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管理机构气候表现研究报告20231 主要作者: 袁媛、李嘉铖 鸣谢以下人员给予本报告的帮助: 刘成昆|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马震宇|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投资部助理研究员吴艳静|北京商道融绿咨询有限公司ESG研发总监 鲍琼、刘文杰、袁瑛、吴琪、AugustRick、刘琦麟、田梦、王赫、伍汉林、陈昶咏|绿色和平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 著作权及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绿色和平和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基于在海南省取得的临时活动备案共同发布。 除标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报告内所有内容(包括文字、数据、图表)的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归绿色和平所有。如需引用本报告中的数据及图表,请注明出处。标明由绿色和平拍摄的照片必须取得绿色和平授权后方可使用。 本报告为基于有限时间内公开可得信息研究产出的成果。如本报告中相关环境信息存在与真实信息不符的情况,欢迎与我们沟通联系:greenpeace.cn@greenpeace.org。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绿色和平、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不对报告中所含涉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任何担保。 本报告数据涵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研究期间之外,各信息平台上公开的环境信息如有被更改或增加的信息不被包括在此研究结果分析中。本报告仅用于政策参考、信息共享和环保公益目的,不作为公众及任何第三方的投资或其他决策的参考,绿色和平亦不承担因此而引发的相关责任。 ©PaulLangrock/Greenpeace 目录 执行摘要1 一、背景简介4 二、研究方法论5 1介绍5 2研究方法8 3研究局限性10 三、结论发现11 四、总结与建议40 1政策制定方及监管部门40 2资产管理机构42 附录及参考文献43 附录一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气候表现评价体系43 附录二数据来源、行业分类方法及结果47 附录三中国内地主要绿色金融政策整理52 附录四本报告所评估的公募基金产品信息53 附录五信息收集参考资料56 执行摘要 气候危机已经成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资产管理行业在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扮演独特角色,掌握着大量灵活的金融资本,并且在整个投资链条中处于关键位置,可以向各类企业和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鉴于这一重要地位,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发挥其影响力加速经济转型,同时为其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近年来,ESG投资、绿色金融等话题热度不减。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和国家监管趋严,掀起针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反洗绿”浪潮。在“双碳”目标和绿色金融政策的驱动下,中国责任投资整体规模增长。然而当面对气候危机加剧与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的双重挑战,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中国资产管理机构气候表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注中国主要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气候行动的进展,追踪和总结资管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实质性行动。《报告》于2022年首次发布,2023版延续了报告整体的研究思路,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修订更新,进一步加强了赋分标准的严格程度。2023版报告基于资产管理规模、公司总部注册地、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共选取16家中国头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报告》从“气候相关风险治理”和“实际气候行动”两个核心主题入手,旨在基于公认的评价基准,为资管行业提供机构间可比较的绩效信息以推动行业加速行动,同时为监管部门和资产所有者等主要利益相关方提供洞察,并为资管机构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建议。 主要发现 核心主题一“气候相关风险治理”包括气候风险内部治理架构、气候风险管理方法及气候风险实际和潜在影响三个方面。该主题侧重资管公司所理解的气候变化风险对其自身业务或投资组合的影响,从资管公司所制定的顶层气候相关政策出发,评估各公司对气候相关风险治理认知和实践的现状。 在这一主题下,相比2022年报告评价结果,2023年16家资管公司整体在气候风险治理方面表现取得显著进展,表明资管机构在气候变化议题方面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开始增强。但当前多数资管公司仍未将气候相关风险识别为对自身有实质性影响的战略风险,未将气候风险管理流程融入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另外,超半数资管公司尚未公布气候风险的具体影响及应对措施;同时尚未开展针对公司战略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适应性分析,或未披露情景分析相关实践的完整信息。 核心主题二“实际气候行动”考察资管公司在将气候问题纳入公司决策、运营和投资活动等方面行动的实际进展和效果,以佐证资管公司顶层气候政策实际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该主题评价维度包括核算与披露气候相关指标、气候目标设定、气候行动计划制定、广泛尽责管理、气候信息公开及投资组合分析。 这一主题下,资管公司在气候目标设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披露、气候行动计划以及气候信息公开等方面整体进展相对缓慢,资管公司亟需将认知转化为实际气候行动。 1.资管公司气候信息披露数量提升,质量仍需优化。2023年资管机构整体信息披露报告数量增长,所评估的资管公司整体气候表现提升。南方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鹏华基金以及大成基金等六家资管公司首次发布了2022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但资管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质量需要继续优化,目前仍存在数据信息覆盖度低、可比性差、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2.资管公司净零雄心不足,投融资碳排放核算欠缺。2023年评估期内,南方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大成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及景顺长城基金等七家资管公司首次针对试点基金产品,披露了产品层面投资活动的碳排放信息。尽管面临目前底层数据相对缺乏的挑战,多家资管机构仍然建立起了计算投融资活动碳排放的能力和基础设施,也为资管行业投融资碳排放核算披露做出了案例示范。然而目前仍然没有任何资管公司承诺公司层面科学完整的中长期净零排放目标,缺乏实现净零的雄心。 