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总结
摘要 绿色低碳专利是指以绿色低碳技术为主题的专利。绿色低碳技术包括化石能源降碳、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清洁能源、储能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五个技术领域。本报告分析了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授权及有效专利情况,也对2016-2023年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主要特点 2023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同比增速(+13.0%)创2017年以来新高。储能专利申请公开量占比最大(37.2%)且增速最快(+19.8%),电化学储能贡献最大。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占比最小(6.7%)。清洁能源中,氢能增速最快,数量趋近位居首位的太阳能,成为各国创新的重点。2016-2023年,中国在化石能源降碳和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领域保持增长态势,其他主要国家(地区)年均增速为负。 2023年,中美欧日韩五局受理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超八成。来自中国申请人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同比增速高于全球7.1个百分点,对全球总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5.7%。2016-2023年,中国向外布局的年均增速最快,日本向外布局的数量最多。韩国乐金集团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蝉联第一,中国宁德时代2023年专利申请公开量升至第二位,中国国家电网2023年专利授权量位居第二。 2016-2023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0%,高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年均增速(+7.8%)。截至2023年底,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24.3万件,各领域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和储能合计占比超六成。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4.5万件,居前三的省份是广东省、江苏省和北京市。长三角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最多,粤港澳大湾区增速较快。2016-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居前三的城市(含直辖市)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宁德年均增速最快,同时也是专利“含绿量”最高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国外在华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为5.6万件,占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的22.9%,高于国外在华专利有效量占比(18.1%)。 二、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状况 总体情况。2023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19.3万件,同比增速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13.0%),创2017年以来新高;专利授权量9.5万件,同比增长5.2%。2016-2023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127.6万件,年均增长4.7%;专利授权量累计64.9万件,年均增长4.8%。 技术领域情况。2023年,从专利申请公开量看,储能最高(7.6万件),同比增速最快(+19.8%),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位居第二(5.9万件,+10.7%),其后为清洁能源(4.0万件,+9.4%)、化石能源降碳(1.7万件,+9.8%)、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1.4万件,+10.2%)。2023年,从专利授权量看,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最高(3.2万件),同比增长4.9%,储能位居第二(3.1万件,-0.7%),其后为清洁能源(2.0万件,+11.6%)、化石能源降碳(1.0万件, +6.2%),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数量最低但增速最快(0.8万件,+16.4%)。2016-2023年,各领域专利申请公开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速情 况:化 石 能 源 降 碳(+0.2%,+2.1%)、节 能 与 能 量 回 收 利 用(+0.7%,+3.1%)、清洁能源(+2.2%,+1.4%)、储能(+13.8%,+2.4%)、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3.1%,+4.5%)。 显性技术优势1情况。从中美欧日韩专利权人情况来看,中国在化石能源降碳、美国在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和化石能源降碳、欧洲在清洁能源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日本和韩国在储能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目标市场情况。2023年,中美欧日韩五局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合计15.9万件,占全球总量的82.5%,其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申请公开量最高,为9.7万件,同比增长14.5%,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位居第二,申请公开量为2.2万件,同比增长7.0%,其后是欧洲专利局(EPO)(1.5万件,+27.6%)、日本特许厅(JPO)(1.3万件,+10.2%)、韩国专利局(KIPO)(1.2万件,+10.8%)。在印度(CGPDTM)(3541件,-19.0%)、巴西(INPI)(1049件,-11.0%)、加拿大(CIPO)(622件,-45.8%)提交的申请公开量同比增速为负。2016-2023年,中美欧日韩申请公开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0.0%、2.3%、6.9%、-2.0%、3.4%。 技术来源情况。2023年,中国是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最大的来源国(10.1万件),同比增速(+20.1%)比全球(+13.0%)高7.1个百分点。日本位居第二(2.2万件,+3.3%),其后是韩国(2.0 万件,+19.5%)、美国(1.9万件,+5.9%)、德国(0.8万件,-3.5%)。