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角下,企业选择出海的原因 1、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出口链承担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量维度和行业维度来看,出口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均有持续增长。 2、细看出口链,相比于出口,出海更是企业面对逆全球化时代下的长远选择。 通过复盘日本的经验,可以发现出海是出口的“NextLevel”。企业放眼海外,是基于“2个基础”;而企业进一步选择出海,主要会参考“4个因素”的推动。考虑到逆全球化下关税和贸易壁垒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企业出海是更长远的时代选择。 财报视角下,寻找衡量出海水平的新方法 1、从定义出发,“产品出口”往往对应着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规模增加,而“产业出海”则更多反映在上市公司的境外资产的上升。为了更客观的反映上市公司的出海情况,我们不仅选择了“海外营收占比”来衡量企业的海外收入变动,而且通过汇总财务报表中境外资产项目,建立了上市公司“境外资产占比”数据库,通过比对“海外营收占比”和“境外资产占比”两大指标,来找出海外“营收/资产”利用率改善的真实出海行业方向。 2、结合两大指标,可以刻画“两维——四象限”下的出海效果。落实到财务报表,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出海的长期优势得以显现。从ROE模型视角出发,相比于出口,短期出海并不利于ROE的改善。然而,逆全球化背景下,关税和贸易壁垒等因素使出口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情况下,出海作为对出口“安全性”的远期定价补偿,则能够通过增强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分散经营风险,扩大对要素的控制力,确保ROE的长期稳健增长。 公司股价视角下,本轮出口链调整不影响出海长期趋势 1、年初以来,由于我国出口数据持续表现亮眼,市场对出口链的关注不断增强,然而近期,随着外需的放缓和市场对关税政策变化的担忧,出口链行情出现调整。 我们认为,两种担忧均存在交易过度的可能。 2、此外,相比于出口,出海逻辑驱动下的出口链行情或更为顺畅。结合前期讨论,我们认为出海不仅是扩大对外需的消化,更有助于化解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和关税问题,利用目的地国家的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长期持续优化ROE,确保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往后看,随着出口链的“缩圈”与分化,出海的重要性将愈发得到市场重视,值得重点关注。 打破关税桎梏,布局全球发展——(1)出海规避关税,海外营收/资产利用率改善:消费电子、机械设备、商用车和医疗服务;(2)开拓海外市场,景气预期上修:家电、船舶和电力设备;(3)降低生成成本,出海扩张整合资源:钢铁、小金属和纺织制造。 风险提示:政策超预期变动;全球流动性及地缘政治风险;定价模型失效。 1、前言:三种视角再看调整后的出海线索 2023年以来,出口链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从长逻辑来看,出口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出口链亦有出口和出海之分:出口是将产品销售至海外国家,仅是产品“出海”;而出海则包括了产业链的重塑,从生产环境到销售环境,全方位与海外市场相容,是产业“出海”。 年初以来,由于我国出口数据持续表现亮眼,市场对出口链的关注不断增强,并进一步开始思考出口和出海的区别。然而近期,随着外需的放缓和近期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出海行情出现调整。进入7月初,从板块上来看,机械、家电、汽车等出口型板块跌幅超前。往后看,出口链是否还有较大的趋势机会?出海应该如何看待?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沿着宏观经济——微观财报——市场股价线索,层层抽丝剥茧。 本篇报告是我们出海系列的第一篇报告,旨在回答清楚三个核心问题: (1)企业为什么要出海? 企业放眼海外,是基于“2个基础”(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内外需温差);而企业进一步选择出海,主要会参考“4个因素”(关税与贸易壁垒、资源与劳动成本、汇率升贬和企业融资环境)的推动。考虑到逆全球化下关税和贸易壁垒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企业出海是更长远的时代选择。 (2)如何衡量企业出海? 为了更客观的反映上市公司的出海情况,我们不仅选择了“海外营收占比”来衡量企业的海外收入变动,而且通过汇总财务报表中境外资产项目,建立了上市公司“境外资产占比”数据库,通过比对“海外营收占比”和“境外资产占比”两大指标,来找出海外“营收/资产”利用率改善的真实出海行业方向。 (3)出海对定价有何影响? 相比于出口,出海逻辑驱动下的出口链行情或更为顺畅。结合前期讨论,我们认为出海不仅是扩大对外需的消化,更有助于化解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和关税问题,利用目的地国家的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长期持续优化ROE,确保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往后看,随着出口链的“缩圈”与分化,出海的重要性将愈发得到市场重视,值得重点关注。 2、经济视角下,企业选择出海的原因 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出口链承担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细看出口链,相比于出口,出海更是企业面对逆全球化时代下的长远选择。 从长逻辑起手,出口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否持续增长?总量维度和行业维度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总量维度下,我们通过对出口总额占比和出口对GDP拉动效果的衡量,可以发现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行业维度下,我们选择了投入产出表作为观察指标,发现出口敏感行业结构性愈发多元、附加值也愈发增高。此外,考虑到内需仍需修复的现状,外需对分子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的来看,出口链之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确实与日俱增。 然而,出口链细分仍可拆为出口导向(即产品出海)和出海导向(即产业出海)。 两者有何异同?通过复盘日本从出口走向出海的经验,可以发现出海是出口的“Next Level”。企业放眼海外,是基于“2个基础”(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内外需温差); 而企业进一步选择出海,主要会参考“4个因素”(关税与贸易壁垒、资源与劳动成本、汇率升贬和企业融资环境)的推动。考虑到逆全球化下关税和贸易壁垒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企业出海是更长远的时代选择。 2.1、两个指标看出口链的重要性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出口链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与日剧增。