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投证券]:英伟达入局加速产业进程,特斯拉等积极推动量产及应用落地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英伟达入局加速产业进程,特斯拉等积极推动量产及应用落地

文化传媒2024-07-15焦娟、王利慧国投证券浮***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英伟达入局加速产业进程,特斯拉等积极推动量产及应用落地

2024年07月15日 传媒 英伟达入局加速产业进程,特斯拉等积极推动量产及应用落地 行业专题 证券研究报告投资评级领先大市-A维持评级 人形机器人落地速度或将最快。人形机器人或是中国AI技术方向上弯道超车的节点,它既是技术又是落地应用,作为硬件更被国内偏好,在特斯拉带领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线、产业链合作分工也均较为清晰;而相比较之下,AIPC、AI手机等只出现产品雏形,在产业链上还面临主机厂商与头部应用厂商的边界划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预判6大空间的AI落地速度排序:人形机器人/MR眼镜>PC/垂类硬件>手机/出海,人形机器人是6个空间中AI落地最快的。 端到端方案日趋主流,关注仿真平台能力进化。类似于自动驾驶方案,以谷歌RT-1、Plam-E、RT-2的演进方向来看,人形机器人正在从两段式端到端走向一段式端到端方案。但考虑考虑人形机器人方案复杂度高,预计短期内仍以两段式端到端为主。从数据层面,采集数据质量高但采集难度大且成本高,仿真数据质量对缩短模型训练周期、提升模型质量至关重要,强调关注仿真平台在大模型加持下的持续进化。 特斯拉全栈自研,英伟达入局降低研发门槛。英伟达GTC大会上推出机器人基础模型Groot,并对Isaac等工具进行迭代优化,以全链路的开发生态支持合作伙伴开发人形机器人。基于此,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两种模式已成型:1)以特斯拉为代表全栈自研,主机厂对产品具有较强把控力;2)主机厂技术能力部分外包,英伟达作为软硬件平台公司提供支持,有望降低研发准入门槛,加速产业进程。 四类公司积极布局,头部厂商积极推动量产及落地应用。基于WAIC的产业调研,目前主要有四类主机厂商:1)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厂商;2)以FigureAI、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3)传统机器人厂商想人形机器人方向拓展,如傅利叶、宇树科技、优必选等;4)零部件公司向整机方向延深,比如钛虎机器人、天链机器人等。目前各家产品进展速度较快,其中特斯拉预计将于2025年进入量产,FigureAI、智元机器人分别与宝马、比亚迪合作在工厂场景探索应用方式。 投资建议:在特斯拉、英伟达等引领下,人形机器人正在从研发阶段逐步进入产品量产周期,结合产业发展节奏推演: 零部件厂商有望最先受益,率先通过获得机器人量产订单增厚业绩,关注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 人形机器人研发所需工具链、软件方案及对应所需算力需求将快速增加,关注英伟达、云天励飞、商汤、格灵深瞳等; 首选股票目标价(元)评级 传媒 沪深300 35% 25% 15% 5% -5% -15% -25% -35% 2023-072023-112024-032024-07 行业表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升幅% 1M 3M 12M 相对收益 -6.9 -17.7 -22.5 绝对收益 -8.9 -17.8 -32.1 焦娟 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6120001 jiaojuan@essence.com.cn 王利慧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23120002 相关报告AppleVisionPro入华,到 2024-06-27 底会带来什么?“空间”对AI应用落地至关 2024-06-06 重要,出海也是一种“空间”——AI×【6种空间→云与端侧】五一档票房表现超预期:继 2024-05-05 春节档、清明档之后,再次验证国内电影市场强势复苏逻辑AI板块底部修复,关注优质 2024-04-26 标的AI应用落地,难点到底在哪 2024-04-08 里?——AIGC专题报告十五 wanglh3@essence.com.cn 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推向市场,主机厂商将通过出售产品及服务获得收入,而面向工厂、家庭等场景,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建议关注特斯拉、优必选等。