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股票评级说明和免责声明1 宏观研究/专题报告 2024年10月31日 我国碳中和政策及投资机会 宏观 相关报告: 山证策略团队 分析师:郭瑞 执业登记编码:S0760514050002电话:0351-8686977 邮箱:guorui@sxzq.com张治 执业登记编码:S0760522030002邮箱:zhangzhi@sxzq.com 投资要点: 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碳中和均是一个尚待完成的中长期议题,并且需要政策面与技术面的进一步加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配套制度变革、相关的技术创新也带来了国内国外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相关投资提供了机遇。结合碳中和路径、我国碳中和顶层设计、重点领域政策进展以及碳中和相关行业所处的周期,我们梳理出碳中和背景下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第一,CCUS等关键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贯穿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等路径,也是碳中和最终能否进入决胜期的关键。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尚未获得经济性、产业化的技术突破,研发周期、研发成本、研发成功率等均不明确,因此,对相关技术进展保持关注与跟踪相对较优。 第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电气化将提升全社会整体用电规模;可再生能源替代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风光发电的成本大幅下行使得其得以充当能源替代的主力;部分地区放开消纳红线,多举措共保新能源消纳。投资方面,光伏等产品及技术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核电、氢能发展也进入提速阶段;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环节也存在较大的投机机会。 第三,用能部门绿色化、清洁化领域:钢铁、建材、化工、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在能源活动碳排放中占比较高,因此,通过提升工业、交通及建筑领域的电气化水平,实现电力消费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辅以各行业能效水平的提升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之一。《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也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第四,传统高耗能行业领域:在碳中和的进程中,降低传统能源供能占比以及限制高耗能行业或将使得传统工业新增产能受限。但“安全转型”原则下,这一供给侧约束力度中短期内或较为柔性。从《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看,尽管聚焦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和化石能源减量替代,但火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具备相当重要性。中短期内,传统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或主要来自于需求侧。随着今年二季度末以来我国经济边际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层面进一步重视稳增长。9月重磅的金融政策组合拳后,财政、地产、消费等方面的增量政策加快跟进,市场信心有所回稳。建议关注火电、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政策落实、周期性机会和转型投资机遇。 第五,“双碳”相关计量仪器领域:《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 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年-2025年)》等政策的出台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不及预期;碳减排可能对我国部分省市经济发展带来压力;我国电网跨区域配送仍然存在技术上的约束,可能导致减排不及预期;CCUS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地缘冲突超预期。 目录 一、我国及全球碳排放现状7 1、碳排放总量:主要国家的碳中和进程存在明显差异7 2、碳排放结构:主要来自发电与供热、制造、交通运输9 2.1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9 2.2我国制造业碳排放走势分化11 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12 1、减少碳排放:替代、转型与重塑13 1.1能源:强化双控、电气化与可再生能源替代13 1.2工业:供热替代与生产工艺革新14 1.3交通:燃料替代与出行方式转变14 1.4建筑:用能电气化与电网热网清洁化15 1.5农业:技术优化与循环再利用15 2、增加碳吸收:存在争议的碳汇路径与成本高昂的CCUS15 三、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持续构建16 1、2024年碳中和顶层设计的再部署17 1.1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立的时间要求再细化17 1.2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取得进展17 1.3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18 2、《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解读19 2.1短期节能降碳目标任务重19 2.2紧抓十大重点领域,布局27项任务20 3、重点领域政策跟踪23 四、基于碳中和的投资策略25 1、CCUS等关键技术领域27 2、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27 3、用能部门绿色化、清洁化领域29 4、传统高耗能行业领域30 5、“双碳”相关计量仪器领域31 五、风险提示32 图表目录 图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7 图2:1990-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7 图3:2023年碳排放总量前十的国家8 图4:我国碳排放量及增速8 图5:美国碳排放量9 图6:印度碳排放量9 图7:沙特碳排放量9 图8:伊朗碳排放量9 图9:2021年全球碳排放来源10 图10:2021年全球能源活动碳排放分布10 图11:2021年我国碳排放来源(单位:MtCO2e)10 图12:2021年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分布10 图13:我国煤炭发电量占比较高(单位:%)11 图14:工业生产在我国经济中占较大比重11 图15:全球风光发电度电成本大幅降低(单位:美元/千瓦时)13 图16:我国风光发电度电成本大幅降低(单位:美元/千瓦时)13 图17:CCUS图解16 图18:我国单位GDP能耗情况及根据目标测算的2024年、2025年能耗情况20 图19:中国各行业CCUS减排需求27 图20:国内新增光伏月度累计装机量增速28 图21: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累计同比28 图22: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29 图23:全球按部门划分的氢气使用情况29 图24:我国新能源车产量持续高增29 图25: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快速增加29 图26:动力煤价格走势30 图27:火电行业业绩增厚30 表1:制造业细分行业碳排放量及增速(2017-2021年)11 表2:三份文件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18 表3: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和二氧化碳排放目标20 表4:《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和定量目标21 表5: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梳理(2023.11-2024.10)24 一、我国及全球碳排放现状 1、碳排放总量:主要国家的碳中和进程存在明显差异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创出新高。