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手表:健康生活的亿万级赛道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刘禹熙·头豹分析师 版权有问题?点此投诉 2024-07-12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行业: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消费品制造/家电家用 政策梳理 行业规模 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5篇 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规模暂无评级报告 AI访谈SIZE数据 AI访谈 摘要智能手表作为搭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可穿戴设备,正朝着个性化定制、健康管理与安全监控等方向快速发展,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特定需求。中国智能手表市场保持稳定双位数增长,预计2028年将达到785.6亿元,其增长受益于庞大的国内市场、中产阶级消费能力和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的创新贡献。 行业定义[1] 可穿戴智能手表是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产物,它的诞生源于对便携性、即时信息访问及健康监测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手表不仅继承了传统手表展示时间的基础功能,更通过内置的智能系统,实现了通知提醒、健康数据追踪、运动管理、GPS导航以及移动支付等多元化应用,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工具。 行业分类[2] 按用户群体分类,可穿戴智能手表可分为四类,儿童智能手表、青少年智能手表、成人智能手表和老人智能手表。 行业特征[3] 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的特征包括技术的飞速集成与创新、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实用功能、以及与智能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它们共同驱动着市场的持续增长与多元化发展。 1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显著特征是高度的技术集成与持续创新。 产品不断融合最新的移动互联网、生物传感、无线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基本的时间显示到健康管理、运动追踪、智能通知、移动支付等多样化功能,如心电图监测、血氧测量等,展现技术迭代的快速步伐。 2市场对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向细分市场深入发展。 针对不同年龄层和特定需求,如儿童安全、老年健康监测、运动爱好者的专业训练辅助等,制造商推出定制化功能和设计,以满足用户的独特偏好和需求。 3健康管理成为可穿戴智能手表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智能手表内置的健康监测功能,如心率、血压、睡眠质量、压力水平等数据的实时追踪和分析,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这些功能不仅服务于日常健康维护,还能够辅助疾病预防和管理。 4可穿戴智能手表已融入生态系统,与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紧密联动。 可穿戴智能手表各厂商通过构建封闭或开放的生态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例如,苹果的watchOS与iOS系统无缝对接,华为手表与华为健康平台的整合,都展示了生态系统融合的重要性。 发展历程[4] 可穿戴智能手表的发展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历经初期的简单功能探索,到21世纪初期技术萌芽与初步尝试,再到2010年代中后期由Apple Watch引领的市场爆发式增长,直至2020年代至今的成熟多元化阶段,这一历程伴随着技术飞跃、消费者需求演进及市场竞争加剧,实现了从单一计时工具到集健康监测、智能互联、个性化服务于一身的智能生活伴侣的华丽转身,预示着智能手表作为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持续融合创新科技,深化与用户生活的融合,塑造更加智能、便捷的未来生活方式。 萌芽期 卡西欧等品牌推出具有电子表和石英表功能的产品,Swatch等品牌推动手表成为时尚配饰。这一时期,智能手表以简单功能的电子表为主,具备基础的计时、计算、简单的游戏等功能。运动手表开始集成心率监测等健康追踪功能。 启动期2000~2012 2000年后,Fossil等传统手表制造商开始尝试加入智能元素,而科技公司如微软、索尼也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手表产品,但市场反应一般。 随着蓝牙技术的普及,智能手表开始与手机配对,实现通知提醒、远程控制等初级智能功能。 高速发展期2019~2019 三星、华为、Fitbit等品牌纷纷加入竞争,智能手表市场快速增长,健康监测成为核心卖点,生态系统构建成为焦点。 苹果于2014年推出Apple Watch,标志着智能手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集健康监测、移动支付、独立应用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 2020~2029 除了苹果、三星等巨头外,OPPO、vivo等手机厂商也纷纷涉足智能手表市场,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AI技术的融入使得手表能够提供更加智能的交互和建议。 智能手表功能不断丰富,续航提升,设计更加多样化,健康监测功能更加全面,包括心电图、血氧监测等,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 产业链分析 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上游产业链为核心部件制造环节,主要作用是提供传感器和芯片等关键组件,目前由国际大厂主导但见证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致力于硬件集成与软件优化,以满足产品功能的个性化与复杂化需求;产业链中游为可穿戴智能手表品牌厂商,主要作用是生产智能手表成品,中国厂商以高效生产、成本控制和本土化服务见长,而海外厂商则凭借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影响力及成熟的生态系统领先;产业链下游为销售渠道,主要作用是构建多渠道销售网络,适应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及偏好,推动智能手表在不同年龄层市场的普及。[6] 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6] 智能手表上游产业链紧跟功能个性化与复杂化趋势,着力解决硬件集成与软件优化挑战。例如,Apple Watch Series 6不仅集成了血氧饱和度监测这一复杂健康监测功能,还在watchOS中加入了相应 的算法优化,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可穿戴智能手表产业链条结构复杂且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行业特征和挑战。 上游核心组件领域,尤其是芯片与传感器技术,由于高度依赖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迭代快、研发成本高的问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投资机遇,特别是在生物传感、低功耗芯片设计等方面。