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进展不及预期、算力投产速度不及预期、安全、隐私法规等政策风险 内容目录 1.人形机器人在Aix【6大空间】中落地最快5 2.技术篇:端到端方案日趋主流,依靠仿真合成补充数据量6 2.1.模型演进:与自动驾驶类似,正在逐步整合为一体化端到端方案6 2.2.数据:以采集数据为基础,构建合成数据加速模型迭代8 3.产业链:英伟达协助降低开发门槛,头部厂商推动量产及应用落地9 3.1.英伟达入局,产业链进程有望加速9 3.2.四类公司积极布局,头部厂商积极推动量产及应用落地11 3.2.1.特斯拉:Optimus持续进化,有望在2025年进入量产12 3.2.2.FigureAI:获头部科技大厂加持,Figure01支持自主学习14 3.2.3.智元机器人:远征AI,推动商业场景落地16 4.投资建议17 5.风险提示18 图表目录 图1.人工智能核心模块及关键路径5 图2.Aix【6大空间】6 图3.自动驾驶技术演进路径7 图4.谷歌机器人模型演进历史8 图5.RT-1、Palm-E、RT-2之间区别及联系8 图6.斯坦福低成本开源硬件系统ALOHA28 图7.特斯拉通过动作捕捉获取真实数据8 图8.英伟达Isaacsilm平台9 图9.Eureka利用Isaac训练机器人9 图10.范麟熙自我介绍10 图11.朱玉可履历介绍10 图12.英伟达人形机器人工具链11 图13.英伟达GTC大会上台的机器人合作伙伴11 图14.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关键时间点12 图15.特斯拉预期算力增长路径14 图16.Figure01业务布局方向14 图17.Figure01关键参数16 图18.Figure01技术框架16 图19.FigureAI与宝马达成合作16 图20.智元远征AI技术参数17 图21.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框架17 图22.AI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等六大空间布局17 表1:自动驾驶两种端到端方案对比7 表2:自动驾驶产业链路径9 表3:2024年WAIC部分展示人形机器人11 表4:FSDV12进展13 表5:xAI发展历程13 表6:FigureAI团队部分核心成员介绍15 表7:FigureAI融资情况15 表8:智元机器人部分已披露融资情况16 1.人形机器人在Aix【6大空间】中落地最快 参考人类处理问题的流程与能力来看,人工智能系统应当具备的三大核心模块为: 1)感知模块:类似于人类的眼睛、耳朵等感官一样,人工智能需要借助摄像头、传感器等进行图像、声音等信息的收集,并将其传输至像大脑一样的数据处理中枢进行信息处理; 2)思考模块:类似于人类大脑,人工智能应该有数据处理中心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人类根据大脑处理后的信息,并基于一定的经验与知识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并最终做出决策,因此我们也通常称之为决策规划模块; 3)行动模块:在做出判断后,人类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外界做出反馈。在我们的研究框架中,我们将其分为两条路径,如若可以通过调用API等方式实现操作,则指向AIAgent技术路径;如若需要借助硬件与现实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则指向“具身智能”。 图1.人工智能核心模块及关键路径 资料来源:国投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结合当前产业进程及研究框架,我们认为AI只是生产力,众望所期的应用/爆款,将出现在不同的空间中:PC、智能手机、MR眼镜、人形机器人、垂类硬件、出海是我们当下划分出来的6种AI落地空间。海外巨头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分别选定了不同的空间真实去推进AI的应用落地:1)微软主打PC;2)谷歌与苹果选定了智能手机;3)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引入大模型;4)MR眼镜标配苹果的大模型;5)现实空间中的各类分布式垂类硬件;6)当下众多公司都会考虑去布局的出海。 人形机器人是最有希望走向AGI的技术路径。在上述划分的六大空间中,AIPC、AI手机、MR等仅为综合了“感知-思考”模块的智能,其物理硬件更多体现在“信息显示与人机交互”的功能,本身缺乏与物理世界的真实互动,系第三视角的智能;而以人形机器人所代表的“具身智能”路径,是以第一视角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获取物理世界的反馈,进而推动感知及决策规划的迭代,形成智能升级的闭环,是更有希望走向AGI的技术路径。 