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IIAS]: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月第二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月第二期

2024-05-27-IIAS王***
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月第二期

沉没中的市镇:缓进式灾难中的韧性与无奈|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月第二期 本期东南亚区域动态分为“学术动态”及“时事动态”两大板块。“学术动态”推介《借命建筑:上升的海平面与败退的三宝垄基建》一书,从印度尼西亚的城市社会问题与海平面上升出发,思考全人类共同的未来、灾难面前人类社会的韧性以及生态与技术的互动。“时事动态”汇编了近一月内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整体的大事要闻,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 ------------------------------学术动 态------------------------------- 编者按:过去百年,雅加达下沉了近两米1。地势降低,潮高却如常,本就生活在低地的 数百万人由此陷入了更危险的境地。论地势沉陷,雅加达并非孤例。不过贵为印尼首都,雅加达的沉陷受到了各方关注;持续的沉降也成为了该国迁都的原因之一。但在首都之外,其他地方或许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别处的沉陷或许更甚雅加达。同处爪哇岛上的三宝垄 (Semarang),近年土地下陷的速度高达雅加达的5/32。三宝垄附近的一些居民落入缓进 式灾难状态(slow-motiondisaster):家园时不时被水淹没,洪水一年猛过一年。长此以往,该地或许终将沉入水底,人们终将背井流离。 《借命建筑》一书作者、马普所社会人类学所DFGEmmyNoether研究组长卢卡斯·勒伊(LukasLey,本书出版时任海德堡大学人类学所博士后讲师)在三宝垄郊区展开了他的研究:气候无常,随着全球变暖日益难以捉摸;技术有限,新技术使一轮又一轮的快速城市化成为可能,却尚不足以解决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使当地免受沉降之苦;社会失序,城市化进程中贫富差距日渐悬殊,一部分居民被排除在光鲜的摩登都市之外;政治失能,从殖民统治到民主化后的地方政治,本地居民面对的是一代代的积弊相沿。《借命建筑》一书呈现了 1htps://piahs.copernicus.org/articles/372/189/2015/. 2Lisa-MicheleBottetal., . 10.1016/j.ocecoaman.2021.105775. 于2023年6月发布查克利·桑卡玛尼(JakkritSangkhamanee จกัรกรชิสงัขมณี)评论卢卡斯·勒伊《借命建筑:上升的海平面与败退的三宝垄基建》 (BuildingonBorrowedTime:RisingSeasandFailingInfrastructureinSemarang)一 书的文章。 系主要关注澳洲、太平洋诸岛与东南亚社会人类学、比 诸多这样的时刻:生态、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将三宝垄城市边缘的人们带入了不得不与灾难共存、在黯淡未来面前奋力求生的境地。当下的苦痛与灾厄不断重演,城镇像是得了慢性病,人们则在一次又一次的急性发作中展现惊人的韧性,挣扎求生;但有限的应对总像是权宜之计,姑且渡过眼前的难关,将问题抛给未来。作者将不断反复的种种权宜描绘成向未来“借命”(汉语读者或许更熟悉“(向未来)争取/透支时间”一类的近义表述)。 面临上述问题的并非三宝垄一地。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无论当下或未来,许多其他地方都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对关心人类共同未来、关心灾难面前人类社会韧性、关心生态与技术互动的读者而言,本书呈现的研究或许多少能带来一些启示。 *本书获2023年度亚洲研究协会哈利·本达奖(HarryJ.BendaPrize)荣誉提名 ()、2022年度欧洲东南亚研究协会社科类图书大奖。 较社会学研究的刊物。书评作者为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院人类学副教授。书评全文编译如下: 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失灵的技术和失序的社会政治,人们如何才能延续生命、如何持续地让生活超越时间的限制?在过去发病留下的影响造成的“慢性病程的当前状态”(chronicpresent)中,人们要怎样做才能维生?当前的日常已如此艰辛,面对诸多挑战,未来的生活在哪些领域将大步向前、在哪些领域又会止步不前?