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能源基金会 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引用方式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3),“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 插图来源:www.pexels.com;www.unsplash.com及网络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年度报告工作组 2023年11月 工作组成员列表 联合主席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原院长 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摘要 宫继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23年度报告总召集人)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雷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鲁玺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 刘欣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蔡慈澜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 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秘书处负责人 第一工作组 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召集人)王丽娟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茜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胡建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耿冠楠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 马井会上海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迟茜元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陈活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于海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第二工作组 雷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召集人) 董战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林永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汤维祺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吴力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数据学院教授张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 郑逸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第三工作组 鲁玺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召集人)柴麒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李晓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 气候战略理论和模型研究室主任 张达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刘俊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吴睿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少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胥小龙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总工政策规划专委会主任胡姗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张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研究员陈文会北京化工大学讲师 郑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汪旭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 张宁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长聘副教授王家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在读博士 第四工作组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召集人)张增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王旭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李伟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张少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IIASA研究员程静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后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覃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赵红艳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讲师 第五工作组 宫继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召集人)陈仁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戴瀚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黄存瑞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 李湉湉中国CDC环境所研究员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主任肖清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 谢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薛涛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 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第三期,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主题。报告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CONTENTS 目录 摘要6 第一章引言17 第二章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21 2.1空气质量变化22 2.2气象条件对AQI的影响29 2.3气候变化及其影响32 第三章治理体系与实践37 3.1协同治理体系建设38 3.2协同治理政策40 3.3地方实践42 第四章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47 4.1能源结构转型48 4.2产业结构转型51 4.3交通结构转型55 4.4建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57 4.5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60 4.6新型电力系统63 4.7污染治理进程65 第五章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69 5.1人为源碳排放70 5.2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73 5.3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75 5.4协同减排路径78 第六章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81 6.1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82 6.2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86 6.3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91 参考文献93 2023 摘要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国同时面临“碳达峰、碳中和”与“美丽中国建设”两大战略任务,统筹推进降碳、减污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 6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 2060 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通过优化技术路径、设计政策组合,推动清洁空气与碳达峰碳中和措施协同发力,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与探索的重点。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之间均对生态环境与人群健康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气候变化应对和大气污染治理在科学机理、目标体系、治理方案、应对措施和综合效益等方面都体现出高度的协同效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 7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 摘/要 施方案》的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迈向新阶段。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抓手,生态环境部提出将减污和降碳工作有机衔接、统筹部署、一体推进,推动当前协同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政策机制逐步完善,试点成效日益显现,支撑保障不断强化,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为全面、客观地跟踪评述我国在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的工作进展,在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支持下,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在2021年联合发起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以此为平台,一批大气科学、环 境工程、能源工程、公共卫生、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国内学者开展跨学科交流合作,共同跟踪、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进程,助力形成政策制定、评价与优化的闭环,推动协同治理政策的落地实施。 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第三期,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主题。报告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 ●能源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转型 ●交通结构转型 ●建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 ●污染治理进程 4 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 ●人为源碳排放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 ●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 ●协同减排路径 5 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 ●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 ●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 6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2 ●空气质量变化 ●气象条件对AQI的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治理体系与实践 ●协同治理体系建设 ●协同治理政策 ●地方实践3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 8 8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 摘/要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2022年,全国及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 相比2021年均有所下降。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 O3气象条件较为不利,有利于臭氧浓度增加。转差的气象条件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 城市PM 2.5 年均浓度为29µg/m3,相比2015年下 区、汾渭平原、成渝地区2022年5-9月O3浓 降35.6%;PM2.5年均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上升到253个,相比2015年增长139%。 2015年至2022年,全国及各个重点区域的PM2.5年均浓度的三年滑动平均值呈现持续下降。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 90百分位年平均浓度为145µg/m3,相比2021年 上升了5.8%。2022年O3浓度年评价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为247个,占比72.9%;全国城市O3超标天数占比为6.5%。从三年滑动平均值来看,2015-2019年间全国及重点区域O3浓度持续上升,而2020-2022年间则出现持平或者小幅度下降。2022年全国城市PM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为0.7%,相比2015年下降75%。与此同时,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峰值也大幅下降。经过近十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我国空气质量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2022年河北省各城市已退出PM2.5污染最重的前10名,污染中心向陕西和河南转移。 2022年全国平均PM2.5污染气象条件与 2021年相比略偏不利。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气象条件有利于PM2.5浓度下降,PM2.5污染气象条件指数较2021年分别下降约6.1%和1.7%,较近5年平均分别下降5.4%和6.9%。而京津冀及周边、成渝地区和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较近5年平均和2021年均偏差,有利于PM2.5浓度上升。O3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22年5-9月全国平均 度同比分别上升8.5%、8.1%、3.0%、11.0%,较近5年均值分别上升2.7%、6.4%、2.1%、10.7%。2022年我国共出现了10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21年偏少3次,较近5年平均偏少 2.2次,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2022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偏弱。 2022年全球三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浓度达到观测历史新高,加剧气候变化。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1991-2020)偏高0.62℃,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0%。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出现大范围破纪录的高温热浪,南方遭遇严重的夏秋连旱,华南东北暴雨过程频发,呈现出时间长、强度大、极端性强的特点。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气候变化相比平均气候变化更为剧烈。中国区域极端暖事件将明显增加,冷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现显著增多、增强趋势。2022年我国风能资源为正常略偏小年景,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较近10年平均值偏小0.82%;太阳能资源为偏大年景,年平均水平面总辐照量为近30年最高,并且两者都呈现出较大的地区性差异。在“碳中和”减排情景下,2040-2049年,我国东部风能太阳能资源趋于增多,其时间变率均呈减小趋势,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稳定性将增强,但对于风光资源未来变化预估,不同区域、不同排放情景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及不确定性。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9 摘/要 2治理体系与实践 2022年,中国大气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