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深企投]:2024商业航天行业研究报告-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4商业航天行业研究报告-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国防军工2024-03-15深企投机构上传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商业航天行业研究报告-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2024 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行业研究系列报告 商业航天行业研究报告 !"#$%&'()*+%,-./0(123456 2024年3月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新质生产力系列 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 一、商业航天市场概况1 二、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程4 三、我国卫星产业概况6 (一)卫星类别及应用6 (二)卫星产品结构9 (三)卫星产业链11 (四)卫星互联网发展概况12 (五)卫星制造产业格局16 四、我国商业火箭发射市场格局19 五、国内商业航天重点地区21 新质生产力系列 深企投产业研究院 "#$%& 图1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结构(亿美元)2 图2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成功次数3 图3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入轨质量(吨)3 图42016-2023年全球卫星成功发射数量(颗)4 图52018-2023年我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发射统计6 图6卫星总体结构10 图7卫星平台各分系统结构示意图11 图8卫星产业链图解12 表1卫星分类(按重量)7 表2小卫星与大卫星应用对比8 表3不同轨道类型的卫星及其应用场景9 表4北京市商业航天代表企业23 卫星互联网军民两用前景广阔,近地轨道频段资源稀缺、先占先得,抢占太空资源战略高地势在必行。商业航天稳居世界航天经济的核心,逐渐成为世界大国战略竞争的主战场。马斯克创立的SpaceX在全球卫星互联网布局以及火箭运力、成本、回收技术领先,我国企业奋起直追,2024年将是我国大规模发射卫星互联网相关卫星的关键一年。 '#()*+,-./ 商业航天是指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要素,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独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动及商业行为。商业航天与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并列构成航天工业。商业航天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空间站五大方向,目前市场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商业航天的兴起打破了传统以卫星为主的通信、导航、遥感、科研等航天应用场景,衍生出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太空清理、太空殡葬等全新应用方向。 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达384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811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73%,包括卫星制造业收入(158亿美元)、发射服务业收入(约70亿美元)、卫星服务业收入(1133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1450亿美元)、卫星可持续性活动收入(2.5 亿美元);非卫星产业总收入为1030亿美元,主要包括载人航天飞行收入、非地球轨道航天器收入和政府预算收入。 图1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结构(亿美元) 资料来源:SIA2023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球航天活动进入高频阶段。2019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102次,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突破新高。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合计223次,成功211次,其中SpaceX猎鹰系列火箭共执行96次任务、全部成功。各国成功发射次数及入轨质量如下图所示。 图2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成功次数 图3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入轨质量(吨)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民商参与航天产业现状及未来展望》,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球卫星发射数量稳步增长,SpaceX独占鳌头。2023年全球火箭成功发射211次,共发射卫星2895颗,其中SpaceX成功发射96 次、占全球总数的45%,发射卫星2514颗(其中星链卫星近2000 颗)、占全球总数的87%,在全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图42016-2023年全球卫星成功发射数量(颗) 资料来源:中科星图2021年报、《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SPACEINTELLIGENCE,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2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2626亿元,2021年同比增长了23.76%,预计2017年至2024年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382亿元。据SIA统计,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约为292.5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升至446.92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1.2%。根据德勤的预测,到2027年,我国的低轨卫星网络总规模预计将达 到3950颗。预计在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设备的总投资将达到1690 亿元,而卫星运营市场的潜力则可能高达7000亿元。 0#12()*+3456 相比于美国,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航天事业从国家主导的 封闭状态逐步向民间资本开放,首先需要政策支持。美国1984年发 布《空间商业发射法案》,正式向私营企业开放航天领域,此后 《商业空间法案》(1998)等一系列相关法案相继出台,如SpaceX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技术、资金、设施和服务等多方面支持。2014年 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5年10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2025)》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15年也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逐步建立。 