这里可以通过两个指标的测算来进行衡量: (1)从出口数据占比看 长周期视角下,出口一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我国全年出口3.38万亿美元,相较于2001年增长了12倍。随着出口总额的攀升,我国在全球出口市场所占份额也持续上升,2001年,我国的出口份额为全球总量的4.29%,而到了2019年则增至13.14%。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这三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我国的出口份额仍分别为14.67%、15.01%和14.42%,这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渐稳固。 图1:中国出口数据占比持续攀升 进入2024年,海外制造业活动回升叠加低基数效应,出口得到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全球制造业PMI持续上涨,由年初1月的50.0%升至年中6月的50.9%,持续处于扩张区间,为23个月以来的峰值。此外,低基数效应也产生较大影响。2023年6月,中国出口明显萎缩,同比下降12.38%,这是2023年3月以来最低点。 结合GDP数据来看,2023年9月之后,出口对GDP的拉动效果愈发明显。2023年9月,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同比-0.77%,为2021年之后的二次探底,且相对水平接近2018年-0.85%(受2018年3月中美贸易冲突影响,净出口同比-0.85%)和2020年3月(受2019年12月“新冠”疫情影响,净出口同比-1.21%)。而仅两个季度之后(2024Q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同比跳升至+0.77%,Q2保持稳定,净出口同比+0.7%。 图2:年初全球制造业PMI有所回升 图3:出口对GDP的拉动效果愈发明显 (2)从投入产出表看,出口结构更多元、附加值更丰富 从2020年投入产出表来看,我国共有6个产业出口占最终使用比超50%,属于出口高敏感型产业;2个产业出口占最终使用比介于25%-50%之间,属于出口较为敏感型产业。其中,出口高敏感型产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出口占最终使用比重为81.92%,下同)、其他制造(79.09%)、采矿(73.53%)、金属制品(71.54%)、纺服皮革制品(59.41%)和化学工业(57.94%);出口较为敏感型产业有机械制造(42.58%)、零售、住宿餐饮(33.06%)。单看2017年到2020年的边际变化,采矿业的增速最为亮眼,其出口依存度从51.95%升值73.53%。 (注:“出口占最终使用比”基于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 最终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出口+最终使用:资本形成总额+最终使用:最终消费支出;出口占最终使用比重=最终使用:出口/最终使用:合计。) 图4:2020年出口占最终使用比重有所扩大 动态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产业链出口变化趋势特征表现在为结构更多元、附加值更高。2010年-2015年,出口高敏感性产业不多于5个,其中2015年仅3个(化学工业、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而2017年之后则稳定在6个及以上的水平。 从具体结构来看,2010年以来制造、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的出口占比在增加,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类产业链的出口占比则在下降。中游制造中的机械设备制造、其他制造的出口占最终使用比自1997年以来趋势向上,尽管在2005-2008年触及第一轮高点,但在2010年触底以后其出口依存度仍延续上升趋势,且2015年之后,其他制造的增速大幅上升。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及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等服务相关产业链的出口依存度则是持续上行。而纺服皮革、化学工业、炼焦、燃气、石油加工等加工类产业链的出口占最终使用比趋势性下行。 图5:中游制造产业链趋势上行 图6:服务类产业链持续上行 (3)内外需温差背景下,出口链值得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内需方面仍需时日修复。从二季度GDP来看,经济增长放缓,外需明显强于内需。2024Q2实际GDP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的5.3%出现回落,低于市场预期5.1%;环比仅0.7%,显著低于一季度的1.5%,为2022年末疫后放开以来的最低值。根据宏观团队测算,全年实现5.0%需Q3和Q4平均GDP环比达到1.4%。 其中,内需方面,居民端和企业端修复仍然较慢。其中地产1-6月边际略有小幅改善,以价换量特征仍然明显,后续延续性仍需验证;消费再度探底,6月社零同比2%,低于市场预期4%,增速创疫后放开新低。 图7:地产以价换量特征明显 图8:消费再度探底 基于此,外需对分子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站在宏观经济视角下,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出口链中长期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往后看,尽管短期内低基数效应和海外需求韧性的持续性有待观察,但中长期来看,出口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难被替代,其投射到微观经济运营的折影也理当得到更多重视。 2.2、借鉴日本:企业从出口到出海的原因 内需与外需的温差迫使企业将更多目光聚焦海外市场,然而在出口还是出海的路径选择上,企业究竟关注什么?通过观察日本企业的出海历程,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四点因素:关税与贸易壁垒、资源与劳动成本、汇率升贬和企业融资环境。 早期的日本通过特殊的国际环境局势和产业政策的扶持,通过投资+出口带动经济加速发展。战后在美国有目的性的帮助下,日本经济迅速重建。朝鲜战争期间,地缘优势导致对日本商品的需求激增,一直持续到1952年。第一波出口增长通过乘数效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此后,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帮扶下,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扩张起了关键作用。 图9:日本出海的阶段(1970年至1990年) 而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开始聚焦出海,并在后续的20年中有所加速。以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观测指标,可以将日本企业的出海分为三个阶段: (1)高速增长期(1970年至1985年) 在经历了朝鲜战争+产业政策拉动的战后经济恢复后,日本在6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期对外直接投资也突飞猛进。以1969年为标志,政府和企业开始将海外扩张视为战略目标,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