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利洞察报告(2013-2023)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利洞察报告(2013-2023)

2024-07-01-国家知识产权局周***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利洞察报告(2013-2023)

中国与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利洞察 (2013-2023)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7月 执行概要 “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数字之路、绿色之路。知识产权是推动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共建国家携手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创新发展。先后与57个共建国家签署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与俄罗斯、波兰、埃及、沙特等多个共建国家开展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国家知识产权局成为安哥拉、伊朗、沙特、泰国等10个国家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的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柬埔寨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结果予以认可,老挝认可中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果。累计培训共建国家知识产权官员和从业人员1300余人次,录取来自50余个国家的230余名学员参加“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2013年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坚持以“包容、发展、合作、共赢”推进知识产权 交流合作,走过了11年的春华秋实。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编制《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利洞察(2013-2023)》报告,用专利统计数据客观记录共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工作的坚实足迹。统计数据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专利活动日趋活跃、双向往来不断加强,数字和绿色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中国在共建国家专利活动增量扩面。2013-2023年,中国共在52个共建国 家及相关组织申请了专利,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7.0万件,保持20%以上年均增速。 2023年,在共建国家有专利申请的中国企业达到3269家,较2013年大幅增长,2013- 2023年累计达到9496家,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热情高涨。 二是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呈活跃态势。2013-2023年,共有122个共建国家在华提交了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加33个,占共建国家总数的近八成。在华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8.5万件,年均增速为5.6%,高于国外在华整体水平3.3个百分点。 三是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专利创新强劲。2013-2023年,中国共在25个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获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2.7万件,年均增速为16.9%;共有59个共建国家在华获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授权5.5万件,年均增速为11.6%。中国与共建国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活动均呈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六四开”格局。 四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专利创新提速。2016-2023年,中国共在27个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有绿色低碳专利活动,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637件和 1664件,年均增速分别为26.0%和21.3%,2020-2023年年均增速进一步提高至65.4%和49.6%。储能技术为中国与共建国家绿色专利创新最活跃领域,所占比重均在5成左右。 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刚需”,也是国际贸易的“标配”。十余年的实践表明,知识产权合作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打开了创新合作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展望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共进,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互通,织密知识产权合作网络,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经济贸易更好实现融合,为创新之路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第一部分中国在共建国家专利活动 增量扩面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在共建国家专利活动驶入“快车道”,共建国家加速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2013-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累计专利申请量为7.0万件,年均增速为21.3%;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5万件,年均增速为20.0%,且以发明专利为主,所占比重超过95%。中国专利足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国家,已累计在 52个共建国家或有关组织有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加17个。 图1-12013-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专利申请、授权量情况(单位:件) 2023年,在共建国家有专利申请或授权的中国企业达到3269家,较2013年(608家)大幅增长,2013-2023年累计达到9496家。其中,累计申请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华为、小米、阿里巴巴、中兴微电子和腾讯,主要分布在数字通信、互联网等行业。 图1-22013-2023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专利申请量前十中国企业(单位:件)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35技术领域划分,2013-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专利申请最多的10个技术领域,既包括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电信、半导体等信息技术,也包括药品、生物技术等医药生物领域。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半导体,年均增长30.2%。 图1-32013-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专利申请量前十技术领域(单位:件) 第二部分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 呈活跃态势 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以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共建国家来华申请专利保护。 2013-2023年,共有122个共建国家在华有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加33个,占共建国家总数的近八成。共建国家累计在华专利申请量为28.5万件,年均增速为5.6%。截至2023年底,共建国家在华专利有效量达到15.3万件,与2013年底相比,年均增速达到9.0%,高于同期国外在华整体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 从专利类型看,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所占比重达到79.3%,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5.6%和15.1%。 图2-12013-2023年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有效情况(单位:件) 2013-2023年,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量最大的技术领域是半导体(16197件)。以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量最大的技术领域为其他消费品(3948件)。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西亚共建国家在华专利申请最大技术领域为基础材料化学(432件)。 图2-22013-2023年按世界不同区域划分在华专利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分布特征 第三部分数字“一带一路”建设 专利创新强劲 2013-2023年,中国共在25个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获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 利(以下简称“数字专利”)授权26853件,年均增速为16.9%;共有59个共建国家在华获得数字专利授权54619件,年均增速为11.6%,数字技术创新有力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图3-12013-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情况(单位:件)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与共建国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活动六成左右分布在制造业、四成左右分布在服务业,呈“六四开”格局。从具体产业看,专利授权量最多的均为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光伏等相 关产业;其后是其他数字要素驱动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数字技术研究和实验发展;授权量排名第三的产业是软件开发。 图3-22013-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前五中类产业专利授权情况(单位:件) 在共建国家有数字专利授权的中国企业由2013年的206家增至2023年的758家,2013年以来累计企业数量达到4441家。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依次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5191件)、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1336件)、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267件)、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161件)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852件)。 图3-32013-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数字专利授权前十企业(单位:件) 第四部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专利创新提速 2016-2023年A,中国共在27个共建国家及相关组织有绿色低碳专利活动,累计发 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637件和1664件,年均增速分别为26.0%和21.3%。其中,2020-2023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5.4%和49.6%,呈加速增长态势。 图4-12016-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单位:件) A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专利统计数据自2016年起开始统计。 共有63个共建国家在华有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 16507件和9930件,年均增速分别为7.7%和3.1%。近三年专利申请和授权均实现数 量突破,2023年分别达到2882件和1423件。 图4-22016-2023年共建国家在华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单位:件) 分技术领域看,储能技术申请最多,且增长最快。2016-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储能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734件,所占比重为47.7%,年均增速为55.9%.共建国家来华储能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8448件,所占比重为51.2%,年均增速为21.6%。 图4-32016-2023年分技术领域中国与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量(单位:件) 2016-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有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达到1314家。排名靠前的企业中,既有中国石化等传统能源企业,也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也包括OPPO、华为等数字通信类企业,反映出数字化、绿色化 融合创新的发展特点。 图4-42016-2023年中国在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前五企业情况(单位:件) 主办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国家版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