我国商业航天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文件,首次就商业运载火箭的科研、生产、试验、发射、安全和技术管控等有关事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与要求。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国家又密集出台各类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规划,覆盖卫星研制、发射、卫星应用等细分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睿兽分析数据,2016-2022年我国商业航天累计公开披露融资事件366个,披露融资总额262.7 亿元,其中2020-2022年完成168个融资事件,已披露融资金额 185.96亿元。根据企查查数据,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有133个品牌产品合计完成170起融资,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超185亿元。根据泰伯智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TOP100企业的估值 (市值)总额为6403亿元,比2022年增长21.76%。在政策鼓励和资本助推下,我国商业航天公司数量持续增长,火箭和卫星领域接连取得新突破,2023年更是进入了爆发期,2023年全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成功12次,创下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八年来的新记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迈入高速发展期。 图52018-2023年我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发射统计 资料来源:ft西证券,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7#1289:)./ (一)卫星类别及应用 人造卫星(Satellite)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也称为卫星,是数量最多的人造航天器,占据商业航天主导地位。卫星借助太空飞行载具如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可应用于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卫星服务按照应用领域可进一步细分为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 按照用途,卫星通常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 (对地观测卫星),还包括一些教育科研卫星。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发射的2325颗卫星中,商业通信卫星占84%,民商对地观测卫星占10%,技术试验卫星占2%。 卫星按重量可分为大卫星、中卫星、小卫星、微卫星、纳卫星、皮卫星和飞卫星,其中广义上的小卫星是指500kg以内的人造卫星,如下表所示。 表1卫星分类(按重量) 类别 重量 大卫星 大于1000kg 中卫星 500-1000kg 广义的小卫星 小卫星 100-500kg 微卫星 10-100kg 纳卫星 1-10kg 皮卫星 0.1-1kg 飞卫星 小于0.1kg 资料来源:《国际太空》总第447期、华泰证券,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小卫星在军民两大领域应用前景良好。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重量轻、体积小,可以使用工业级元器件,实现标准化、模块化、 通用化设计和装配,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功能密度高、集成度高等特点,可单独或拼车灵活发射,契合商业火箭的发射模式,因此在通信、导航、遥感、科研试验等领域应用迅速发展。在军事应用上,小卫星灵活分散、生存能力强,能够迅速响应战术要求,快速发射以应对突发事件。 表2小卫星与大卫星应用对比 对比项目 小卫星 大卫星 发射方式 发射灵活,可选择单独发射、搭载发射、拼车发射等 以单独发射为主 研制周期 短,通常不超过2年 一般5-8年 生产成本 较低,一般在100-2000万美元之间 较高,大多超过5000万美元 生存能力 存在被一发导弹或空间碰撞整体摧毁的风险 小卫星群代替单颗大卫星,提升可靠性、互为备份,灵活分散,生存能力较强 应用范围 有效荷载功能强大,通常发射到高轨道,具有广覆盖的特点 在不同轨道上组成卫星星座,实现单颗卫星无法实现的功能,可应用于通信、遥感、科研、军事等各个方面 资料来源:未来宇航、华泰证券等,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按轨道高度,卫星可分为低轨道(LEO)卫星、中轨道(MEO)卫星、高轨道(GEO)卫星(即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 (S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仅需三颗卫星即可提供接近全球的覆盖范围,但由于其与地球的距离遥远,其传输时间延迟很长(约700毫秒)。低轨道(LEO)卫星 可以提供低延迟连接,但需要数百颗卫星才能实现可靠的全球覆盖。中地球轨道(MEO)通过几十颗延迟约150毫秒的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资料来源:SIA、赛迪顾问,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低轨小卫星研制成为行业主流。随着航天产业不断发展,小卫 表3不同轨道类型的卫星及其应用场景 类型 轨道高度(千米) 特征 用途 代表 低轨道(LEO)卫星 300-2000 传输时延、覆盖范围、链路损耗、功率较小 对地观测、测地、通信等 Starlink、航天科技“鸿雁星座”、航天科工“虹云工程” 中轨道(MEO)卫星 2000-35786 传输时延、覆盖范围、链路损耗、功率大于LEO、小余GEO 导航 美国奥德赛、Irmarsat卫星、ICO 高轨道(GEO)卫星 35786 少量卫星即可覆盖全球,传输时延较长、链路损耗较大 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 北斗、中星 太阳同步轨道(SSO)卫星 小余6000 轨道平面与太阳保持固定取向 气象观测、光学遥感等 “风云”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35786 —— 导航 中国第44、49颗北斗导航卫星 星的单星性能、功能密度、敏捷机动能力和卫星寿命大幅提升,一箭多星、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低成本制造等技术持续进步,低轨卫星发射成本持续下降,低轨小型化卫星研制成为行业主流,规模发射低轨卫星形成分布式星座相比大卫星更具有性价比。 (二)卫星产品结构 卫星一般由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构成,如下图所示。 图6卫星总体结构 资料来源:NEC、华泰证券。 有效载荷是卫星进入轨道以后发挥其核心功能及完成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或系统,还包括实验生物、各种试验件等。卫星有效载荷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科学探测和实验类、信息获取类、信息传输类、信息基准类。有效载荷基本为定制产品,一般根据任务需求从零开始设计,除非大规模采购或自产。 卫星平台是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的各分系统的总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