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 中国经典红色旅游资源利用 与协调发展研究 邹建琴明庆忠** 摘要:探究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模式是充分释放红色旅游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300个经典景区中的763个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剖析了红色旅游 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利用与协调发展模式。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三大经济带的中部地区以及第三级地貌阶梯和山脉山前区;整体呈分散多核 不心分布特征,核心区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北东部、浙江西部、湖南东部、江西西南部、福建西部、陕西北部、四川和重庆交界处及江苏、上海和浙江交界处;形成“双高”集聚的 “强强联合区”、“双低”集聚的“报团取暖区”及“低高”围 绕的“阴影区”等多种类型组态;红色旅游受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系统的综合影响。基于上述,本文提出网络联合、集聚一廊道、增长极扩散、共生一联动、跨区共促等几个利用与协调发 展模式。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利用与协调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21)。 **邹建琴,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通讯作者:明庆忠,博士,教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139 红色旅游蓝皮书 红色旅游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有效利用的最佳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和发扬好红色传统的指示,让红色精神的时代光芒得以充分释放。红色旅游作为拉动革命老区经济提升的重要方式,不仅是巩固国家政权、弘扬民族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扬红色文化精神、释放红色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还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文化指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国民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进发出巨大发展潜力。 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空间格局中的重要载体,是串连区域通道 (交通)、面域(行政体)的重要桥梁。截至2016年,我国共公布厂300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囊括763个红色旅游经典资源点,在国家大力推动红色 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红色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全面、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全国红色旅游资源体系已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系统梳理我国现存的红色旅游资源点,探究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并深入分析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模式,对优化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保护和传承革命遗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红色旅游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最大程度释放的有效方式。 二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明显 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系统中的核心吸引物和红色旅游活动的空间载 体,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是区域制定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开展红色旅 ①邹建琴、明庆忠、刘安乐、郑伯铭、史鹏飞、骆登山:《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空间分布 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异质性》,《自然资源学报》2021年第11期,第2748~2762页。 140 中国经典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研究 游规划、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本报告将公布的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作 为基础数据源,通过查询各个经典景区中所包含的红色旅游资源点,最终筛 源空间分布格局如下。 (一)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上呈现“东中部多、西部少” 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以胡焕线为界,以东区域红色旅游 资源分布密集且数量较多,共计分布598个红色旅游资源点,占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数量的78.4%;以西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稀疏且数量较少,分布数量仅占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数量的21.6%。受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 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比多的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呈现东中部多、西 部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它西部分布数量分别为252个、304个和 207个,占比分别为33.03%、39.84%和27.13%。 2.地貌上多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区域 基于DEM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对海拔高度和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空间 叠置分析。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平均海拨为581.14米,平均海拨范围内的资源点占比为68.14%,表明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低海拨区域。空间 上,第三级地貌阶梯(海拔500米以下)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 第二级地貌阶梯(海拨1000~2000米)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数量居中,第一 级地貌阶梯(海拨4000米以上)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数量最少。红色旅游资 源分布的平均坡度为2.27°,平均坡度范围内资源点占比为66.18%,可见 红色旅游资源也主要分布在低坡度区域。空间上,红色旅游资源除在京津冀及苏沪豫皖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地外,其余大多分布在山地山前区及山脚区域。在中国山系结构图中,山地山前区对中国革命来说是最重要的地带之一,山地山前区地势险要,利于隐蔽和进攻,而山脚区多是村落聚集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141 红色旅游蓝皮书 3.密度分布上呈分散、多核心特征 借助ArcCIS10.4软件计算红色旅游资源点的核密度值并进行可视化, 通过自然断点法(Jenks)将密度值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核心区,低密 度和较低密度区,以及无值区共六种类型。根据分析可知,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一级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北东部、浙江西部、湖南东部、江西西南部、福建西部、陕西北部、四川和重庆的交界处以及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交界处;二级核心区在一级核心区基础上向外扩大,主要分布在湘西东部、江西西部、福建东部、广东中部、山东南部、辽宁中部、陕西大部及四川、贵州和重庆的交界区域;低密度和较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地区。 (二)区域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关联性长联版权所有 1.在全国范围内红色旅游资源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由前文可知,红色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具有集中且连片分布的特点,说明红色旅游资源点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可能存在空间关联性。