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60亿元,同比+21.35%;实现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2.8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2.24%。其中,2024Q3实现营收15.89亿元,同环比分别+18.68%/+13.20%;实现归母净利润0.80亿元,同环比分别+5.50%/-20.77%;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环比分别+0.70%/-21.39%。 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9.70%,同比+1.1pp,24Q3毛利率为18.08%,同比+0.05pp;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为6.98%,同比-0.89pp,Q3净利率为5.26%,同比-0.41pp,主要系期间费用率有所提升,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75%/2.77%/0.06%/6.42%,同比+0.32pp/+0.17pp/-0.4pp/+0.95pp。 国内乘用车车载充电机市场份额领先,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公司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业务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收入2.87亿元,实现同比快速增长。 根据NE Times数据,2024年8月公司在中国乘用车车载充电机市场以19.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在第三方供货市场自2020年以来保持排名第一;公司于2024年9月获得上汽奥迪的项目定点,为其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首款纯电车型提供技术支持和车载电源产品,该车型预计于2025年上市;并于三季度获得长城汽车某热门车型的项目定点。 车载电源集成产品获海外客户好评,海外市场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公司与Stellantis、雷诺、阿斯顿马丁、法拉利深化战略合作,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的性能与品质收到海外客户认可。继获得Stellantis2023年度“中国区年度供应商奖”后,公司于2024年9月获得2024年度“全球供应商质量奖”,并同时获得2024年度“全球动力总成供应商提名奖”。公司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有望持续提升。 首批落地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2024年10月21日,公司发布关于调整回购股份资金来源的公告,将回购资金来源由“公司超募资金”调整为“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资金”。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公司股票的政策号召,获得全国首批“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实现资金储备的补充和资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快充和出海有望打开公司成长空间。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7/5.91/7.47亿元,CAGR为14.1%。给予公司2025年22倍PE,对应目标价30.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等风险。 指标/年度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关键假设: (1)车载电源业务:公司车载电源拥有深圳宝龙、芜湖创业园、芜湖花津三大生产基地。2023年年报披露设计产能分别为170.62、87.86、73.08万台/年。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通过深圳宝龙生产基地的建设已经形成自动化生产能力,芜湖花津工厂已于2023年7月投产,已基本达产。后期,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公司车载电源产品销量有望迎来增长。预计2024-2026年公司车载电源产品销量分别为232/ 296/344万台,考虑行业年降,假设车载电源产品单价逐年下降3%/ 1%/ 1%,成本端受益于产品技术迭代也将有所下降,假设毛利率维持在19.0%的水平。 (2)电驱业务:电驱作为公司协同发展的业务板块,公司积极向电驱系统领域进行拓展和产业布局,已取得上汽集团、长城汽车、三一重机等多家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定点,实现了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和“电源+电驱”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货。预计2024-2026年销量分别为8.65/ 9.08/ 9.54万台,受益于集成化趋势2024-2026年单价分别上升2%/1%/1%,毛利率维持在13.8%的水平。 (3)液冷充电桩模块及其他业务:公司其他业务包括电动汽车通信控制器以及液冷充电桩模块等。EVCC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必要的元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EVCC市场增长空间较大。预计2024-2026年营收均同比增长10%,毛利率维持在33.0%的水平。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分业务收入如下表: 表1: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 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公司相关产品销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64.36/79.48/90.76亿元,增速分别为16.5%/23.5%/14.2%,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7/5.91/7.47亿元 , 增速分别为-8.99%/29.21%/26.46%。 我们选取与公司主营业务相近的欣锐科技、英搏尔、汇川技术作为可比公司,2024-2026年三家公司平均PE分别为41/27/20倍。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快充和出海有望打开成长空间,业绩增长可期。由于英搏尔PE偏高过多,采用欣锐科技和汇川技术的平均值作为标准,给予公司2025年22倍PE,对应目标价30.8元,维持“买入”评级。 表2:可比公司估值(截至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