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领域,市净率(PB)、市盈率(PE)和市现率(PCF)是广泛应用于股票筛选和投资组合构建的估值指标。通常,投资者在对这些估值指标进行市值行业中性化处理后便直接使用,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未能充分考虑估值指标背后的潜在逻辑,导致这些因子的作用未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因此,我们需要探讨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适用于哪些行业?以及它们存在哪些问题?本篇报告将针对这些问题对估值因子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BP、EP、CFP进一步融合得到综合估值因子。最后我们提出了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该策略效果显著。 PB估值因子的审视与优化 市净率(PB)通过分析公司的净资产与市场价值来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在BP因子十档分组收益统计时,我们发现第十组的超额收益反而低于第九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剔除了P<0.8B的股票。结果显示,剔除后BP因子的十档分组超额收益的线性特征更加明显。我们还发现BP因子更适用于重资产股票。同时BP估值中枢具有稳定性,为此我们构建了B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该因子选股能力良好。最后,我们将BP、BP分位点和BP估值中枢稳定性进行等权融合,构建BP融合因子,测试结果表明BP融合因子效果提升显著。 PE估值因子的审视与优化 市盈率(PE)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指标。我们研究发现 PE由盈利质量和成长贴现共同决定,且PE的波动性主要源于𝑭𝑪𝑭�的剧烈波 𝑷𝒓𝒐𝒇𝒊� 动。为此我们引入了估值中枢稳定性的概念,并测得E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具有良好的选股能力。在EP因子十档分组收益统计时,我们发现EP值最低的第一组收益能力竟高于EP值相对较高的第二组,为了解决该问题,我们对微利股进行剔除。最后,我们将EP、EP分位点和EP估值中枢稳定性进行等权融合,形成EP融合因子,该因子表现出色。 PCF估值因子的审视与优化 市现率(PCF)仅与成长贴现率相关,相比于PE,PCF更加纯粹。通过测试我们发现CFP因子的十档分组超额收益在前几个分组表现不佳,这与部分公司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为负有关。在剔除了FCFE<0的公司之后,CFP和CFP分位点因子得到明显增强。我们将CFP、CFP分位点和CFP估值中枢稳定性进行等权融合得到CFP融合因子,该因子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 我们将BP融合因子,EP融合因子和CFP融合因子进一步融合,构建综合估值因子,该因子的整体表现明显提升。最后,我们设计了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自2010年以来,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年化收益25.64%,相对于中证800等权的年化超额收益25.41%,信息比2.62,相对收益回撤比2.36。相对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而言,2010年以来策略实现了20.97%的年化超额收益,信息比为1.85,相对收益回撤比为1.22。该策略在大多数年份的表现均位居主动权益基金前列,自2010年以来,其平均排名分位点为11.86%,显示出优异的业绩表现。 刘凯分析师 2024年09月28日 PB-ROE策略框架系列之一—估值指标再审视 核心观点 量化配置主题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24010001 相关报告基金经理风格切换及中性化 2024-06-10 与投资业绩基于宏观周期视角的行业轮 2024-04-21 动之二—美林时钟基于宏观周期视角的行业轮 2024-01-22 动—货币信用周期 liukai5@essence.com.cn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因子、组合失效风险。 内容目录 1.PB估值的逻辑7 1.1.市净率(PB)7 1.2.破净企业处理方法8 1.3.重资产企业的估值11 2.PE估值的逻辑15 2.1.市盈率(PE)15 2.2.微利股的处理方法20 2.3.估值中枢稳定性22 2.4.EP估值因子融合27 2.5.BP估值因子融合28 3.PCF估值的逻辑29 3.1.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29 3.2.市现率(PCF)30 3.3.股权自由现金流为负企业的处理方法33 3.4.CFP估值中枢稳定性34 3.5.CFP估值因子融合35 4.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37 4.1.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构建方法37 4.2.估值层面筛选38 4.3.盈利质量筛选40 4.4.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的构建40 4.5.如何对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进行增强42 4.6.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44 5.总结47 图表目录 图1.估值指标的探索6 图2.三大财务报表的历史演进6 图3.全市场股票池下BP因子RankIC统计7 图4.全市场股票池下BP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7 图5.全市场股票池下BP分位点因子RankIC统计8 图6.全市场股票池下BP分位点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8 图7.净资产高于市场价值的原因分析9 图8.每期剔除P<0.8B的股票数量及比例9 图9.P<0.8B的个股行业分布10 图10.剔除P<0.8B个股后,BP因子RankIC统计11 图11.剔除P<0.8B个股后,BP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11 图12.重资产企业更适合PB估值法的原因12 图13.重资产企业的特点12 图14.剔除P<0.8B个股,重资产股票池下BP因子RankIC统计13 图15.剔除P<0.8B个股,重资产股票池下BP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13 图16.近3年主要宽基指数的PE与PB16 图17.近3年主要宽基指数的FCFE/Profit(TTM)17 图18.近3年主要宽基指数的FCFE/Profit(单季度)17 图19.房地产与食品饮料行业的FCFE/Profit(TTM)17 图20.房地产与食品饮料行业的FCFE/Profit(单季度)17 图21.全市场股票池下EP(单季度)因子RankIC统计18 图22.全市场股票池下EP(单季度)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18 图23.全市场股票池下EP(TTM)因子RankIC统计19 图24.全市场股票池下EP(TTM)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19 图25.全市场股票池下EP分位点因子RankIC统计19 图26.全市场股票池下EP分位点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19 图27.