中游品牌厂商环节,虽然当前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新兴市场和细分领域(如健康监测、运动专用手表)的兴起,中游品牌厂商的发展正显现出向垂直细分市场转移的趋势,以寻求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例如,小米和小天才分别深耕高性价比成人手表和儿童智能手表市场,2023年合计约占中国20%市场份额,凭借其精确市场定位和特色功能维持稳定客户群。[6] 产业链上游上 生产制造端 硬件材料(芯片与传感器) 上游厂商 厦门TDK有限公司 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产业链上游说明 智能手表市场的蓬勃兴盛,正不断激发对创新智能手表芯片解决方案的高涨需求。 智能手表芯片是专门的处理器,旨在为智能手表的各种功能提供支持,例如监控健康数据、连接到互联网和运行应用程序。这些芯片通常比智能手机中的处理器更小、更节能,以便适应智能手表的小外形尺寸并延长电池寿命。智能手表芯片还可能包括专用功能,例如内置 GPS、用于移动支付的 NFC和蓝牙连接。随着智能手表的日益普及,制造商正在不断开发和改进智能手表芯片,以增强这些设备的功能和性能。全球智能手表芯片市场规模将从 2023年的21.5亿美元增长到 2032 年的 49.5 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 (CAGR) 为 9.7% 。 智能手表传感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速度尤为迅猛,引领着整个可穿戴传感器市场的发展趋势。 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市场见证了显著增长,2023年其规模已达到35.5亿美元,预估至2026年将以14.4%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扩展,市场规模将攀升至52.5亿美元。这一飞速增长的背后,慢性疾病的普遍关注成为重要推力,促使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手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手表凭借集成的多元传感器阵列,如光电传感器监测心率、环境光传感器调节屏幕亮度、以及加速度计与陀螺仪追踪运动动态,实现了对用户健康指标(如心率、血糖潜在趋势*、血压**、步数)的连续、实时监控。 产业链中游中 品牌端 品牌厂商 中游厂商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产业链中游说明 中国智能手表厂商以生产高效、低成本和本土化服务闻名,而海外厂商则在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力及生态系统构建上占优。 在高端智能手表市场,华为和苹果均配备先进操作系统,并且华为价格更具吸引力,但受限于国际品牌影响力和相对较小的生态系统,其市场份额落后于苹果。2022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苹果占据45%的高端市场份额,而华为则占有14%。 从出货量的角度审视,苹果在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中持续保持着领导地位,紧随其后的则是华为和三星。 苹果依靠品牌实力、大量iOS用户和先进的健康技术在智能手表市场稳居首位。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苹果智能手表出货量全球占比第一,为31%。华为以10%份额跟随其后,通过深耕高端市场、优化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强化设备间生态系统联动,以及实施如Mate 60系列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的捆绑销售策略,华为有效促进了其智能手表市场份额的扩张。 尽管智能手表市场主要由苹果、三星、华为等大品牌引领,众多小厂商仍能分得全球30%-50%的市场份额。 这得益于它们采取灵活定位和差异化战略,紧贴特定市场需求。它们专注于如儿童、老年人、运动爱好者等细分市场,提供量身定制的功能与服务,并凭借在特定地区的本土化优势,深入理解并适应本土文化及消费习惯,通过精准的市场营销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成功开拓并巩固了自身市场地位。 产业链下游 渠道端及终端客户 终端消费者 渠道端 消费者 产业链下游说明 下游销售渠道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宽覆盖的销售网络,适应不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偏好。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用户基础持续扩大,覆盖全年龄段,以年轻和男性用户为主。 用户增长用户数量从2019年的148.74百万人增至2023年的219.43百万人,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30.85百万人。 从用户画像性别占比角度分析,年轻男性对智能手表的接受度和兴趣较高。 主要原因是男性通常对新兴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兴趣,该消费群体乐于尝试并利用智能手表的各类功能来提升生活或工作效率。16至24岁男性用户占比最高达21%,女性为19.6%。 从用户画像年龄占比角度分析,随着年龄增长,两性用户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中老年人群更偏好简易的传统手表或专业健康监测设备。 智能手表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用户占比下降主要因为对新技术的熟悉度不足、操作难度、对隐私保护的担忧、市场营销的不足、缺乏教育和技术支持、设备兼容性问题以及对专业健康监测设备的信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老年人群更倾向于使用简易的传统手表或专门的健康监测设备。55至64岁男性用户降至16.1%,女性降至12.7%。 行业规模 2018年—2023年,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由844.92个人民币元增长至905.47个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39%。预计2024年—2028年,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由964.12个人民币元增长至1,072.55个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70%。[18] 可穿戴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下:[18] 供给端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与偏好的细分市场,不断推进功能多样化、拓宽价格区间、探索技术创新与设计革新,以及开发特定人群的定制化产品,有效驱动了智能手表市场规模的显著扩张。以Apple Watch为例,其通过不断迭代升级,如引入血氧监测、心电图ECG功能,以及推出针对户外探险者的Ultra版本,精准对接了健康监测和专业运动市场的深度需求,成功吸引了广泛的用户群体,推动了其销量的持续增长。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Apple Watch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的份额超过30%,展现了其在产品创新与市场引领方面的强大实力。与此同时,Fitbit通过聚焦健康与健身跟踪,推出了一系列具备睡眠质量监测、压力管理等功能的产品,如Fitbit Sense,成功占据了健康生活爱好者的心智,展示了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的成效。这些品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