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民生证券]:深度报告:创新政策催化不断,一体化临床CRO龙头稳健成长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深度报告:创新政策催化不断,一体化临床CRO龙头稳健成长

2024-07-25王班、乔波耀民生证券
深度报告:创新政策催化不断,一体化临床CRO龙头稳健成长

泰格医药:中国临床CRO龙头企业,一体化+国际化战略驱动迅速扩张。 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持续深耕临床CRO领域,培育出临床试验技术服务(CTS)和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CRLS)共两大板块,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新药研发解决方案。公司具有专业化管理层及技术团队,坚持国际化拓展,主营业务稳健成长。 中国临床试验活动保持活跃,创新政策回暖驱动临床CRO行业持续增长。 从需求看,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触底反弹,创新需求回暖趋势确定,中国本土优质创新药在全球范围获得认可,中国临床试验活动仍然强劲,对于CRO的需求将稳健提升。从供给看,临床CRO市场持续扩容、渗透率保持增长,未来中国临床CRO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头部规模效应将逐步凸显,泰格等龙头企业将不断提高临床CRO服务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政策端,国家高度重视创新药产业发展,医药政策边际回暖,从研发、审批、准入、支付等环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并且各地医药产业基金也陆续成立和投资,带动国内生物医药投融资回暖和需求复苏。 巩固国内龙头地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高效管理体系确保服务质量与盈利能力。1)深耕核心临床CRO服务,高质量赋能客户项目推进。公司提供全流程创新药和创新器械临床研发解决方案,国内外临床试验项目数高速增长,注册事务、医学撰写、医学翻译和药物警戒等业务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 2)围绕临床试验布局全链条服务能力,协同临床试验高效推进。公司数统业务快速发展,持续推进海外BD和国内服务下沉;SMO服务广泛覆盖中国临床试验中心,进行中项目数高速增长;方达实验室检测和药物发现与开发双轮驱动,建设全球实验室赋能客户,产能爬坡后收入增速有望恢复。3)内部建设+外部并购布局全球服务网络,专业团队和交付质量获得全球客户高度认可。公司与国内1300多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合作,服务网络覆盖国内大部分重点城市;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临床研究,拓展海外运营团队和分支机构,全球化服务能力持续加强。 公司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员工团队,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具有较强的盈利端调节能力,在手订单稳健提升,优质和多元化客户订单驱动业绩长期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是中国临床CRO外包龙头企业,在保持国内占有率领先的同时加速开拓海外市场,随着全领域服务布局深化,业务协同效应持续体现。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实现收入82.83/96.36/112.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2%/16.3%/17.1%,归母净利润22.30/26.03/30.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16.7%/19.0%,对应PE为20/17/14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下降风险、海外政策风险、业务扩张风险、技术迭代风险、行业投融资环境变化风险。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项目/年度 1泰格医药:中国临床CRO外包龙头企业,一体化+国际化战略驱动公司迅速扩张 泰格医药:中国临床CRO行业龙头,打造赋能新药研发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 泰格医药总部位于中国杭州,专注为创新药研发提供临床试验全流程的专业服务,历经20年发展成长为中国领先的一体化CRO平台。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公司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布局180多个分支机构和运营网络,服务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确保研究项目高质量交付,加速医药产品市场化进程。 图1:泰格医药发展历程 泰格医药以临床CRO为核心,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新药研发解决方案。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临床试验技术服务(CTS)涵盖临床运营、临床药理、注册与法规事务、科学事务、医学翻译、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第三方稽查与培训等服务,临床试验相关服务(CRLS)包括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现场管理及受试者招募、医学影像和实验室等服务。公司服务覆盖临床前研究、IND申报、临床试验I-III期、上市后研究全流程业务,高效串联新药研发各环节。 图2:泰格医药跨越全流程的端到端服务体系 管理层成员从业经验丰富,布局全球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多领域服务。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叶小平博士和曹晓春女士,分别直接持有20.49%和5.97%股权。联合创始人叶小平博士及曹晓春女士是中国临床CRO行业的先行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领导才能,核心管理层成员都曾任职于全球或中国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充分了解客户在临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公司建立覆盖多领域的临床试验服务体系,主要子公司包括谋思医药、泰格捷通、美斯达、泰兰医药、英放生物、方达医药、杭州思默、DreamCIS、BDM等。 主营业务稳健成长,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业务占比逐渐提升。2018-2023年公司收入端稳健增长,2023年实现收入73.84亿元,同比增长4.2%,在新冠疫苗收入大幅下滑的基础上仍实现正增长,其中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为57.2%,达到41.6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4.77亿元,同比下降4.1%。2024年Q1公司营业收入16.60亿元,同比下降8.0%,扣非归母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20.5%,主要系23年新签订单疲软影响Q1收入确认,而近期已经观察到行业需求复苏趋势。 图3:历年收入、扣非归母净利润(亿元)及增速 图4:2018-2023分业务板块收入占比 毛利率基本稳定,公司采用多种方法维持较高的盈利能力。2024年Q1公司毛利率为37.83%,扣非净利率为18.26%,盈利能力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轻资产运行模式赋予公司费用端的灵活性,可以通过人员配置调整、团队架构优化等方式进行费用端控制。目前费用端保持健康平稳,2024年Q1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67%、2.80%和3.85%,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图5:2018-2024Q1公司毛利率和扣非净利率 图6:2018-2024Q1公司销售、管理及研发费用率 国内外业务协同发展,境内业务收入持续增加。