果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城市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极限容量值,作为相关指标设定的依据。
通过上述分析,报告认为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须坚持空间均衡,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