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开源证券]:策略“星”速递:关于近期两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策略“星”速递:关于近期两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2024-07-07韦冀星、李浩齐开源证券杨***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策略“星”速递:关于近期两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逆风期尚未结束,指数持续缩量调整,红利高股息策略再度占优 我们在6月以来的周报中持续强调:5月下旬至6月是风险资产的逆风期,这种情况下左侧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就布局方向而言,在坚守红利底仓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推荐“食品饮料&医药+半导体&养殖”的组合——过去两周指数继续缩量调整、沪指跌至2950点,红利高股息策略再度凸显优势。 关于近期两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近期与投资者沟通,投资者最为关注两个方向的问题:①为什么近期科技股的表现相对过去两年半好了很多,如何看高股息与成长的跷跷板效应?②为什么近期港股表现优于A股?在这里提出我们的观点。 1、我们从2个月前就开始建议要关注偏成长的方向。对于下半年,科技成长的催化剂包括:A、中美利差继续收敛,美联储一旦降息则催化剂更为强烈;B、政策可能的催化,7月大会对“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后续对“科创”、“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有望继续落地;C、景气出现触底反转,很多科技细分行业“景气预期”已经迎来拐点(典型如半导体),对行业胜率有所指引;D、风险偏好改善,若地产底部企稳的一致预期能够形成、对经济端的担忧得到进一步改善,则前期科技成长的风险偏好的压制有望显著改善。因此,过去两年半压制成长品种的要素在缓和,所以下半年对成长风格的逻辑就会顺很多。 2、港股是最典型的离岸市场,其对全球流动性、中国政策都十分敏感。对于近期港股与A股的分化,我们认为原因有两点:其一,4.30政治局会议、5.17地产政策发布之后,政策不确定性得到显著改善,外资对中国资产偏好有明显提升,港股的风险偏好改善则更为显著;其二,4月末以来,中美利差随着美债利率逐级回落出现了底部企稳,由于港股对中美利差敏感度更高,因此在这期间港股也就体现出了相对于A股的优势。往后看,我们依然维持下半年中美利差收窄(更多来自美债利率回落)的基准假设,港股以及A股核心资产(食饮、医药)具备更高的赔率空间。 静待7月会议落地,继续推荐“红利底仓+两大左侧布局思路” 在当下风格敏感的阶段,需进一步重视左侧配置的重要性,就布局方向而言,在坚守红利底仓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推荐“食品饮料&医药”+“半导体&养殖”的两大左侧思路。在股价与估值具备较高性价比的同时,满足了攻守兼备的配置价值。 年中震荡市,左侧布局正当时——(1)低估低配且【ROE均值-标准差】靠前的核心资产,作为错杀修复&中美利差修复的优先方向:食品饮料、医药;(2)独立景气周期,具备宏观脱敏意义上的防御属性:半导体、养殖。 坚守红利底仓,拿好右侧趋势——(3)制造业出海+景气预期上修:工程机械、商用车、家电、航运/船舶;(4)中期维度:利率中枢低位、景气趋势稀缺、政策强化分红是基准情形,央国企红利资产作为底仓则是在不确定性下保证收益底线,重点关注:油气开采、公用事业;(5)全年主题方向:低空经济、设备更新。 风险提示:政策超预期变动;全球流动性及地缘政治风险;定价模型失效。 1、逆风期尚未结束,指数持续缩量调整,红利高股息策略再 度占优 过去两周,宏观层面虽然继续有积极的房地产政策出台,但市场关注焦点已转向现实经济基本面,故其对A股的影响相对有限,同时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北上资金大幅流出,导致市场情绪仍旧低迷,宽基指数延续缩量下跌趋势,至本周五收盘沪指跌至2950点,过去十个交易日的时间里超半数的一级行业跌超3%,仅公用事业、银行、有色金属、石油石化、钢铁获得正收益,红利高股息策略再度凸显优势。关于市场,我们在6月以来的周报中持续强调: (1)就实体端来看,当下国内宏观基本面(尤其是内需相关的领域)依旧处于底部修复阶段,这也符合我们近期持续强调的“宏观新范式”的内容; (2)5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政策真空期,分子端压力带来的“逆风期”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时点上来说,接下来7月或将是市场确立新主线的关键阶段; (3)这种情况下,左侧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就布局方向而言,在坚守红利底仓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推荐“食品饮料&医药”+“半导体&养殖”的组合,在股价与估值具备较高性价比的同时,满足了攻守兼备的配置价值。 近期与投资者沟通,投资者最为关注两个方向的问题,在这里提出我们的观点: ①为什么近期科技股的表现相对过去两年半好了很多,如何看高股息于成长的跷跷板效应?②为什么近期港股表现优于A股? 