每期剔除微利股的股票数量及比例20 图28.微利股行业分布20 图29.微利股市值中位数21 图30.剔除微利股后,EP因子RankIC统计21 图31.剔除微利股后,EP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21 图32.EP估值中枢最稳定组别的行业分布23 图33.全市场股票池下E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RankIC统计24 图34.全市场股票池下E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24 图35.BP估值中枢最稳定组别的行业分布25 图36.全市场股票池下B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RankIC统计26 图37.全市场股票池下B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26 图38.剔除微利股后EP融合因子RankIC统计27 图39.剔除微利股后EP融合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27 图40.剔除P<0.8B个股,重资产股票池下BP融合因子RankIC统计29 图41.剔除P<0.8B个股,重资产股票池下BP融合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29 图42.全市场股票池下CFP(单季度)因子RankIC统计31 图43.全市场股票池下CFP(单季度)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31 图44.全市场股票池下CFP(TTM)因子RankIC统计32 图45.全市场股票池下CFP(TTM)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32 图46.全市场股票池下CFP分位点因子RankIC统计32 图47.全市场股票池下CFP分位点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32 图48.每期剔除FCFE<0的股票数量及比例33 图49.FCFE>0个股行业分布33 图50.CFP估值中枢最稳定组别的行业分布34 图51.全市场股票池下CF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RankIC统计35 图52.全市场股票池下CFP估值中枢稳定性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35 图53.剔除FCFE<0的个股后CFP融合因子RankIC统计36 图54.剔除FCFE<0的个股后CFP融合因子10档分组超额收益36 图55.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构建方式37 图56.估值因子股票池中股票数量39 图57.最终综合估值因子的构建39 图58.盈利质量筛选40 图59.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构造方法41 图60.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股票数量41 图61.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等权相对于中证800等权净值走势42 图62.从基本面与技术面纬度对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进行增强43 图63.各因子权重占比44 图64.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相对于中证800等权净值走势45 图65.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换手率46 图66.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资金容量46 图67.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组合行业平均分布46 图68.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组合在主流宽基指数中的权重分布46 图69.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组合持有股票的市值中位数47 图70.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组合风格因子暴露47 表1:两种不同股票池下BP因子表现11 表2:不同股票池下BP与BP分位点因子表现14 表3:剔除微利股后EP因子表现22 表4:EP与EP估值中枢稳定性交叉分组收益统计23 表5:EP分位点与EP估值中枢稳定性交叉分组收益统计24 表6:BP与BP估值中枢稳定性交叉分组收益统计25 表7:BP分位点与BP估值中枢稳定性交叉分组收益统计26 表8:EP估值因子相关系数矩阵27 表9:EP融合因子与细分因子绩效统计28 表10:BP估值因子相关系数矩阵28 表11:BP融合因子与细分因子绩效统计29 表12:剔除FCFE<0后CFP与CFP分位点因子表现33 表13:CFP与CFP估值中枢稳定性交叉分组收益统计34 表14:CFP分位点与CFP估值中枢稳定性交叉分组收益统计35 表15:CFP估值因子相关系数矩阵36 表16:CFP融合因子与细分因子绩效统计37 表17:BP融合因子、EP融合因子、CFP融合因子相关系数矩阵38 表18:估值因子股票池下各因子绩效统计40 表19:估值-盈利质量股票池等权相对于中证800等权分年度绩效统计42 表20:因子列表43 表21:基于PB-ROE框架的选股策略分年度绩效统计45 在投资领域中,市净率(PB)、市盈率(PE)和市现率(PCF)作为常见的估值指标,广泛应用于股票筛选和投资组合的构建中。通常,投资者在对这些估值指标进行市值行业中性化处理后便直接使用。然而,这种处理方法未能充分考虑估值指标背后的潜在逻辑,导致这些因子的作用未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本文将具体讨论这些指标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些行业适用?以及指标存在哪些问题? 图1.估值指标的探索 资料来源:国投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1856年,英国的公司法规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1929年,英国修订的公司法首次正式要求企业编制收益表(利润表),从而使利润表成为企业第二个正式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198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第9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形式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的会计准则。本篇报告将沿着这三大财务报表的诞生历程展开讨论,深入探讨源于资产负债表的PB、源于利润表的PE以及源于现金流量表的PCF。 图2.三大财务报表的历史演进 资料来源:国投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我们将对估值指标(P/B、P/E、P/CF)的倒数(B/P、E/P、CF/P)进行后续因子测试,主要原因如下(1)因子结构的正向性:B/P、E/P、CF/P因子值越大,表明估值越低,预期收益越高,因此因子方向为正,测试结果更为直观。(2)避免指标值为负所造成的误判:例如在使用P/E时,理论上P/E越小,估值越低,预期收益越高。但若归母净利润为负,则会导致大量归母净利润为负的个股被误判为低估值,违背逻辑。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