3.尽责管理成为资管机构开展气候行动的抓手,信息披露仍需加强。尽责管理策略开始受到资管公司的重视,16家资管公司整体在“广泛尽责管理”指标下表现提升显著。更多资管公司制定了积极所有权和投票等方面的内部政策,指导被投企业进行股东参与(engagement)的流程,协助内部投资决策。同时更多资管公司开始公布报告期内主动管理被投企业低碳转型方面的具体方式、进展和成果等信息。但在制定并公开披露详尽的尽责管理相关政策方面,与国际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仍需尽快弥补。 4.资管公司股权持仓高碳投资达千亿,亟需制定明确的低碳转型战略促进实体行业净零转型。本报告分析了共计约30,600亿元的资管公司股权资产管理规模(AUM),其中针对高碳行业的投资规模约为2,672亿元,投向化石能源行业的总资产接近740亿元。同时,资管公司尚未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长期的资产配置调整。16家资管公司既没有逐步有序退出化石能源相关资产的计划,也尚未公布推动具体高碳行业或企业低碳转型的尽责管理战略或者机构层面的转型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评估资管公司对高碳排行业的投融资是否有效助力了行业或企业的低碳转型。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资管机构如不加快制定气候战略,将可能影响投资组合的价值,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5.可持续主题产品界定不明,“碳中和”基金“洗绿”风险高。发行绿色投资相关产品是目前资管公司把握气候机遇的主要方式,近年来绿色投资产品数量规模稳步增长。本报告针对40支可持续主题公募基金产品的分析表明,目前资管行业对可持续、ESG等主题的投资产品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就如何加强可持续主题基金产品信息透明度形成共识。此外被动管理类产品高度依赖指数服务商使用的主题定义、选股策略和评级方法等,容易出现主题命名和策略界定混淆、不严格等问题。加之目前针对绿色经济活动的政策指引尚不适用于以股票类资产为主的公募基金产品,主动及被动管理类的可持续产品都面临较高“洗绿”争议。 建议 基于报告以上发现,绿色和平呼吁: 政策制定方及监管部门(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机构)从以下方面改善相关监管政策: 1.针对资管行业: (1)要求资管行业环境气候信息强制披露; (2)制定可持续金融产品层面强制披露要求,以确保资金用途符合投资产品所声称的可持续目标或目的,防范“洗绿”风险; (3)参考国际政策实践,监管部门出台尽责管理监管框架(StewardshipCode),推动各类金融部门主体针对气候问题行使积极所有权。 2.针对实体行业上市企业: 督促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经济活动层面的量化披露,利用绿色/转型营收占比、绿色/转型资本支出占比及绿色/转型运营成本占比等财务指标来报告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环境目标。 中国资管机构率先从以下方面提升气候行动,减少“洗绿”风险: 1.尽快承诺2050年或更早实现全范围碳排放(包括自身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相关)的净零目标,同时尽快制定具体的分阶段目标以及相应的气候行动计划以确保目标有效执行; 2.尽快启动针对资管机构全部投融资活动相关碳排放的核算与披露,公布投资组合面临的气候风险包括高碳及绿色资产的持仓比例,加强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分析工作,从而对高碳资产做出更全面的风险评估; 3.规范各类可持续主题产品的管理,谨慎界定产品主题命名与投资策略,积极与指数提供商合作,降低产品“洗绿”争议; 4.积极关注转型金融发展,制定并公布针对高碳资产的尽责管理计划,以及公布行使股东权利的相关成果。 ©Greenpeace/AnaisHector 一、背景简介 气候危机已经成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对气候影响的认识提升,全球各国为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陆续承诺碳中和目标,金融部门在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气候投融资规模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2023年,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话题热度不减。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和国家监管趋严,出台各类政策法规防范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的“洗绿”风险。例如,欧盟委员会出台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 (SFDR)强制要求资管机构披露其投资业务过程中的可持续风险政策和负面影响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加强投资顾问和投资公司ESG投资实践的信息披露的建议(提案)》2和《关于投资公司名称规范的建议(提案)》3则对宣称ESG投资的资管机构和产品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披露要求。 从中国来看,自2012年起,中国内地在绿色金融框架下不断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规定日趋细化,标准逐渐提高。在原银监会、原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推动下,针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各类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相较之下,针对基金管理业的监管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中国内地主要的绿色金融政策详见附录三。 近年来绿色金融、ESG投资相关各类指引的陆续出台也驱动了中国可持续投资市场规模的增长。《中国责任投资15年报告》中指出,过去几年间中国内地市场的ESG投资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23年9月,中国责任投资市场规模约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由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构成,占比高达86.2%。公募基金虽然目前规模占比较小,但产品数量增长趋势显著。截至2023年9月,共有98家基金公司发行了700余支ESG公募基金产品,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4。 资产管理行业在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扮演独特角色,掌握着大量灵活的金融资本,并且在整个投资链条中处于关键位置,可以向各类企业和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鉴于这一重要地位,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发挥其影响力加速经济转型,同时为其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这不仅符合全球减排目标,也与日益增长的投资者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的关注相一致。随着ESG、可持续投资等理念在中国逐步落地,资管机构应对气候的实践进展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EUR-Lex.(2024).Regulation(EU)2019/2088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of27November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