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外企高管密集访华会提升中国经济信心需改变科技企业估值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外资企业来访,是看重重要的中国市场,也会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间接增强,从增强信心的角度有积极意义。中国经济短期就是提升信心的问题 ,中长期则需要思考如何真正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如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使之重新恢复到2.5%甚至更高的水平。”□个人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2011-2014年,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主管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2016 年,任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2017年1月至今,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分管工作包括全球事 务、“一带一路”书院。刘俏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以广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和大局意识,带领光华管理学院开拓创新,引领教育对外开放新举措,取得了卓越的教育成效 ,为民心相通,培养理解中国的未来领导者作出了积极贡献。 企业简介□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汲取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北京大学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建设可以追溯至190 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商学科,这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建立最早的商学系科。伴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了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 中心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01□外资需要中国市场□Q:外企巨头密集访华后,对欧美等国家的企业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将会与中国擦出哪些新“火花”? 刘俏:在美国、欧洲经济增速可能会有下调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国不管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的分析,都会贡献全世界30%以上的经济增量。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对这么大体量经 济增长的发动机,采取不来往的态度是非常愚蠢的。其背后底层逻辑如此,因此陆续还会有很多跨国公司的高管、创始人接踵而至。 而且,依托我国制造业的强大生态系统,一方面是外企很需要的市场,另外一方面,也是外企完成2023年财报指标的重要增长基地。前段时间,我在光华接待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他也强调中国是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场,目前在中国已经有6000家咖啡连锁店,未来规划的目标是开到1万家。 但与疫情前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之前相比,不管从投资角度、还是从经贸往来上讲,其实还是有一些限制的。比如半导体等高精尖的一些高技术领域,限制的基调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这种限制令之下,能否擦出“火花“,短期内还持一种相对保留的态度。而在疫情之后的拼经济过程中,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产业生态的重要性上,国际上的认知和热情在修复。因此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之下,在尽可能的增大与中国的互动和交流,这种经贸往来是积极正面的。大家在现实的利益和所谓的国家安全之间寻找平衡 。 02□外资来访可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Q:请您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速如何?外资高管访华对我国经济复苏和GDP有何影响? 刘俏:今年年初,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乐观,但第一季度和4月份经济数据出来之后,虽然 目前还在复苏的轨道上,但整体上信心相对不足,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以及消费者的信心。如果让信心提升起来,实现5%的GDP增速并不是很难。根据我们测算,从目前到2035 年,中国经济长期的GDP增速应为5%左右。 因此,应该有一些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出台一些政策来提升消费信心。同时切实增加居民收入,这些可能是未来政策设立的重点。 而外资企业来访,是看重重要的中国市场,也会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间接增强,从增强信心的角度有积极意义。 Q:□据统计,这些访华外企企业也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在这 些领域,我国有什么优势和痛点?访华将带给我国这些产业什么样的影响?刘俏: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这四个 国家的制造业规模总和,与我们相当。 但高端制造业的占比,与美国等国家还有差距,短板就集中反应在一些核心技术零部件方面。目前我们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上游是提供原料与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国家,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向上游去迈进,让供应链产业链实现相对安全,营造有韧性的供应链产业链,摆脱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上对一些国家的依赖。 短期访问是否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合作内容还持观望态度,但也代表国外企业界对中国市场和经贸往来的热情,至于会在何种框架体系下增加交往的深度,还有待于中美关系未来的演进。 Q: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全球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哪些? 刘俏:首先因为国家安全会有一些红线和禁区。另外,在原创技术方面,这些科技巨头有一些优势,但在落地应用场景上不如中国的企业。相比较而言,中国企业在模式创新、市场机会的理解把握方面 ,更灵活和有竞争力,但在底层技术方面还是有短板要补充。比如中国可能是AI的最大应用场景,但在AI算力、底层技术的开发方面不占优势。 03□建议修正科技企业估值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Q:对于金融支持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刘俏:金融回归本源的实质,就是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而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也是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在引导资金资源配置时,要更多地配置到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支柱产业里去。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是金融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次,从金融的价格发现功能上,那些做创新研发的企业,应该得到资本市场在估值上的认可,给予 其合理的、更高的估值,企业才会更有动力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因此,未来修正中国资本市场估值体系,要让那些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投入大量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企业,估值能得到合理的市场认可。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会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而这个修正过程也是未来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金融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此前,国家对第一点强调比较多,资金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当然很重要,但这是结果,本质上还是估值体系的问题。 Q:您作为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对于拟申请科创板上市企业,有何建议? 刘俏:科创板企业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原创性创新能力。因此在研发投入表现突出的企业,会有更大概率在中国资本市场脱颖而出。而提升创新能力本身需要长期努力,基础研究投入方面还有不足,2022年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为6 .3%,中国虽已连续四年超过6%,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15%至20%的占比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亟待提升加强。 基于上述因素,突然涌现出很多科技实力特别强大的企业,或者通过资本孵化出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是不太客观的,但是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向是正确的。 同时,要给企业提供足够强大的激励机制,使其进行原创性的创新研发能得到丰厚回报,因此还是要改变估值体系。 04□凡是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产业,都是现代化产业 Q: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怎么理解这个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俏:首先,就改革开放期间到现在,中国经济保持了40多年高速增长,特别在改革开放的前三个10年,当时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加上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周期,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非常快,大概是4%以上,而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又占到整个GDP增长 的40%左右。 但到2010年之后,我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到2%左右。而美国在1870年—1970年的工业化阶段,一百年里保持了年均2.1%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 速,只是在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社会时代,全要素生产率才基本降下来。 所以,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调整为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也要提高,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模式变化。 未来想要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增长水平,特别是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GDP增长保持在5%左右,就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保持在2.5%甚至更高一些。所以 总书记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驱动的。 而任何一个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都没做到还能保持2%以上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美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到1%,甚至更低。 那么中国何以能做到?这就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源于其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 加的五点新来源。 首先,在消费互联网的下半场,大数据、人工智能、5G促使很多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我把这个数字化转型称为再工业化。再工业化会提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常强大的空 间,这一点是我们独特的增长优势。 其次,与再工业化相对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称为“新基建”,基建投资的周期结束了,但我们新基建投资的周期开始了,也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可能性。 第三,即大国工业,制造业未来占比要保持在23%以上,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可能性。 第四,我国资源配置效率还会不断提升,从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高水平的开放,来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后,即总书记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据测算碳中和基本上对应着接近30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相当于在未来30年,每年投入GDP总量的8%-9%。而这种高强度的投资会彻底改变 产业结构,带来技术进步,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来源。 因此根据以上五点,判断中国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里,能重新恢复到2.5%甚至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可以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 而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上围绕着数字经济、AI、大数据、数字化转型等新技术展开,会重新塑造出新的产业。 因此,凡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帮助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都是现代化产业。综上,中国经济短期就是提升信心的问题,中长期则需要思考如何真正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如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使之重新恢复到2.5%甚至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