2016-2023年,专利申请公开量居前五位的来源国依次是中国(累计55.5万件,年均增长12.3%)、日本(20.0万件,-2.5%)、美国(15.7万件,-2.5%)、韩国(10.8万件,+7.7%)和德国(7.4万件,-2.8%)。 海外布局情况。2016-2023年,绿色低碳国际专利族数量2来自日本申请人的居首位(2.7万项,占比24.3%),其次是中国(1.8万项,占比16.0%)、美国(1.7万项,占比15.5%)、韩国(1.4万项,占比12.5%)和德国(1.0万项,占比9.3%)。2016-2023年,在海外专利授权量、PCT申请公开量位于前十的国家中,日本数量均居首位(分别为6.5万件,2.4万件),中国增速最快(分别为14.2%,21.0%)。 创新主体情况。2023年,从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看,韩国乐金集团以7691件第七年蝉联第一,中国宁德时代2021年进入前十,稳步上升至2023年的第二位(5738件)。其后是中国国家电网(5569件,位列第三)、中国南方电网(2285件,位列第四)、日本松下公司(2250件,位列第五)。2023年,从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看,韩国乐金集团以2252件第五年蝉联第一,中国国家电网(2125件)从2019年的第十位逐步升至2023年的第二位。居第三至五位的依次是日本丰田公司(1788件)、韩国三星公司(1524件)、日本松下公司(1170件)。 三、中国绿色低碳专利状况 总体情况。2023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9.7万件,同比增长14.5%;专利授权量4.5万件,同比增长8.0%。截至2023年底,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24.3万件,同比增长19.1%。2016-2023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0%,高于中国专利申请公开量年均增速(+7.8%);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累计24.8万件,年均增长9.7%,略低于中国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11.9%)。 技术领域情况。截至2023年底,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为24.3万件。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有效量占比最高(34.1%),同比增长18.6%,其后依次是储能(27.8%,+21.2%)、清洁能源(20.0%件,+16.3%)、化石能源降碳(11.6%,+20.2%),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有效量占比最低但增速最快(6.4%,+23.0%)。清洁能源中,2016-2023年太阳能(1.8万件)和氢能(1.2万件)累计授权量均超万件,占比分别为34.8%和23.3%。 区域分布情况。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居前三的省份是广东省(6357件,同比增长22.0%)、江苏省(5082件,+7.3%)和北京市(4385件,+7.2%)。长三角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最多(1.1万 件 ) , 同 比 增 长4.2%, 粤 港 澳 大 湾 区增 速 较 快(6254件 ,+22.1%),京津冀稳步提升(5857件,+10.1%)。截至2023年底,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居前三的省份均超过2万件,分别是广东省(2.9万件)、北京市(2.7万件)和江苏省(2.3万件)。 从城市绿色创新来看,截至2023年底,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居前三的城市(含直辖市)为北京(2.7万件)、深圳(1.2万件)和上海(9684件)。2016-2023年累计授权量前五十的城市中,年均 增 速 位 居 前 三 的 是宁 德 (+46.4%) 、 东 营 (+40.0%) 和 南 昌(+35.9%),同时宁德也是专利“含绿量”最高的城市,其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占该城市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达46.5%。 创新主体情况。截至2023年底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前一百位的专利权人中,企业58家,较2016年减少6家,高校院所42家,增加6家。国家电网(9093件)连续八年蝉联第一,中国科学院(4872件)、中国石化(4369件)、南方电网(3123件)位列第二至第四,丰田公司(2877件)和乐金集团(2817件)位居第五和第六。 国外在华情况。2023年,共有44个国家在华获得绿色低碳专利授权(6689件)。截至2023年底,国外在华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为5.6万件,占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的22.9%,高于整体有效发明专利中的国外在华比重(18.1%)。2016-2023年,国外申请人持续稳步来华开展绿色低碳专利布局,申请公开量年均增速为2.3%。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与方法..............................................................................................................1 一、工作背景................................................................................................................................1二、数据来源................................................................................................................................2三、统计指标................................................................................................................................3 1.申请公开情况....................................................62.授权情况........................................................7 1.申请公开情况....................................................72.授权情况........................................................9 (三)技术流向.................................................................................................................10 1.按技术来源国划分申请公开情况....................................102.按目标市场划分申请公开情况......................................113.分国别国际专利族申请公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