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召开记者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记者会中,央行、金监总局和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后续政策措施,尤其是货币政策推出一系列宽松措施,显著超出市场预期。本次货币政策措施几乎是2021年下半年开启本轮宽松周期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宽松措施的背后是强烈的逆周期调控诉求,相应地债市预期交易的模式也可能有所变化。 1总量工具:“双降”落地背后的考量因素变化 央行首次明确将银行业的健康性和配合财政,放入货币政策制定考虑因素之中。(1)以往市场习惯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外部均衡,这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权衡的因素,并且分析货币政策阶段性的重点在增长还是在物价,在内部均衡还是在外部均衡。(2)本次对于货币政策考虑因素的阐释中,依然维持年初以来对稳定增长和价格回升的诉求,但对于将对增长的支持放到第一位上,明显突出了当前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控的目标。(3)相对而言,汇率问题放到了第四位,与当前人民币汇率压力明显缓解有关,也意味着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后,国内货币政策立场转向更加积极。(4)货币政策一直遵循“双支柱”架构,即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金融周期,诉求“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但“防风险”的重点并不聚焦,央行首次明确将银行业的健康性放入货币政策制定考量中来,这意味着包含“息差”等因素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的权重在加大。或也正因如此,驱动了降息和降准的同步落地,降息将在短期加大银行业压力,降准无疑将缓解这种压力。(5)宏观政策取向的协调一致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此次央行首次明确将配合财政放入货币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中。这也意味着,货币宽松落地可能在提前为财政宽松铺路,货币宽松后续是信用宽松,当前首要关注的是中央政府层面的信用扩张。 图表1:支持性货币政策落地,关注五个因素因素具体表述 超预期的政策幅度为形成增量效应,关注降准“灵活”空间与MLF到期的关系。 (1)单次降准0.5个百分点,择机灵活再降0.25-0.5个百分点,加上20BP的政策利率调降,明显超出前期市场预期,也进而形成增量刺激效果。金融政策的集中推出,具有明显的引导预期意图,尤其对于风险偏好的刺激,或是本次宽松操作的最主要目标。(2)对流动性而言,技术上不具体影响跨季投放,后续再降准空间或意在对冲MLF到期。本次一揽子金融政策在9月24日公布,显然降准落地不到9月最后的缴准维持期,也就无法在跨季之前释放流动性,可能落地的时间点是10月节后及月中。 但宽松政策已经明显影响预期,实际大大降低跨季流动性的波动风险。对于未来0.25-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更关注配合的MLF操作情况。年末11月和12月分别1.45万亿的MLF到期,又有确定性的操作从15号向25号后移的空窗期问题,后续降准或用来置换部分MLF到期。即综合MLF到期续作情况,央行降准后流动性还有灵活调整空间。 央行利率调控框架明确,以7D逆回购为核心,严格绑定存贷款基准。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调降至1.5%,后续关注具体落地时间。从本次调整过程也能看出,之后LPR的调整、存款利率的调整、甚至保险预定利率的调整,均与7D逆回购操作利率之间形成联动。央行称存贷款利率的对称调降,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中性”,实际短期仍可能造成大行的增量负债压力,这点我们在下文短端行情中再讨论。MLF利率的功能弱化,本次依然增量降息10BP,其与7D逆回购之间的价差将进一步压缩至50BP。 图表2:降准、降息同步落地,幅度超出预期政策具体部署 2债券市场:超量宽松利好后的短期隐忧 我们重点讨论大规模金融政策之后,对债市的影响如何? 第一,“久违”的政策脉冲,或促使债市改变宽松的预期交易模式,短期关注止盈动力。今年以来,债市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交易定价更加激进,往往在宽松落地前充分交易,而宽松落地后并不止盈,转而进一步预期宽松。背后的原因在于债市对于基本面反转的预期偏弱,并且今年在货币宽松之后,鲜有信用宽松实现,故不同于以往宽松落地后阶段性止盈,今年的债市更倾向于追涨。显然,本次大规模金融政策让债市体会到“久违”的感觉,即货币脉冲之后的风险偏好回升和预期修复,以及对财政宽松的进一步期待。时值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我们反复强调,这一阶段农商行等自营类账户有季节性止盈的动机。所以,相对于超预期的降息幅度,债市的机会也还存在,但节奏上并不需急于一时。 第二,对于央行合意的长端收益率水平,仍然是债市交易的重要心理锚。回顾来看,9月中旬之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2.1%之后的快速下行阶段,央行并未出台较多预期引导措施,这正是宽松政策落地前的信号。但宽松落地的同时,央行再次同步提醒了长端收益率的水平,并且忽略了近期的快速下行,强调长期国债在2.1%附近徘徊。