BP统计的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51.30亿吨, 较2021年增长1.59%。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从2021年到2022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1.2%,达到创纪录的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我国碳排放量居全球之首。根据BP公布的各国碳排放数据,2023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前五的国家分别为:中国(31.90%)、美国(13.20%)、印度(8.00%)、俄罗斯(4.60%)、日本 (2.90%),共计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60%,而前十的国家共计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0%。我国自200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2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2.18亿吨,在全球占比为31.90%。 图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图2:1990-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排放差距报 告》,山西证券研究所 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全球主要国家的碳中和进程存在明显差异。美英等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多已实现碳达峰,开始向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迈进。而我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仍在走向碳达峰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增长与绿色转型,因此需要完成的减碳任务较重。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本身的经济结构天然具有较高的碳排放需求,实现碳中和更加困难。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为稳定。2005年至2016年,我国碳排放增速呈波动下降态势,2017年以来中枢又有所上移。但整体来说,伴随着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移以及 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效果显现,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趋势较为稳定。 图3:2023年碳排放总量前十的国家 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 图4:我国碳排放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 图5:美国碳排放量图6:印度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 图7:沙特碳排放量图8:伊朗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BP,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 2、碳排放结构:主要来自发电与供热、制造、交通运输 2.1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 全球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其中发电和供热、交通运输、制造/施工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据ClimateWatch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92.23%,工业流程、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62%、3.14%。能源活动中,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和供热,占能源碳排放量的47.94%,占整体排放的44.22%。其次是交通运输,分别占能源排放量与整体排放量的22.55%、20.80%。此外制造/施工也占较大比重,分别占能 源排放量与整体排放量的18.74%、17.28%。 图9:2021年全球碳排放来源图10:2021年全球能源活动碳排放分布 资料来源:ClimateWatch,山西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ClimateWatch,山西证券研究所 能源活动同样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主要部门碳排放结构与全球类似。据ClimateWatch统计,2021年我国能源活动总计排放106.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若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降低的碳排放量,能源活动在我国排放总量中占比达到92.66%。我国能源活动中的主要部门碳排放结构与全球类似,其中,发电与供热总计排放62.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能源排放总量的58.72%。由于我国以煤炭作为主要供能来源,因此碳排放量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次,作为制造业大国,2021年我国制造业/施工用能排放28.3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总排放量的26.11%;工业活动碳排放量8.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工业活动碳排放量的49.74%。 图11:2021年我国碳排放来源(单位:MtCO2e)图12:2021年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分布 资料来源:ClimateWatch,山西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ClimateWatch,山西证券研究所 图13:我国煤炭发电量占比较高(单位:%)图14:工业生产在我国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资料来源:OurWorldinData,Wind,山西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Wind,山西证 券研究所 2.2我国制造业碳排放走势分化 从碳排放总量看,2021年我国前十大碳排放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3.26%)、非金属矿产(32.77%)、石油加工、炼焦(5.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3.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0%)、金属制品(0.89%)、粮食生产(0.42%)、食品加工(0.32%)、普通机械(0.30%)、造纸和纸制品(0.28%)。从碳排放走势看,粮食生产、食品加工、纺织、烟草、造纸等轻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度过高点,这些行业产能逐步出清和转移。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目前碳排放还处于高位继续向上阶段,这些行业也是目前碳排放监控的重点行业,将逐渐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过程再生能源替代达到减排目的。有色金属行业得益于冶炼技术的不断成熟,自2009年以来碳排放处于平台期,但受产业规模大、电气化率尚待提升、减碳技术缺乏革命性突破等因素影响,碳达峰后继续减排压力依然艰巨。 制造业细分行业碳排放绝对值(千吨二氧化碳)碳排放增速(%) 表1:制造业细分行业碳排放量及增速(2017-2021年)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