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2024 中国经济: 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时 智观世界 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办? 家企欣荣 宋志平、宁高宁、宫玉振谈中国企业经营和管理哲学 川联万象 经济修复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先立后破 传承之道 ﹃三分类新规﹄下信托转型创新,助力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与传承 私银社群 揭秘工行杰出财富顾问的﹃财富秘籍﹄ 文以行远 读《文心雕龙》:从﹃文学已死﹄到﹃文字复兴﹄ 见筑生活 朴拙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〇二四年三月 目录 CONTENTS 2024年第1期/总第四十五期 故封事面 前言 共担新使命同赴新华篇/5 封面故事 中国经济2024: 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时/8 传承之道 传承与发展 之传“三分类新规”下信托转型创新, 道承助力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与传承/56 共富未来 努力探索,共建慈善服务生态圈/61 P8 P20 P40 智观世界 宏观洞察 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办?/18 智 产业趋势 世AI智能科技正在刷新企业家思维/22 界观智迎未来 银行数字化的未来/26 寰宇资讯 人民币国际化下的香港/30 家企欣荣 家 管理商学院 欣宋志平、宁高宁、宫玉振谈中国企业经营和管理哲学/34 银企相对论 荣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力民营企业家/38 走近加油站 构建赛道新土壤,培育平台新生态/43 ——“企业家加油站”特色客群花园式经营进行时 P59 P72 P76 私银社群 私 君子伙伴 社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群银做好“五篇大文章”/66 工行风采 揭秘工行杰出财富顾问的“财富秘籍”/68 消保同行 家族信托的风险隔离/72 文 文以行远 行 远以古文 读《文心雕龙》: 从“文学已死”到“文字复兴”/76 川联万象 万川投资韬略 象联经济修复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先立后破/48 偕行以致远 信仰价值回归,黄金有望再创新高/53 见筑生活 见 非遗 生朴拙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80 活筑“家企伙伴同行赋能壮美广西”/88 P48P85 前言 主办单位 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 共担新使命同赴新华篇 文/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李宝权 4 策划编辑/富饶 流程制作/梅丽莎 视觉中心 视觉总监/黎立 美术编辑/颜斌于宗文张玲 运营统筹 崔毅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免责声明: 本刊文中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我行及作者均不对由于依赖文章中的任何意见或观点而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文中观点受制于市场及其他条件的变化,不应作为对未来事件发展的预测或对未来投资的保证。 协办单位 《财经》杂志 采编中心 出版人/李宝权 主编/高东郑琇煦辛峰王强赖志骏编审/毕培艺 副主编/陈如一 统筹/方璐许卓俊张辰澔 联合出版人/刘霄何刚主编/康娟 主笔/苏珊 编辑/路平林一丹 时节如流,寒冬已过。岁月不居,新春又来。 2024年,新中国将迎来75岁华诞。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行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闪光标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2024年,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中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国之所需,吾志所向。 不惑之年的中国工商银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的历史使命,响应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研究五篇大文章落实举措,将党中央的路线图切实转化为施工图。 经年磨一剑,风雨未曾阻挡。 工银私人银行坚守“人民金融”底色,聚焦“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客户所盼、工行所长”,深耕大财富管理市场,聚焦财富、家企、家业三大赛道,发挥财富管理市场头雁和支柱作用,开 启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创新航程:支持企业发展“山”脊绵延,以伙伴之姿,借力科技、绿色、普惠、数字金融陪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得见彩虹;推动个人财富“川”流不息,以专业之能,引导财富随经济强盛而凝结、为服务社会繁荣而前行;孕育财富向善“林”风苍翠,以传承之道,助力企业家社会价值提升,以不变之长青基业应对未来之变,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收获26万客户信任、喜得众多境内外权威媒体奖项认可,工银私人银行在集团“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指引下,虽行程万里,惟初心如一。 心有所向,行必能至,力之所及,恒必有成。让我们与万千伙伴一起,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实干为本,奋斗为要,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共同谱写不负韶华、奔赴山河的华彩篇章! 故封 事面 封面故事 89 封面故事 中国经济2024: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时 文/胡安娜 长期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战略, 中国不仅会有“新三样”,还会出现“新四样”“新五样” 图/视觉中国 封面故事 20 24年新年第一天,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程,开启商业首航。这标志着中国在邮轮制造领域的全面突破,更印刻出大国制造转型升级、攀高逐新的足迹。 如果说这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正面,那么在另一面,则是各种交织叠加的困难和挑战。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国内经济的“三重压力”展开演绎为五大堵点,即“有效需求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堵点”。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面对内外挑战,2023年中国GDP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 5.2%,顺利实现了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以上,仍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不过,由于2022年基数相对较低,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仅4.1%,仍低于潜在增速区间,这表明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 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几句话值得注意:“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首要任务”“硬道理”“最大的政治”,无一例外突出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及发展的紧迫感。 在会议新闻通稿全文中,50次提到“发展”、21次提到“质量”,均较此前一年增长。显然,2024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的核心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就是经济发展实绩。 