当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不止人类的一生,还包括“物的生命”,包括活物和死物、技术创造或自然之物、有形或社会政治中的抽象之物的生命,事情又是怎样的呢? 卢卡斯·勒伊在《借命建筑》一书中调查了三宝垄(印尼中爪哇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在潮汐性洪水面前、在“慢性病程的当前状态”中为人、权威和基础设施维持其“社会生命”的诸多复杂过程。借用"借命"(borrowedtime)这一概念,本书通过研究三宝垄的案例以强调长时间内易常受洪水影响的沿海社区生活是多么脆弱。"借命"一词意为个人、机构和基础设施消损大过补益,依赖不可持续的做法和技术,长远来看难以为继。作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三宝垄尤为严重,急速城市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问题之网,传统方式难以轻松应对。通过"借命"这一概念,勒伊强调,城市发展需要更具批判性的路径,需要将社会和环境正义关切考虑在内,并将社会历史和技术的时间性充分纳入考量。 除"导言"和"后记"外,该书通过5个章节文字的起落道尽该城防洪当局、基础设施和人们“社会生命”中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进程。 第1章题为《历史沿革》,审视了三宝垄在沼泽地建城的发展史。该章追溯了城北聚落在沿海沼泽地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是殖民时期歧视性移民与定居政策的产物。勒伊在本章描绘了19世纪末荷兰殖民官员如何抽干沼泽来开辟新的发展用地,这一过程引发了无数环境和社会问题。19世纪末的工业化和爪哇基础设施扩张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迫使农村移民进入了各自的社会生态位(socio-ecologicalniches),沿海沼泽聚落也因此而生。但重新安置沿海居民令其免受拥挤之苦并未改善他们的生活;相反,荷兰人在三宝垄北部的治理形式是:依地理位置分化人群,并根据种族阶序策略性地忽视一部分人福祉。本章还探讨了空间殖民主义如何贻害三宝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导致该市更容易遭受洪水和其他气候灾害的侵扰。 第2章《阻滞困顿》讨论了三宝垄沿岸河流的清淤扩挖工程,及其如何造成了城市的基建问题。该章描述了政府是如何尝试通过各种工程措施来管理和控制城市生态的。勒伊主张,将北部湿地视作问题区域与三宝垄海岸线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政府介入三宝垄北部的甘榜 章检视了诸如民主参与、发展主义和气候变化等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型塑上述努力的机 制。 第5章《未来可期》聚焦印尼公共工程部、三宝垄市和鹿特丹水务局发起的抗洪项目。 该项目旨在改造排水系统以减轻沿海地区的洪涝灾害。作者认为,这种方法侧重技术性修复 而非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故而有其局限性。此外,该倡议没有考虑地方性知识与 实地经验,也没有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让受影响的人参与其中。这造成了当地对技术解决方 案(而非更公正、更可持续方案)的进一步依赖,转型由此受阻。这再次将三宝垄的“慢性 当下”推向了近在咫尺的、苟且借来的未来。 在适应自然和气候变化时,社会政治和技术体制的纠缠(entanglement)是一个复杂而 动态的过程,需要引入时间维度才能理解其是如何被感知、处理和设计的。这种纠缠的核 心是时间性。《借命建筑》生动地描绘了我们的当下总是为过去的遗存所塑造,又因由对未 给人们带来了未竟感和对城市未来的不确定感。本章阐释了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化浪潮、土地稀缺和环境退化是如何推动政府将北部甘榜视为犯罪高发区的,并描绘了旨在控制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如何频频失败,并进一步在政治上边缘化当地社群的。 第3章《权宜浮生》审视了三宝垄的诸社群适应“慢性”洪涝灾害的过程。本章还讨论了“准事件(quasi-events)”这一概念,以指代诸如"rob"(或言潮汐洪水)此类缓慢发展的自然灾害。勒伊认为,“rob”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寄希望于机械的技术解决方案或个体行动。本章用图像民族志、印象派式地记录了洪水对人们的家园、街道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在当代三宝垄北部,长期以来频发的洪灾已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该章描述当地人如何在物质、社会和政治层面组织起来应对洪水并保持脱困的"上岸状态",具体而言包括重新设计房屋、购置水泵和成立抽水协会来恢复水循环通畅等。 