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诚信现状与挑战
摘要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NSLC)与中国科学院期刊排名官方微信账号合作,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意见和AMEND平台的数据分析,全面探讨了全球科研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该报告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研结果以及专家意见,旨在促进负责任、透明和可持续的科研生态系统。
主要发现
-
学术不端行为呈上升趋势:过去三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数量显著增加。自1980年以来,全球学术不端论文的数量稳步增长,尤其在2020年后,年增长率高达73%,达到5,833篇(见图1)。这反映了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严重性日益增加。
注:图中的年份表示论文发表的年份。
-
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学术不端行为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多个领域。生命科学因其研究量大且影响深远而成为热点,计算机科学领域也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增长,带来了新的治理挑战。
-
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速度加快:尽管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速度有所提高,但负责且透明的撤稿过程仍需加强。许多研究人员错误地将撤稿等同于学术不端,这凸显了对撤稿原因指导的必要性。
-
撤稿后的持续影响:即使经过撤稿,一些不端行为论文仍被继续引用,并对相关领域产生负面影响。约43%的研究人员表示不会验证其参考文献中是否包含撤稿论文,这可能加剧学术不端行为的传播。
-
治理挑战与应对策略:应对传统和新兴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通过工具和技术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至关重要,任何单一实体都无法独立解决这一问题。
-
具体领域的问题:长非编码RNA领域特别受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自其出现以来,不端行为案件急剧增加。主要问题包括“论文工厂”现象。
问卷调查与数据来源
- 问卷调查:通过中国科学院期刊排名官方微信账号发放问卷,共收到1,005份有效回复。
- 专家意见:来自医学、科研诚信和出版领域的专家提供了数据解读和观点。
- AMEND平台:整合了三种信息来源:期刊网站上发布的撤稿声明和纠正信息、国际认可的学术社区中的同行评论、以及中国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卫健委)报告的学术不端案例。
问题分析
- 学术不端热点:问卷调查揭示了生命科学领域内学术不端行为的热点区域,特别是长非编码RNA领域。
- 重复事件教训:重复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及其影响,特别是在重大科学事件中的教训。
结论
通过增强相互理解和协作治理,本报告旨在促进一个更加负责任、透明和可持续的科研生态系统,确保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推进全球科研诚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