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
执行摘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的目标。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平均为30μg/m³,较2015年下降34.8%;O₃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均值为137μg/m³,较2020年下降0.7%。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C,为1951年来最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7%,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2021年,全球平均大气CO₂浓度为414.7ppm,较2020年上升2.7ppm,大气CH₄浓度为1896ppb,较2020年上升17ppb。
治理体系与实践
202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降至56%,同比下降0.8%。电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产业结构调整方面,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3.1%升至15.1%。交通结构调整方面,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9%,民航吨公里油耗较2005年下降9.2%。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建筑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底,风电、光伏发电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累计装机突破1亿千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化学吸收法捕集技术、CO₂制备合成气和化学品等化工利用技术已完成工业示范,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截至2021年底,近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固定源治理方面,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超过5万项。移动源治理方面,2021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2700多万辆。
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
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平均为30μg/m³,较2015年下降34.8%;O₃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均值为137μg/m³,较2020年下降0.7%。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C,为1951年来最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7%,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
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
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方面,2021年全国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1.3%,与2020年基本持平,较2015年下降58%。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方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显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正在提升。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方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轻健康风险。
总结
本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进展与挑战。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交通结构调整、建筑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和碳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城市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