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 2023年度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发布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 二〇二三年八月 声明 我们力争通过大数据分析,客观、系统呈现城市的主要通勤特征。因数据覆盖性等原因,相关指标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所载全部内容仅供参考。 影响通勤的因素众多,仅依据指标值大小还不足以判断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和通勤交通组织的优劣,城市通勤的评价与诊断还需更为持续深入的细致研究。 未来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我国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建设更多人民满意的城市献策出力。 目录 01 1 编制说明 03 1编制背景 05 2城市选取 07 3数据说明 4指标定义 2 09 主要结论 11 1幸福通勤持续降低,职住分离亟需改善 13 2轨道覆盖提升有限,公交接驳成为瓶颈 15 3武汉通勤恶化严重,长沙保持职住平衡 4职场新人通勤更长,依赖轨道减少时耗 3 17 通勤时耗 19 1城市效率: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21 2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3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2023年度 23 4 通勤空间 25 1空间范围:通勤空间半径 27 2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 29 3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4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5 31 通勤交通 33 1轨道覆盖: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 2公交保障: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 35 6 职场新人 37 1通勤距离:职场新人通勤距离更长 39 2通勤交通:职场新人轨道通勤更多 3通勤时间:职场新人45分钟比重更高 附 41 城市通勤提升行动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01 编制说明 1编制背景 2城市选取 3数据说明 4指标定义 1编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在新征程上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进入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 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2亿人,同比增加646万,城镇化率提高至65.22%。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城镇建设既要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也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西部强省会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提升 2022年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开始减少,沿海城市人口增速逐年放缓,而中西部强省会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在提升。伴随城市人口增长的转移,粗放发展的不良倾向在部分地区出现“回流”,对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发展关系到城市未来潜力 2022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吸引青年人才成为城市间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竞争。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 2021年,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旨在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 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 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提出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为重 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数据画像 《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选取45个中国主要城市,延续通勤时间、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2022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变化。 针对毕业以后去哪?特别增加职场新人章节,选取2010-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口增加最多的16个城市,挖掘25岁以下职场新人的通勤特征和职住需求,为吸引青年人才,优化青年群体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提供素材与思考。 住建部: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202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将 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坚持问题导向,从住房到小区、社区、街区、城区,查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坚持目标导向,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等为目标,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坚持结果导向,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工作。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单程通勤时耗”、“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等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体检的重要指标。 通勤时间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职场新人 1核心目标: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2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3通勤感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4通勤范围:通勤空间半径 5空间匹配:职住分离度 6通勤距离: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7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8轨道覆盖: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 9公交保障: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 10通勤距离:职场新人通勤距离更长 11通勤交通:职场新人轨道通勤更多 编编制制说说明 明 主 主要 要结 结论 论 通勤时通耗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空 间 通勤交通 通勤交职通场新人 12通勤时间:职场新人45分钟比重更高 2城市选取 选取45个全国重点城市 超大城市 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500-1000万 Ⅰ型大城市 300-500万 Ⅱ型大城市 100-300万 沈阳市 济南市 太原市 南宁市 徐州市 南京市 长沙市 长春市 贵阳市 温州市 杭州市 昆明市 合肥市 宁波市 呼和浩特市 青岛市 东莞市 厦门市 福州市 海口市 郑州市 佛山市 石家庄市 兰州市 武汉市 乌鲁木齐市 西宁市 西安市 苏州市 银川市 大连市 无锡市 洛阳市 哈尔滨市 常州市 绍兴市 南昌市 南通市新增地铁城市 北京市 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天津市重庆市 成都市 7 14 14 10 注:依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更新城市规模分类。 