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罗兵咸永道&大湾区医疗集团]:2024融合、共赢:健康湾区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4融合、共赢:健康湾区研究报告

医药生物2024-09-08张立钧、钱立强、黄喻罗兵咸永道&大湾区医疗集团S***
2024融合、共赢:健康湾区研究报告

融合、共赢 “健康湾区” 目录 前言3 一、粤港澳大湾区医、养、险产业融合发展现状4 1.1大湾区经济和医疗市场体量已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全球性经济体5 1.2粤港澳医、养、险资源禀赋和供需态势各异,融合需求和潜力凸显6 1.3经济发展、人口聚合和流动,成为医、养、险融合的良好基础9 二、粤港澳大湾区医、养、险产业融合的初步探索和里程碑10 2.1“港澳药械通”政策将国际先进的药品器械连通内地11 2.2跨境医疗合作项目的成功落地推动大湾区医疗体系一体化12 2.3跨境养老有效促进大湾区人口融合14 2.4跨境医疗保险互联互通15 三、粤港澳大湾区医、养、险产业融合发展未来展望16 3.1痛点识别17 3.2未来发展建议19 联络人22 前言 政策引领,软硬联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养已成为新常态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目标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政策引领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湾区已逐步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三地通过路桥、高铁、机场等组成的“1小时生活圈”交通网络,实现了城市互联互通和人口便捷流动。 与此同时,《规划纲要》倡导的“塑造健康湾区”,明确指出推动粤港澳三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联互通,在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标准化和国际化、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交流、病人跨境转运、健康城市和村镇建设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规划纲要》同时提出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医疗保险产品,通过特色金融产业的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此后,粤港澳三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三地医疗养老资源的联通及融合,在政府、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从业者、企业、社会资本等各方的努力下,跨境医养险产业融合已初步实现了“软联通”。 探索区内医养险产业融合具备三方面深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服务港澳居民“北上养老”、双边居民“跨境医疗”、大湾区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医疗养老本地化、实现粤港澳三地居民医养一体化。把港澳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龄化和公共财政压力转化为大湾区创新型医、养、险的公私营合作新产业发展机遇; •第二层含义:在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税改革等背景下,吸引高质量人口和消费人群是地方财政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探索大湾区医养险的融合,可带动医疗旅游、禅修、地产、酒店、餐饮、休闲等一系列绿色、低碳服务型经济; •第三层含义:探索“跨境医疗、养老、保险融合”的新产品和服务业态,在慢病年轻化的大趋势下,打造覆盖大湾区、大中华区,乃至亚洲和全球的示范窗口。 一、粤港澳大湾区医、养、险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粤港澳大湾区医、养、险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大湾区经济和医疗市场体量已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全球性经济体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富裕的城市群之一,截至2023年,大湾区人口数量突破8,600万,贡献超14万亿元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经济体量已经超过澳大利亚,接近加拿大。 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医养消费需求增长。2023年,大湾区门诊人次合计超6.52亿,住院人次合计1,444万。 肇庆市 人口:413万人 门诊量:3,068万人次 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人口、门诊量及出/住院量 东莞市 人口:1,049万人 门诊量:6,879万人次 出/住院量:55万人次 广州市 人口:1,883万人 门诊量:16,984万人次出/住院量:400万人次 出/住院量:136万人次 惠州市 人口:607万人 门诊量:4,834万人次出/住院量:79万人次 佛山市 人口:962万人 门诊量:8,414万人次出/住院量:155万人次 香港特区 深圳市 人口:1,779万人 门诊量:12,882万人次 出/住院量:226万人次 江门市 人口:482万人 珠海市 人口:249万人 澳门特区 人口:68万人 门诊量:196万人次 人口:750万人 门诊量:1,9601万人次出/住院量:1962万人次 门诊量:4,642万人次 出/住院量:80万人次 中山市 人口:446万人 门诊量:2,048万人次出/住院量:6万人次出/住院量:47万人次 门诊量:3,285万人次 出/住院量:64万人次 1.2023年香港数据尚未发布,此处为2022年香港医院管理局、卫生署下辖的公立医院、诊所门诊量;私立医院、诊所门诊量未披露,而参考2024年香港政府统计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78号报告书》针对10,051个住户的调查数据,调查日期前30天内私家医院和诊所就诊次数占比约62%,预计私立医院和诊所门诊量在2,000万以上。 2.2023年香港数据尚未发布,此处为2022年数据,包含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住院量。 1.2粤港澳医、养、险资源禀赋和供需态势各异,融 合需求和潜力凸显 人口占比 (人/平方公里)3 床位数 医生数 广州市 8% 2,533 6.2 3.8 深圳市 3% 8,908 3.1 2.9 东莞市 4% 4,264 3.4 2.6 佛山市 7% 2,533 4.4 2.7 惠州市 7% 535 4.3 3.0 江门市 13% 506 5.6 3.0 中山市 6% 2,504 3.8 2.7 肇庆市 12% 277 5.3 2.4 珠海市 7% 1,443 5.2 3.8 香港特区 22% 6,732 4.9 2.1 澳门特区 14% 20,606 2.8 4.4 •珠三角9市:人口虹吸带来年轻和活力,普惠性质的三级医疗综合实力领先全国 1)需求侧:地理面积广阔,人口较多,医保基金相对充足。截至2023年,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7,870万人,65岁以上人口比例约7%,医保基金累计结余4,771亿元4。 2)供给侧:综合医疗实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医院100强”榜单5显示,前25名医院中,广州和深圳合计有13家,香港有12家。但医疗服务体系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普惠性质突出,且以重大疾病治疗及常见病保健为主。