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发布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 二〇二四年十月 声明 我们力争通过大数据分析,客观、系统呈现城市的主要通勤特征。因数据覆盖性、获取性等原因,相关指标值计算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所载全部内容仅供参考。 影响通勤的因素众多,仅依据指标值大小还不足以判断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和通勤交通组织的优劣,城市通勤的评价与诊断还需更为持续深入的细致研究。 未来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我国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献策出力。 目录 01 1 编制说明 03 1编制背景 05 2城市选取 07 3数据说明 4指标定义 2 09 主要结论 11 1幸福通勤回归,慢行交通需求增加 13 2极端通勤改善,超长通勤仍需关注 15 3城市空间拓展,轨道覆盖边际递减 4职住分离增加,福州厦门差异显著 3 17 通勤时耗 19 1城市效率: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21 2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3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2023年度 23 4 通勤空间 25 1空间范围:通勤空间半径 27 2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 29 3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4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5 31 通勤交通 33 1轨道覆盖: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 2公交保障: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 35 6 超长通勤 37 1通勤特征:重点识别超长通勤集中流向 39 2职住分布:关注改善外围新城职住平衡 3通勤交通:精准提升快速干线通勤效率 附 41 城市通勤提升行动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01 编制说明 1编制背景 2城市选取 3数据说明 4指标定义 1编制背景 2023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疫情影响,人们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近年来,中西部强省会城市人口集聚持续提升,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城市职住空间变化,新技术涌现正在改变通勤生活方式,这些都给改善城市通勤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这些变化,城市应该如何应对?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进一步指出,需“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的新体系,并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式已经由过去的规模扩张逐渐向内涵提升转变。 •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通过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措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5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了“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首批15个城市更新行动试点,推动建立“好社区、好城区”,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2023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快速干线交通系统”、“生活性集散交通系统”和“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三个交通服务子系统的具体行动计划,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和人民出行新要求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的切实路径。其中,要求切实提高快速干线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以高快速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对象,重点提升与城市空间的适配性和重要功能区的连通性,满足城市长距离快速、高效联系和通勤走廊出行效率提升的需要,缓解百姓通勤的切肤之痛。 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数据画像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选取45个中国主要城市,延续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2023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特别增加2019-2023年的对比分析,探索城市空间与通勤出行的变化。 面向幸福通勤的期许,选取25公里以上超长通勤人群,深入分析超长通勤的职住分布与廊 道特征,为改善超大特大城市极端通勤问题,推进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建设提供思考与支撑。 通勤时间 1核心目标: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2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3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4通勤范围:通勤空间半径 5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 6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7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通勤交通 超长通勤 8轨道覆盖: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 9公交保障: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 10通勤特征:重点识别超长通勤集中流向 11职住分布:关注改善外围新城职住平衡 编编制制说说明 明 主 主要 要结 结论 论 通勤时通耗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空 间 通勤交通 通勤交超通长通勤 12通勤交通:精准提升快速干线通勤效率 2城市选取 选取45个全国重点城市 超大城市 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500-1000万 Ⅰ型大城市 300-500万 Ⅱ型大城市 100-300万 沈阳市 济南市 太原市 南宁市 徐州市 南京市 长沙市 长春市 贵阳市 温州市 杭州市 昆明市 合肥市 宁波市 呼和浩特市 青岛市 东莞市 厦门市 福州市 海口市 郑州市 佛山市 石家庄市 兰州市 武汉市 苏州市 乌鲁木齐市 西宁市 西安市 无锡市 银川市 大连市 常州市 洛阳市 哈尔滨市 南昌市 绍兴市南通市 北京市 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天津市重庆市 成都市 7 14 14 10 注:依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更新城市规模分类。 城市选取原则: •35个:除拉萨以外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拉萨作为省会中唯一的中等城市,不具有与其他城市的可比性,暂未选取。 •10个:其他地级市中开通地铁、轻轨的城市,本年度没有新增。