基于此,以各个省 (区、市)、市、县红色旅游资源点的密度值作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10.4软 件对中国各省(区、市)、市和县红色旅游资源密度值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进行测 算,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红色旅游资源点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2.空间上红色旅游资源局部关联存在多种类型 为进一步探究红色旅游资源在省、市及县域间的空间关联特征,借助 ArcGIS10.4软件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测算,并将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关联类 型划分为高高区(H-H)、低高区(L-H)、低低区(L-L)及高低区 (H-L四种类型。 高高区(H-H):该类型区域属于其自身与周围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密度 值都较高的“双高”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关联性表现出“强强联合” 态势。省域层面的双高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及上海;该地区是土地革命、建党等革命事件的主要发生地,留存了大量遗址遗迹,是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高值聚集中心,空间关联性极强; 142 中国经典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研究 市域层面的“双高”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西、福建、 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和山西的部分地州市;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湖 北东部、浙江西部的部分县域是高高区的主要分布区域。 低高区(L-H):此类型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密度值低,但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密度值高,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周边高值区“虹吸效应”影响而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阴影区”:省域范围的低高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 区,河南、湖北的部分市域和华东沿海地区是市域范围的低高区。 低低区(L-L):该类区域和周边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密度值均比较低。西藏和青海地区为省域层面的低低区,市域层面低低区主要分布在内蒙舌、黑龙江、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州市;县域层面的低低区有所扩大,囊括了四川和云南的部分县区。 社会科学文 高低区(H-L):该类区域红色旅游密度值高但周边地区红色旅游密度 三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受三天系统共同作用 从旅游地理学视角来看,红色旅游是以旅游者为主体、以红色旅游资源点及相关设施为客体,通过旅游主体在红色旅游资源点间的流动形成的一种主题性旅游活动。与其他旅游活动一样,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受到以旅游者为 表的空间单元,是以旅游者、政府及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种综合社会系统;“地”即以地理环境为代表的空间单元,是以地质地貌、气候、水 文及生物等综合而成的环境系统;此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 值的文化事业,以“业”为主体,具有较高的经济属性,不仅能推动区域 经济水平提升,也受到区域经济系统的制约。 ①刘传祥、承继成、李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 年第2期,第7~11页。 143 红色旅游蓝皮书 (一)环境系统是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的本底条件 环境系统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产物,是红色旅游景区得以形成的本底条件。环境系统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拨、坡度等方面。 1.海拨是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因素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的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区;此外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点数量随海拔增高而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传统村落也集中分布在第三级阶梯的高海拨地区与位于第二级阶梯的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的高度耦合,可为革命军队在行军过程中的物资、粮食补给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是中国革命领导人提出的“依靠农民并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体力 2.坡度是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与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主要与我国革命自身特征息息相关。早期革命处于被动地位,而地势特征在当时的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地的山前区域与平原地区形成坡度差,地形破碎,不仅有利于军队隐蔽,还有助于红军在革命战争中处于有利地势。革命时期的罗霄山、大别山等山脉均是我国红色革命战争的多发地,保留了大量红色遗址遗迹,是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集中区。① (二)社会系统是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系统在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供给功能、需求功能、规范功能及保障功能,是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系统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度、资源联动、市场需求等方面。 ①应星、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中共党史研究》 2020年第3期,第47~66页。 144 中国经典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协调发展研究 1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 红色旅游作为传达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奋斗精神的主要渠道,是中国政府弘扬革命文化、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相较其他旅游类型,政策制度对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①一定程度上红色旅游发展政策保障越完善,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越大。这与余凤龙等学者提出的在红色旅游发展与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的政策体系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研究结论一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支持是红色旅游得以发展并能在地区建设中承担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坚实基础。②对比来看,西部新疆和西藏地区受政策力度影响较天,东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区受政策力度影响较小。旅游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影响相较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要弱,且等级越低的旅游资源点在旅游发展中受政策的影响越显著,新疆和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红色旅游发展更易受到 国家政策的影响。对此,需因地制宜制定红色旅游发展政策以推动红色旅游的全面发展与质量提升,对于西北地区,需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该区域红色旅游业发展;对于东南地区,要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引导,支持企业及民间资本的注人,鼓励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与技术革新。 2.资源联动利用对红色旅游区域发展影响较天 对比来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