从节奏来看,人形机器人落地速度或将最快。人形机器人或是中国AI技术方向上弯道超车的节点,它既是技术又是落地应用,作为硬件更被国内偏好,以特斯拉为代表,人形机器人已经基本完成软硬件开发,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其产业链合作分工及商业化路径也均较为清晰;而相比较之下,现有AIPC、AI手机等硬件均只是在现有硬件形态上借助AI能力进行用户体验升级优化,而非真正的AI原生硬件,我们认为真正的AI手机、AIPC是基于AIAgent为内核的智能硬件,需要打通系统、应用等多个层级,但当前节点我们认为头部APP并不一定愿意被主机厂商兼容,从而让渡产业地位,因此产业链上主机厂商与头部应用厂商 的利益边界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导致真正的AI手机、AIPC硬件落地还需时日。综上,我们预判6大空间的AI落地速度排序:人形机器人/MR眼镜>PC/垂类硬件>手机/出海,人形机器人是6个空间中AI落地最快的。 图2.Aix【6大空间】 资料来源:国投证券研究中心整理 在人形机器人方向上,2023年8月我们发布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的AI算法,如何借力于自动驾驶FSD》,对人形机器人算法框架进行了详细拆解,为理解其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在此之后,在特斯拉引领、英伟达入局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进程快速向前推进,也推动我们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产业进展,我们将从技术层面延展开来,形成“技术-产品-商业化”三个层次的框架,分别讨论当前各层面人形机器人的进展,以及待突破及解决的问题。 2.技术篇:端到端方案日趋主流,依靠仿真合成补充数据量 参考人工智能三大关键模块及智能驾驶的解决方案,我们给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如下图: 1)感知模块:与自动驾驶类似,人形机器人需要理解周边物理环境,识别障碍物等,即需要视觉感知模块;与自动驾驶不同的是,机器人需要更强的人机交互,因此对识别语言指令并理解意图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对大语言模型的依赖会更强; 2)决策规划模块:基于机器人的业务场景,我们认为决策规划模块至少需要给出两条轨迹线,分别是运动轨迹线以及自身关节配合轨迹线; 3)运动控制模块:需要将轨迹线分解为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数据参数,并转化为力的数据交给执行器最终完成动作执行。 除了三大核心模块之外,数据是大模型训练的基础,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而数据模态包括视觉数据、语言数据、运动控制数据等;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由于实体机器人较为昂贵且数量较少,因此通常需先在仿真环境中做验证及调试。此外仿真环境也是重要的合成数据环境。 2.1.模型演进:与自动驾驶类似,正在逐步整合为一体化端到端方案 以特斯拉FSDV12为标志,自动驾驶走向“真”端到端方案。根据特斯拉2022年AIday给出的自动驾驶方案,其感知模块为神经网络结构,而决策规划模块则是基于规则(以工程师定义规则为主)网络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方案,因此整个自动驾驶方案并非完全的端到端神经网络。而FsdV12版本的推出标志着决策规划也进入到神经网络阶段,且实现了感知到决策规划的端到端方案。 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端到端方案,一种是两段式端到端网络,即感知、决策规划均为神经网络结构,但是其本质上是两个相对较小的模型各自训练,感知到决策规划中间存在输出 结果,之后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另一种方案为一段式端到端解决方案,即将感知与决策规划作为一个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传感器信息作为输入,输出结果为方向盘转向、速度、加速度等结果。 图3.自动驾驶技术演进路径 资料来源:商汤公众号、国投证券研究中心 我们认为两段式端到端方案是过渡方案,是在算力、数据、算法能力有限条件下的折衷选择,在既有资源条件下对部分模块采用神经网络方式小幅优化,再通过通信及数据交换实现模型联通,本质上是两个小模型的串联,但可能会因为模型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