乐观来看,长端合意底线将在2.1%下调政策利率20BP的降息幅度,即合意底线降至2%以下;悲观来看,央行立场可能是前期已经充分交易了降息预期,2.1%附近即是合意区间。无论如何,9月中旬之后预期引导的“空窗”可能是相对短暂的,若长端收益率进一步下行,不排除仍会有风险提示。央行对国债有“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的明确判断。 图表3:央行再次阐述对长端利率的关注态度,提及2.1%的关键点位分项具体表述 第三,对于短端利率而言,央行国债买卖+互换便利,影响机制将更加复杂。央行国债买卖长远来看是基础货币调节为主要目的工具,未来推进过程也将是渐进。但短期看,市场更加关注其对收益率曲线形态的影响。显然,以近期的经验来看,央行卖出长端在市场单边预期的影响下,对方向的影响相对优先,但短端的配合性买入无疑加重了短端利率市场“分割”的状态,即央行买入短端,使得大行对短端利率产生增量需求,进一步压低短端利率水平。并且,由于短端利率不同于其他品种,其偏低的绝对收益水平仅对关注免税的银行自营账户具有吸引力,货基以外的产品户很少从收益角度配置短端利率。后续来看,短端利率定价相对偏低的独立状态或将维持,央行和财政部协调“期限结构”之后,短端利率供需格局才有改变的契机。同时,央行新创设的互换便利有5000亿额度,若以持有国债互换,可能更多是短期国债,无疑将增加短期国债供给,关注这一工具使用,是否与央行对短端国债的买入相配合。 第四,对于同业存单而言,供需矛盾或阶段性缓解。除政策利率降息之后,同业存单利率中枢的同步下调,本轮宽松政策对同业存单定价的影响还有三条逻辑:(1)存款利率降息后,大行存款压力的相对加大。存款竞争是囚徒困境式博弈,如上文所述,现行利率调控机制之下,存款利率下调与政策利率严格绑定,而执行中大行存款利率调降是首当其冲的。记者会也提到,存款和贷款的重新定价,存款端传导较慢,虽然央行有意加快这一传导路径,顺畅利率调控机制,但大行存款利率的优先调整后的负债相对受损短期仍难以避免,这条逻辑将加大同业存单的发行压力;(2)大规模降准对于负债压力的缓解。好消息是,本次政策组合中,降准与降息同步落地。若存款利率的传导需要一个季度,那降准的及时配合落地,无疑可以支撑大行度过这段压力偏大的阶段。同时,降准对于中长期资金的补充,将有力降低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诉求,减小供给压力。(3)MLF增量降息后,对同业存单引导作用的加强。MLF量价之间的矛盾,我们多次讨论,在此不做赘述。其价格调控功能的降低,反而使得工具对负债的影响得以激活。具体而言,本次增量降息之后,MLF操作利率将降至2%,其与NCD利差的缩小将部分激活机构对MLF的需求,也可能因此而产生对NCD价格的牵引。综合来看,银行负债压力的回归是周期性的,降息和降准的同步落地将阶段性缓解大行负债压力,同业存单供需矛盾也将得以缓解,NCD可能迎来利率增量下行的机会。 图表4:央行买卖国债是基础货币调节工具,将渐进式推进分项具体表述 3房地产支持工具:关注存量房贷降息和土地储备贷款使用 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对于债市而言既有宽信用预期扰动,也有资产比价效应。对此,我们前期已经有较为充分的讨论,不再赘述。简言之,存量房贷利率的调降,作为有力的居民减负措施,配合金融政策的集中落地,将对债市预期形成久违的“宽信用”扰动。但这种预期扰动可以交易的时间有限,中长期来看,银行资产端存量高息资产的减少,将进一步凸显长久期安全资产的稀缺性,无疑利好于长期利率债的比价效应。 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涉及专项债用于土储,并配合贷款和再贷款政策。财政在前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但涉及到收购房地产企业土地、盘活存量用地,近期在使用用途上可能存在一定调整。央行明确提到专项债用于土储,侧面反映了上述变化,并且央行允许银行贷款支持,土储专项债+专项贷款的模式可能成为地方完成土地盘活的有力工具。后续央行可能还会推出再贷款支持,无疑将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图表5:央行推出五项房地产支持政策,落地存量房贷利率降息政策具体部署 4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关注其对国债供给和基础货币的影响 本次两项工具是央行首次创设直接支持资本市场的尝试,后续关注工具规模的扩容和新工具的继续创设。 从债券视角而言,关注其对于国债供给和基础货币的影响。(1)互换便利工具可能配合央行买卖国债工具使用,释放对短端国债的购买。央行明确,互换便利中央行换出的资产是国债、央票等高流动性资产。上文已经简要讨论,央行持有国债期限结构仍以短期限为主,8月央行报表变化可能表明,央行当月可能购入5000亿短期国债,卖出借入的4000亿长期国债。鉴于持仓长期国债较少,5000亿规模的互换便利具体实施过程中,央行换出的资产可能更多是短期限国债,可以将央行前期对于短端国债的增量持仓换出,释放这部分国债资产,从而减少对短期国债供需的实质性影响。若央行选择央票作为换出标的,这意味着央行配合互换便利,可能创设类似于银行永续债互换央票(CBS)的新品种央票,具体模式待落地。(2)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的3000亿再贷款额度,无疑增加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也丰富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将以再贷款形式提供更多基础货币。 图表6:央行首次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工具具体部署 5风险提示 流动性超预期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