公司国内业务迅速增长,以28.18%的CAGR从201年的12.3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2.63亿元,持续巩固在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的领导地位,临床CRO、SMO、数统等业务稳步增长。 同时公司坚持全球化战略布局,不断推进海外团队建设和收并购,2023年境外业务收入为31.27亿元,同比下降9.62%,主要系特定疫苗临床项目收入大幅下降,2023年公司国内、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7.7%和42.3%。 图7:2018-2023年公司分地域收入占比 2中国临床试验活动保持活跃,医药创新政策回暖驱动临床CRO行业持续增长 2.1政策端:医药创新政策持续边际回暖,临床CRO行业向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迈向差异化创新的新周期。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历经三阶段发展,实现由“仿”到“创”的跨越式发展。初期研发以仿制药和跟进型药物为主,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随着人才聚集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医药行业通过快速跟进和差异化策略进行创新研发,同时在监管层面不断完善药政法规,持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21年起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逐年增加,不断加大创新药研发国际合作,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进入差异化创新周期。 图8: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历程 药审政策改革创新、行业标准国际接轨,营造健康的医药创新监管生态。2015年7月22日,CFDA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中国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成为常态化工作,临床试验监管趋于严格,此后一系列药审改革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激发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动力。行业标准也接轨国际,2017年中国加入ICH,到2023年末已全面转化实施其67个技术指导原则,药品监管体系实现国际接轨;研发理念与时俱进,2021年11月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坚定“以患者为中心”技术指导原则,落实以临床价值和患者需求为核心的研发理念,推动药品研发更加精准、高效,促进医药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表1:药审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和法规 政策鼓励医药创新研发,中国新药IND/NDA申报量快速增长。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开展和系列创新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新药研发活力显著提升,审评审批流程也不断加速,推动新药IND/NDA申请数量逐年增长。2023年中国新药IND申报量为2997件,同比增加33.56%,其中化学药IND申报1778件、生物制品IND申报1144件;NDA申报量为470件,同比增加40.72%,其中化学药NDA申报249件、生物制品NDA申报195件。IND/NDA数量快速增长反映出大量管线进入临床阶段,新药临床试验需求不断提升。 图9:2016-2023年中国新药IND受理数量(件) 图10:2016-2023年中国新药NDA受理数量(件) 医药政策持续边际回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药产业发展,明确对创新药进行全链条支持,在研发、转化、准入、生产、使用、支付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支持创新药发展。2024年2月,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征求意见稿)》,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创新,试行以企业自主量化评价的分类办理模式,根据创新程度提供一定的首发价格自由度。4月起北京、广州、珠海等地陆续发布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将推动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内CRO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图11:北京、广州、珠海生物医药行业支持办法重点内容 政策指引下医药产业基金投资活动频繁,新基金陆续筹备设立。产业基金能发挥地方财政资金以及各类基金的联动作用,加速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成立,总目标管理规模达到500亿元,已完成对国内外46家企业的57笔投资,共撬动社会资本超190亿元。2024年3月,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昌平签约设立,总规模200亿元,5月已完成对炎明生物的A+轮领投,未来将重点投向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随着多地产业基金的成立和投资,未来医药行业投融资端将迎来较大幅度回暖。 表2: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情况 2.2需求端: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触底反弹,创新需求回暖趋势确定 全球医药研发投入保持活跃,以7%左右的CAGR稳定增长。2023年全球医药R&D支出为2605亿美元,主要系中大型药企所推动,占到总研发支出的近80%,而biotech、小型药企的研发支出增速更快,2022-2027年CAGR为11.7%。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未来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将以7%左右的CAGR稳定增长,预计2027年全球研发支出将达到3357亿美元。 图12:2015-2032E全球新药研发投入(十亿美元) 24Q1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强势反弹,海外需求呈现逐渐回暖趋势。在经历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预冷后,生物医药投融资在2023年出现反弹,根据Bioworld统计,2023年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额达到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17%; 2024年投融资延续强劲增长,H1达到70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主要系IPO、follow-ons、公开融资及风险投资的出色表现所推动。而中国创新药投融资仍处于磨底阶段,随着多地医药创新利好政策推出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创新药产业链展现复苏趋势。我们看好全球投融资将持续改善,下游客户在资金回暖后将优先推进临床阶段确定性较强的在研管线,带动临床CRO业绩稳健成长。 图13:按季度划分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亿美元) 图14:按季度划分的中国创新药投融资金额(亿元) 对外授权交易成为创新药资金来源的新渠道。尽管近几年国内融资下滑,但中国创新药资产对外BD授权交易持续升温,2023年国产创新药向海外License-out产品授权交易数量和金额创下新高,全年总交易数量80笔,潜在总金额达到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3%,从中国到美国和欧盟的创新药授权达到37项,占全球out-licensing交易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