在高端医疗、国际化质量和体系接轨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商业保险渗透率不高,民营医疗相比公立体系存在高职医教人员和高质量临床水平差距。 城市 65岁及以上 人口密度 每千人口 每千人口 3.人口密度数据来自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由人口和土地数据相除取得。 4.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2023年数据和东莞市2022年数据(东莞市尚未披露2023年数据)加总,由于 中山市未披露历年医保基金累计结余,此处加总未包含在内。 5.该榜单出自第三方医院评价机构艾力彼。 •香港特区:“超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医养需求与日剧增,供求失衡不断扩大 1)需求侧: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 2023年底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约160万人,2021年底至2023年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19.6%上升至21.5%,增加约15万老年人口,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6,预计至2046年,该比例将上升至36%。此外,根据香港卫生署2020-2022年人口健康调查报告,香港居民的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29.5%、32.6%、8.5%,且存在明显的年龄相关性,同时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中长期健康需求增加,老龄化挑战对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2)供给侧:香港医疗实力强,但医疗资源供应紧缺。香港医疗领先国际水平,在乳腺癌、胃癌、肺癌等特定领域医疗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医疗服务供给有限,形成了公立医院轮候时间长、私立医院费用高的局面。 举案说明:香港的医疗体系以公立和私立两个系统为主。公立医疗对于符合资格人士7费用低廉,根据香港卫生署,以普通科诊所门诊服务为例,对于香港市民定价50港元,对非香港市民定价445港元,但这种普惠性医疗也导致公立医疗系统已超负荷,服务轮候时间较长。医院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眼科的专科门诊最长新症轮候时间超出2年,内科最长轮候超过1年半;而私立医院费用普遍高于内地,就较为常见的检查项目而言,如磁力共振造影(MRI)项目费用对比见下表;此外,香港仅有的社会养老资源并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香港社会福利署数据显示,2020年有超3万人正在轮候政府资助的养老院床位,且平均等候时间达2年。 香港私家医疗服务项目8 深圳某私家医疗服务机构 深圳公立医院9 磁力共振造影(MRI) 每部位每次检查费用 3,000-20,000港元 3,300-3,800元 400-1,000元 6.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7%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老龄社会”,超过20%为“超老龄社会”。 7.符合资格人士:持有香港身份证的人士、身为香港居民的11岁以下儿童、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认可的其他人士。 8.私家医疗服务项目费用来自香港医疗管理局公开数据。 9.数据来自深圳市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目录按部位收费标准,具体患者检查次均费用因患者具体选择而异。 •澳门特区:免费公立医疗加重财政负担,医疗水平提升空间大 1)需求侧:与香港类似,澳门人口基数虽小,但老龄化速度亦在加快。截至2023年,澳门总人口68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约14%。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预测,预计到2041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21%,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由2023年的9.5万人上升至2041年的16.4万人。 2)供给侧:截至2023年,澳门本土仅5家医院,其中以仁伯爵综合医院为代表和各区卫生所组成的双向转诊网络和免费初级服务是澳门医疗体系的特色。但与免费初级医疗相对应的是政府财政负担重。2023年政府对卫生局及其所属机构的财政开支为91亿澳门币,占当年澳门特区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0%。此外,受限于病例数量、医疗资源等因素,澳门一些病症和手术如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妇科放射治疗及罕见疾病等,需送往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区接受适当的治疗。排除新冠疫情的影响,每年经以上方式转至香港及内地接受诊疗的澳门居民达几千人,年医疗开支超过2亿澳门币。 1.3经济发展、人口聚合和流动,成为医、养、险融 合的良好基础 •虹吸优质人口带来的聚合效应:大湾区常住人口超8,600万,10年内人口净增长超2,200万人。同时,区内经济实力雄厚,居民财富水平突出,已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50 50 45 4036 35 30 25 20 20 15 10 5 0 2023年人均GDP(万元) 1716 14 11 9987 全国平均 9 澳门特区香港特区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 •同根同源和“1小时生活圈”是融合的基础:大湾区文化、气候、生活习惯近似,且交通便利。随着深中通道、深圳湾大桥、高铁等基础设施打通,三地居民跨境流动具备诸多便利条件; •人口流动促进双边医养消费成为新常态:港澳和内地城市人口流动频繁,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显示,2022年底有50.5万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广东省,其中8.8万人的年龄在65岁或以上,占比为17.4%。未来大湾区内地城市作为港澳人士居住、就业、创业集中的区域,常态性、紧急性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将随之增大,跨区消费已成为新常态; •化解港澳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公共财政压力的痛点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创新型业态,将挑战转化为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经济的繁荣、人口的便捷流动以及政府的前瞻性引导为大湾区医疗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和良好基础。大湾区已在跨境引入药品器械、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启了“先行先试”的举措,以“港澳药械通”为代表的跨境医疗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使得粤港澳三地居民在就医、养老、健康管理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充足的保障。 综上,“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和“身心愉悦”的养老生活是三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