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不是简单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 而是一场内外部同时发生的深度结构性调整,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既受制于世界宏观环境变化的大逻辑,也受制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逻辑。 从外部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经济周期、技术跃迁带来的不确定性深刻重塑着全球产业链结构和商业规则。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内部看,我们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等多种挑战,只能靠发展解决。中国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探索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结构性机遇也蕴藏其间。 战略机遇与多重挑战交织。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量”的扩张,更要看“质”的提升。既要观短期之“形”,更要察长期之“势”。 不搞强刺激,2024年增速目标5%左右 2023年宏观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需求不足。反映需求不足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价格指标,二是劳动力市场表现。价格水平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2023年,代表下游消费者价格指数的CPI年度同比为0.2%,代表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的PPI年度同比为-3.0%。偏低的价格中枢,映射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 展望2024年经济,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预测认为尽管面临2023年基数效应的“逆风”,但总体会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在5%左右。 要实现这个GDP目标,必须得加大政策的宽松度。 从外部环境看,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比2023年有所放缓,全球经济面临着新挑战。虽然美国1月份CPI和PPI涨幅高 于预期,凸显了通胀具有粘性,但2024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由紧缩向宽松转变是大概率事件。目前美联储的预测中值对应2024年将降息三次,每次25个基点,这意味着宽松周期重启,美元在2024年整体将保持弱势。 这对全球及中国经济都会产生影响。一方面,这将有利于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带动海外需求回暖,拉动制造业出口。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望缓解,这将减少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发力稳内需的掣肘,从而打开国内宽松空间。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2024年,资本有望从美国市场回流新兴市场,尤其是经济增长水平在全球表现良好的中国将成为重要受益者。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回归以及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操作,将对扩大内需提供政策支撑力。 当前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社会主体的预期偏弱,财政政策的发力有助于兜住经济增长的下限。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而连平认为,预算赤字率名义目标或保持在3%左右,最终实际赤字率很可能达到或超过3.8%。此外,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货币和金融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融资成本合理下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核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2024年我国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是大幅调整概率不大。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已到历史最低水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已是2019年以来最低,但小幅降准降息还有可能。 此外,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占央行资产负债表比例为世界最高,已超过17%。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提到,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之前的会议上,多提的是“逆周期”,这一次“跨周期”和“逆周期”一起出现。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我们适当加大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熨平波动,这是典型的“逆周期”操作。而“跨周期”操作不仅要看短周期,还要前瞻性地考虑跨周期的后续影响。这就要求逆周期调节不能力度太大,不能搞大水漫灌,要足够精准、兼顾长远,不能留下通胀或金融风险。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1月的达沃斯会议期间强调,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没有使用大规模支出或信贷项目等高风险或短期措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搞强刺激,没有以积累长期风险为代价换取短期增长。” 发挥牵引力,从出口到出海 2023年,我国出口未能维持2021年以来的高景气格局,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上年增长0.2%,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其中,出口增长0.6%;进口下降0.3%。 目前,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3.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61万亿元,占30.2%;国有企业进出口 6.68万亿元,占16%。 因此,出口回升是“出口—民企投资—城镇就业(民企贡献80%城镇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民企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1011 封面故事 虽然2024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迎来尾声,但国际经贸增长放缓以及金融条件收紧的滞后效应仍不能忽视,而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我国出口份额的冲击也将是长期的过程,因此外需压力依然比较大。平安证券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弱修复”,出口增速有望达4%以上。 不过,中国正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商品结构升级和贸易伙伴多元化战略提升,走出一条极具韧性的外循环突围之路。 从出口区域结构看,中国OECD为代表的“北方国家”的贸易额是在不断下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在不断上升,东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赵波表示,中国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进程其实从中美贸易战打响恶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与地缘政治无关,更多的是受经济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