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能源基金会 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引用方式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 工作组成员列表 联合主席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朱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执行摘要 雷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召集人)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鲁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宫继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刘欣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 蔡慈澜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 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秘书处负责人 第一工作组 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召集人)胡建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耿冠楠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 马井会上海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迟茜元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陈活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于海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第二工作组 鲁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召集人) 柴麒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李晓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 气候战略理论和模型研究室主任 张达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刘俊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吴睿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少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胥小龙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总工政策规划专委会主任 胡姗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张贤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研究员陈文会北京化工大学讲师 郑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汪旭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 张宁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陈诗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 第三工作组 雷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召集人)蔡博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冯相昭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研究部负责人研究员张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 郑逸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 周剑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第四工作组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召集人)刘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特别研究员 张增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王旭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李伟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张少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IIASA研究员程静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 覃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预聘副教授 第五工作组 宫继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召集人)陈仁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戴翰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黄存瑞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 李湉湉中国CDC环境所研究员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主任肖清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 谢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薛涛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第二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题。本报告基本延续了第一期报告的主体框架,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思路。 CONTENTS 目录 执行摘要6 第一章引言17 第二章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21 2.1空气质量变化22 2.2不利气象条件变化28 2.3气候变化31 第三章治理体系与实践35 3.1协同治理体系建设36 3.2协同治理经济政策38 3.3地方实践41 第四章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45 4.1能源结构转型46 4.2产业结构转型49 4.3新型电力系统56 4.4交通结构转型58 4.5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60 4.6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63 4.7污染治理进程65 第五章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69 5.1人为源碳排放70 5.2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72 5.3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74 5.4协同减排路径76 第六章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79 6.1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80 6.2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84 6.3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87 参考文献89 执行 摘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点,也正在逐步成为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共识。 6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之间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都对人民健康福祉等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协同推进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治理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行动的统筹上,也体现在工作目标、工作效果的协同上。基于这一判断,我国发布实施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这一文件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重点,也专门提出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以及保障该目标所需要开展的相关任务。 7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 执/行/摘/要 为全面客观地跟踪评述我国协同气候变化应对与大气污染防治的进展,2021年起,在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CCAPP)支持下,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以此为平台,一批大气科学、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公共卫生、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国内一线学者进行常态化的跨学科交流,共同跟踪、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进程,助力形成政策制订、评价与优化的闭环,推动协同治 理政策的落地实施。 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第二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题。本报告基本延续了第一期报告的主体框架,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思路。 7.能源结构转型4 8.产业结构转型 9.新型电力系统 10.交通结构转型 11.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 1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13.污染治理进程 1.空气质量变化 2.不利气象条件变化 3.气候变化 2 4.协同治理体系建设 5.协同治理经济政策 6.地方实践 3 14.人为源碳排放 15.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 5 16.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 17.协同减排路径 18.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19.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 20.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 6 共二十项指标 8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 执/行/摘/要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 2.5 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浓度平均为30μg/m3,相比2015年下降34.8%;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上升到238个,较2020 年增加26个,较2015年增长131%,显示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取得显著成绩;但仍有约100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未能达标,PM2.5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339个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均值为137μg/m3,比2020年下降0.7%;全国及重点区域的O3浓度三年滑动平均值在2017-2019年后普遍呈现持平或小幅下降态势。2021年O3浓度年评价不能达标的城市数量为50个,约为PM2.5不达标城市的一半,O3是仅次于颗粒物,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排第二位的污染物。2021年全国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1.3%,与2020年(1.2%)基本持平,较2015年(3.1%)下降58%;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大幅下降,显示重污染应对取得显著成绩。 2021年气象条件总体利好于空气质量。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平均PM2.5污染气象条件与2020年基本持平,北方总体稍有利,南方总体稍不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的气象条件较有利,可使PM2.5浓度同比下降约7.8%、1.9%、0.1%,较近五年均值下降6.8%、7.2%、7.0%。O3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5-9月全国平均O3气象条件优于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较优的气象条 件可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成渝平原2021年5-9月O3浓度同比分别下降5.9%、1.1%、1.5%、5.2%,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5.6%、1.6%、2.7%、3.3%。 2021年,全球平均大气CO2浓度为 414.7ppm,较2020年上升了2.7ppm,大气CH4浓度为1896ppb,较2020上升17ppb。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7%,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1月-2月的东部极端冷暖转换、3月的近10年最强沙尘暴过程、7月的河南极端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继发生,显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正在提升。随着未来全球持续变暖,不利气象条件也将增加中国东部未来发生霾或臭氧污染天气的概率,给我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带来更大挑战。 PM2.5O3 2.5 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浓度平均为30μg/m3,相比2015年下降34.8%;339个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均值为137μg/m3,比2020年下降0.7%。 9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 执/行/摘/要 2治理体系与实践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后,全社会进一步就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统一了思想。在国家层面,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以及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都体现出了减污和降碳相互交融、相互协同的新要求,为如何以降碳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如何以减污为重要手段促进降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门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在环评、监测、监管、统计等领域采取行动,完善既有的管理制度,推动将碳排放管理需求融入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中,协同治理体系逐步构建完善。 在市场机制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自7月16日 启动上线交易至12月31日第一履约周期结束,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活跃度稳步提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全国碳市场作为重要的碳定价机制,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效衔接、协同增效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进一步推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成交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约4.4亿吨,成交额58.4亿元。上海、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

hot

新能源行业:2021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

电气设备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1-09-30
hot

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

交通运输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