其中,依据国家统计局 最新全国城乡分类代码,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苏州跻身特大城市。 编制说明 主要结论 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超长通勤 以中心城建成区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中心城建成区通勤人口:以居住地或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建成区范围内的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城区内部通勤、城区居住郊区就业、郊区居住城区就业、城区居住市外就业、市外居住城区就业。 中心城建成区范围: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为基础,结合街道(乡镇)行政边界以及通勤人口分布进行局部调整,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城市建成区域。 3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2023年9-11月,连续3个月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获得的城市人口居住地、就业地信息,将两个相互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融合分析。 中心城区居住人口中心城区通勤人口 数据来源 样本量(万人) 样本率% 样本量(万人) 样本率% 互联网位置服务 17548 76% 8514 76% 移动通信运营商 6096 28% 3172 28% 市区居住人口 2.33亿人 市区就业人口 1.16亿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 注:相关数据处理各环节均匿名化,各环节及输出均不涉及个体隐私 编制说明 主要结论 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超长通勤 数据处理 通勤起讫点 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数据获得的居住地、就业地信息,以250米栅格汇聚形成通勤OD。 通勤距离 采用路网最短距离,来自互联网地图250米栅格计算的OD间路网距离,直线距离2.5公里内采用骑行方式路网距离,2.5公里以上采用小汽车方式路网距离。 通勤出行时耗 全方式单程通勤出行时耗,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中高时空点密度样本子集,提取连续3个月早高峰时段从居住地到就业地单程出行时间的平均值,获得250米栅格OD间的通勤出行时耗均值。 公交可达时耗 采用互联网地图250米栅格计算的门到门公交方式行程规划信息,公交方式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以及多种公交方式的换乘组合,出行时耗包含门到站时间、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以及换乘时间。 4指标定义 通勤时间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比重。对于超大、特大城市,80%通勤者45分钟可达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60分钟以上可达比重,作为城市超长通勤问题的量度。 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早高峰从居住地到就业地,全方式出行时耗的平均值,是人们通勤出行的直观感受,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勤空间 通勤空间半径 构建覆盖90%中心城区通勤人口居住与就业分布的空间椭圆,以椭圆长轴定义通勤空间半径,作为城市通勤空间辐射范围测度。通勤空间半径越大,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 职住分离度 不考虑就业差异与人的选择,在既有职住布局条件下通过交换就业地,在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是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匹配的测度,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平衡性越好。 编制说明 主要结论 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超长通勤 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居住地到就业地的平均路网距离,是融入人的选择后城市真实职住分离情况的测度,也是城市运行成本的体现,平均通勤距离越大,居民通勤成本就越高,城市越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统支撑。 5公⾥以内通勤比重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距离小于5公里的通勤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越高说明城市能够就近职住、绿色出行,拥有幸福通勤体验的人口比重越高。 通勤交通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 居住地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800米覆盖范围内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 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覆盖通勤比重越高,说明轨道对职住空间支撑作用越好。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 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是城市的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测度,反映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一般来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比重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 02 主要结论 1幸福通勤回归,慢行交通需求增加 2极端通勤改善,超长通勤仍需关注 3城市空间拓展,轨道覆盖边际递减 4职住分离增加,福州厦门差异显著 1幸福通勤回归,慢行交通需求增加 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由降转升,2.5公里内慢行通勤需求增加 •2023年,45个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连续3年幸福通勤全线下降发生转变,深圳、广州、长沙等11个城市已回到2019年水平。 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增加2%,短距离慢行交通需求增长 •超大城市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32%、特大城市33%,较2019年增加2个百分点,37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2.5公里以内通勤15分钟骑行可达,慢行通勤需求增长需要关注。 •超大城市中深圳、广州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分别达到44%和35%,且增幅显著。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提升,深圳成为首个超过80%的超大城市 •2023年,45个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77%,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16个城市同比提升,深圳达到81%,成为首个超80%的超大城市。 •与2019年相比,深圳、南京、上海等17个城市45分钟通勤提升,北京等16个城市持平。 2019-2023年不同规模城市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变化 60% 通勤距离分布比重(%) 5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