2、关于近期两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近期与投资者沟通,投资者最为关注两个方向的问题:①为什么近期科技股的表现相对过去两年半好了很多,如何看高股息与成长的跷跷板效应?②为什么近期港股表现优于A股?在这里提出我们的观点—— (1)为什么近期科技股的表现相对过去两年半好了很多,如何看高股息与成长的跷跷板效应? 我们从2个月前就开始建议要关注偏成长的方向。从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来看:过去两年半对科技风格的压制项——海外风险偏好恶化(美债利率持续上行),国内风险偏好恶化(政策不确定性上行、新发基金规模持续回落),在24年下半年全部都有所变化。具体来说,从海外短期风险偏好来看,4月美国失业率自加息以来首次升至4%、5月进一步走高至4.1%,5月CPI同比则降至3.3%,美联储和市场对二次通胀的担忧减缓,预计市场预期交易的主线将从二次加息转变为延缓多久降息,这意味着虽然短期美债利率不一定显著下行,但类似2022-2023年的美债利率大幅上行几乎不会再现;从国内风险偏好来看,430政治局会议以及517地产新政后,政策不确定性已经明显下行,同时权益类、偏股混合类的新发基金规模已经回落至历史极低位,投资者行为整体处于非常谨慎保守的状态,在新发基金规模已经近乎触底的背景下,未来进一步恶化的空间有限。 对于下半年,科技成长的催化剂包括:A、中美利差继续收敛。国内政策宽松以及经济温和复苏有望带动A股分子端预期修复,美债利率在高位则使得分母端进一步紧缩空间缩小,美联储一旦降息则催化剂更为强烈;B、政策可能的催化。7月大会如三中全会及政治局会议对“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后续对“科创”、“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有望继续落地;C、景气出现触底反转。科技板块很多细分行业的“景气预期”已经迎来明显的拐点(典型如半导体),指向预期已经出现显著的反弹,对行业胜率有所指引;D、风险偏好改善。若地产底部企稳的一致预期能够形成、对经济端的担忧得到进一步改善,则前期科技成长的风险偏好的压制有望显著改善。 因此,过去两年半带来高股息显著占优的要素在变化,而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压制成长品种的要素在缓和,其实就是对成长风格(无论大盘成长还是小盘成长)都是有边际利好的,所以下半年对成长风格的逻辑就会顺很多。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并不是建议全面切向成长风格,由于海内外宏观环境的中长期不确定性尚未消弭(国内动能切换无法一蹴而就、海外面临大选和地缘冲突等潜在风险),高股息超额收益的基础面犹在,因此仍有必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红利底仓。 图1:过去6轮降息周期中,美债利率的下行拐点大多领先联储降息时点半年左右 (2)为什么近期港股表现优于A股? 港股是最典型的离岸市场,其离岸市场特征是:A、分子端盈利绝大部分取决于中国大陆;B、分母端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流动性,美元指数对港股流动性指引强烈;C、分母端风险偏好,一部分取决于中国大陆政策,一部分取决于全球风险偏好。因此,港股市场对全球流动性、中国政策都十分敏感,并且相较于A股,港股对中美利差敏感度也更高。 顺着这个逻辑,对于近期港股与A股的分化,我们认为原因有两点:其一,就国内因素来说,4.30政治局会议、5.17地产政策发布之后,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的政策信心得到了显著提振,政策不确定性得到显著改善,外资对中国资产风险偏好有明显提升(表现为A股也有北上资金的显著流入),港股的风险偏好改善则更为显著;其二,就海外因素而言,4月末以来,中美利差随着美债利率逐级回落出现了底部企稳,由于港股对中美利差敏感度更高,因此在这期间港股也就体现出了相对于A股的优势。 往后看,我们依然维持下半年中美利差收窄(更多来自美债利率回落)的基准假设,这种情况下港股以及A股核心资产(食饮、医药)具备更高的赔率空间。 图2:4月末以来,中美利差随着美债利率逐级回落出现了底部企稳 图3:在积极政策下,4月末至5月下旬,北向资金趋势性流入A股 3、当前投资建议:静待7月会议落地,继续推荐“红利底仓+ 两大左侧布局思路” 当前确实是一个风格敏感的时候,过去两年半带来高股息显著占优的要素在变化,实际上也意味着压制成长品种的要素在缓和。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重视左侧配置的重要性,就布局方向而言,在坚守红利底仓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推荐“食品饮料&医药”+“半导体&养殖”的左侧组合。这样的配置组合在股价与估值具备较高性价比的同时,满足了攻守兼备的配置价值(核心资产是错杀修复&中美利差修复的优先方向;独立景气周期具备宏观脱敏意义上的防御属性;红利底仓则是在不确定性下保证收益底线)。 年中震荡市,左侧布局正当时——(1)低估低配且【ROE均值-标准差】靠前的核心资产:食品饮料、医药;(2)独立景气周期:半导体、养殖。 坚守红利底仓,拿好右侧趋势——(3)制造业出海+景气预期上修:工程机械、商用车、家电、航运/船舶;(4)中期维度,利率中枢低位、景气趋势稀缺、政策强化分红是基准情形,央国企红利资产仍是底仓配置的最优选择,重点关注:油气开采、公用事业;(5)全年主题方向:低空经济、设备更新。 4、风险提示 宏观政策超预期变动放大市场波动。 全球流动性及地缘政治恶化风险。 测算的定价模型基于历史数据,不能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