城市选取原则: •35个:除拉萨以外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拉萨作为省会中唯一的中等城市缺少对比,暂未选取。 •10个:其他地级市中开通地铁、轻轨的城市,其中年度新增南通。 编制说明 主要结论 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职场新人 以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以居住地或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城区内部通勤、城区居住郊区就业、郊区居住城区就业、城区居住市外就业、市外居住城区就业。 中心城区范围:本报告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为基础,结合街道(乡镇)行政边界以及通勤人口分布进行局部调整,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建成区域。 3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获得的城市人口居住地、就业地信息,将两个相互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融合分析。 数据采样时段2022年9-11月,重庆、广州、厦门、福州、乌鲁木齐、西宁使用2022年4-6月数据,降低特殊因素的影响。 中心城区居住人口中心城区通勤人口 数据来源 样本量(万人) 样本率% 样本量(万人) 样本率% 互联网位置服务 18648 80% 9048 80% 移动通信运营商 6401 29% 3331 29% 市区居住人口 2.31亿人 市区就业人口 1.15亿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 注:相关数据处理各环节均匿名化,各环节及输出均不涉及个体隐私 编制说明 主要结论 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职场新人 数据处理 通勤OD 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数据获得的居住地、就业地信息,以250米栅格汇聚形成通勤OD。 通勤距离 采用路网最短距离,来自互联网地图250米栅格计算的OD间路网距离,直线距离2.5公里内采用骑行方式路网距离,2.5公里以上采用小汽车方式路网距离。 通勤出行时耗 全方式单程通勤出行时耗,来自互联网地图位置服务中高时空点密度样本子集,提取连续3个月早高峰时段从居住地到就业地的出行时间的平均值,获得250米栅格OD间的通勤出行时耗均值。 公交可达时耗 采用互联网地图250米栅格计算的门到门公交方式行程规划信息,公交方式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以及多种公交方式的组合换乘,出行时耗包含门到站时间、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以及换乘时间。 4指标定义 通勤时间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比重。对于超大、特大城市,80%通勤者45分钟可达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60分钟以上可达比重,作为城市超长通勤问题的量度。 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早高峰从居住地到就业地,全方式出行时耗的平均值,是人们通勤出行的直观感受,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勤空间 通勤空间半径 构建覆盖90%中心城区通勤人口居住与就业分布的空间椭圆,以椭圆长轴定义通勤空间半径, 作为城市通勤空间辐射范围测度。通勤空间半径越大,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 大。 职住分离度 不考虑就业差异与人的选择,在既有职住布局条件下通过交换就业地,在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是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匹配的测度,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平衡性越好。 编制说明 主要结论 通勤时耗 通勤空间 通勤交通 职场新人 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居住地到就业地的平均路网距离,是融入人的选择后城市真实职住分离情况的测度,也是城市运行成本的体现,平均通勤距离越大,居民通勤成本就越高,城市越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统支撑。 5公⾥以内通勤比重 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距离小于5公里的通勤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越高说明城市能够就近职住、绿色出行,拥有幸福通勤体验的人口比重越高。 通勤交通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 居住地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800米覆盖范围内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覆盖通勤比重越高,说明轨道对职住空间支撑作用越好。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 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是城市的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测度,反映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一般来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比重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 02 主要结论 1幸福通勤持续降低,职住分离亟需改善 2轨道覆盖提升有限,公交接驳成为瓶颈 3武汉通勤恶化严重,长沙保持职住平衡 4职场新人通勤更长,依赖轨道减少时耗 1幸福通勤持续降低,职住分离亟需改善 幸福通勤比重50%,主要城市连续3年降低 •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0%,连续3年同比下降。 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郑州、西安职住分离亟需关注 •2020-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平均通勤距离普遍增加。 •郑州和西安连续3年幸福通勤比重下降最多、平均通勤距离增加最长的城市,职住分离趋势需要高度关注。 超大城市极端通勤增加放缓,Ⅰ型大城市显著增加 •2022年,主要城市极端通勤比重12%,超大特大城市同比均没有增加。 •2020-2022年,超过30个主要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济南增加最多。合肥、南昌、南宁、太原、乌鲁木齐等Ⅰ型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显著增加。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降多升少,通勤改善任重道远 •2022年,超大、特大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69%,北京、上海、广州等同比提升,但距离80%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尚有差距。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变化(%) •连续3年对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