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协同的“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策略(二期)研究
执行摘要
一、大气污染防治现状
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56.3%、10.6%、29.3%和29.1%。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6项指标首次全面达标。尽管如此,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PM2.5和臭氧(O3)污染问题突出,区域重污染天气频发。
二、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
- PM2.5污染:2020年仍有37.1%的城市超标,其中24个城市超标50%以上,44%的人口暴露在PM2.5浓度超标城市。
- 臭氧(O3)污染:O3浓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0年337个城市中有56个城市O3浓度超标,比2015年增加37个。
- 碳排放: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59.4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98.2亿吨,占全世界排放量的30%左右,仍有16个省份碳排放量处于增长趋势。
三、协同控制策略
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需协同推进,具体策略包括:
-
目标与区域:
-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有机统一。
- 优先关注大气污染和CO2排放量均较高的“双高”区域。
-
对象与措施:
- 重点关注大气污染和CO2排放量均较高的“双高”行业。
- 采取有效协同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措施,强化源头控制。
-
政策工具:
- 统筹融合大气污染治理与碳减排政策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政策体系。
四、协同控制目标
基于“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和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国家总体战略要求,结合欧美国家空气质量改善历程的对标分析,制定了“十四五”及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 PM2.5浓度:至2035年,全国PM2.5浓度目标为25微克/立方米,达到欧盟现行标准和WHO过渡目标;全国O3年评价指标下降10%,达到129微克/立方米左右。
- 碳排放:基于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下的PM2.5浓度展望,全国PM2.5年均浓度在每一阶段下降10%左右,2025年末全国PM2.5平均浓度预期为30微克/立方米左右。
五、协同减排效果评估
通过对《大气十条》和《三年行动计划》终期评估,明确了协同减排的重点领域和措施。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措施的CO2协同减排效果明显。具体措施包括:
- 产业结构优化:严控“两高”项目,加快落后产能淘汰。
- 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燃煤锅炉关停和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
- 交通结构调整:提高新能源车比例,淘汰国3及以下柴油货车。
六、政策情景与管理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情景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情景两种情景:
-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情景:2025年全国SO2、NOx、PM和VOCs排放量分别比基准年2020年降低6.5%、13.2%、9.0%和14%。重点措施可协同减排二氧化碳21亿吨,碳排放总量净增5亿吨左右。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情景: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到2025年全国SO2、NOx、PM和VOCs排放量分别比基准年2020年降低19.5%、20.6%、21.4%和20.0%。
七、管理制度
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的政策保障,充分利用现有制度,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原则,推动建成以“三线一单”为绿色空间管控、以规划环评为低碳宏观引领、以项目环评为高碳准入关口,以排放许可为精细化过程管理的固定源协同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