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采购法规与贸易保护主义
引言
政府采购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在2019年占全球GDP的12%(Bosio等人,2022)。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政府在医疗、卫生设备和国防等关键经济领域的角色。因此,由于其规模和重要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使用和分配受到了更多关注。政府常常利用公共采购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如支持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发展或促进环保实践。然而,这些目标可能会损害经济效率,并导致限制外国供应商参与采购拍卖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包括抬高外国企业的报价以给予国内投标者优势,要求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本地含量,强制使用特定技术,或实施严格的许可要求。
数据集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数据集,该数据集描述了141个国家的国内法律如何歧视外国供应商。我们分析了来自国家倡议和国际条约(如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WTO GPA和自由贸易协定PTA)的采购法律文本,识别出可能被归类为保护主义的措施。我们将这些措施分为三类:缺乏平等对待条款、对国内投标者的偏好待遇(例如,偏好幅度),以及国内原产地要求(例如,“本地制造”规定)。描述性分析显示,大多数样本国家在其采购法规中采用了保护主义政策。在141个国家中,124个国家有偏好待遇规定,37%的法律体系缺乏基本的国民待遇条款,而60%的国家实施了国内原产地要求。
主要发现
-
保护主义政策的普遍性:多数国家在其采购法规中实施了保护主义政策。具体而言,124个国家有偏好待遇规定,37%的法律体系缺乏基本的国民待遇条款,60%的国家实施了国内原产地要求。
-
保护主义与贸易开放度的关系:保护主义法规的普遍存在与贸易开放度呈负相关关系。行业层面的估计表明,这些影响在商品市场上更为显著,而在服务市场上则较弱。
-
保护主义法规的影响:通过重估采用歧视性法规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差异,我们发现具有更多保护主义采购法律的国家在国内采购市场的贸易量更大,从国外进口的贸易量较小。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估计保护主义法规与贸易开放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利用各国在采用歧视性法规方面的差异,并将其与进口份额的相关性联系起来。数据来源于ITPD-E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有关国内销售的信息。通过考虑采购法规与总贸易之间的关系(其中跨境采购仅占很小一部分),我们旨在涵盖因赢得采购合同而获得的国内企业进口效果。附录中还报告了使用TiVA国际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这使得我们可以将跨境政府采购流量与其他贸易流量区分开来。
结论
总体而言,研究揭示了全球范围内政府采购法规中的保护主义现象及其对贸易开放度的影响。保护主义法规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外国供应商的参与,还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流动性和效率。通过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促进更加公平和高效的国际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