第4章《摸索寻路》探讨了三宝垄河流基础设施中包含的、自下而上的政治维度。勒伊描述了当地社群如何因由政治条件的变化形成水文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参与环境治理。勒伊认为,三宝垄的河流基础设施在政治上有"材与用的关系"(affordances),本地人因应政局变化而形成对水文敏感的各种观念,背后受到现存基础设施(形态)的影响。作者研究了邻里团体(包括社运人士和普通居民在内)推动的小型发展项目,以及一些居民如何通过将自己描述为面临环境和地方福利问题、受威胁的对象来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本 来的希冀而受到关切。而这些社会技术行动的后果不仅超越了时间性,还纠缠在人类、技术、 生态和政治实体相互交织而成的多重本体网络中,无法轻易被消除。 除去对时间性的重要讨论,《借命建筑》的另一主要贡献在于它对三宝垄等城市三角洲在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防洪减灾等方面所面临的、错综复杂而千头万绪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理解。本书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洪灾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何经常使现存权力关系恶化,以及技术方案为何难以解决潜在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作者强调,城市发展需要更加全面的战略,将重要的社区参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纳入考量。而在面对气候变化、更广泛的社科讨论中,本书的贡献在于其突出了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验、如何应对环境风险的重要性。总之,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南方社群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并以民族志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朝实现更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努力的可能方式。 (英文原文见Sangkhamanee,J.(2023).BuildingonBorowedTime:RisingSeasandFailingInfrastructureinSemarang:byLukasLey,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21,238 pp.,glossary,notes,references,index,(paperback).ISBN:978-1-5179-0888-1.AnthropologicalForum,33(1),72–74.htps://doi.org/10.1080/00664677.2023.2218585.书评仅代表作者观点。) 人类学老牌刊物2023年6月刊登了捷克帕拉茨基大学(PalackýUniversityOlomouc)人类学副教授MonikaArnez评论卢卡斯·勒伊所著《借命建筑》的文章。书评摘编如下: (…前文略)本书围绕空间和时间这两条轴展开。要研究荷兰人在殖民时期如何构想三宝垄北部并付诸实施,以及上述介入如何留下影响至今的遗存时,两条轴都有其作用。在第1章中,作者介绍了三宝垄北部的历史,详述了当地自殖民时代以来遗留的观念:人们依阶序分隔而居,(至北的)海岸地带是最底层的居所,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向南移动。荷兰人治下的三宝垄北部被视作麻烦不断、危险而疾病肆虐的地带;要实现梦寐以求的现代化、培育“开化的臣民(enlightenedsubjects)”,此地则被视作一处阻碍。作者在书中穿插历史资料和实地观察,作者强调在三宝垄北部,历史仍以糟糕的方式延续着。例如作者提到了1913年的高致死率、人们对水媒传染病的易感性及如今的高血压高发现象。在第5章中,作者批判性地讨论了荷兰人对今天三宝垄北部地区水治理政策的影响,将其部分视作殖民时代的遗存。例如圩田(polder)项目,尽管居民乐见且当局支持,该项目很快便面临种种问题。项目管理者事先预见到项目或仅能暂时为政府争取时间,而实际操作中时有延误, 各方对这个项目的信心便被削弱了。本章通篇贯穿着对危机叙事的精辟见解。勒伊指出,危机话语并不一定会改变现状,不过正如他以圩田项目为例所展示的,危机合理化了圩田,但很可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