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海内外AIPC发展情况及趋势20240529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海内外AIPC发展情况及趋势20240529

2024-05-29未知机构哪***
海内外AIPC发展情况及趋势20240529

海内外AIPC发展情况及趋势 Q:首先,能否请您简要概述一下AIPC(AIPersonalComputer)与传统PC的主要区别? A:当然,AIPC与传统PC的核心区别在于,传统PC侧重于基于操作系统提供的数据处理和软件功能,更强调计算服务。而 AIPC的主角是“个人智能体”(AIK),它更关注应用和模型的个性化。AIPC具备用 户画像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特定习惯和偏好进行功能定制,实现更加个性化的体验。例如,它能学习并 预测用户的办公流程、偏好应用以及文档处理习惯,从而提供 更加贴合个人需求的服务。此外,AIPC还具有自然交互、内嵌个人大模型、混合算力调度、开放的AI应用生态以及保障隐私安全等特性,这些都是传统PC所不具备的。 Q:AIPC的自然交互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让用户体验更为直观和便捷? A:AIPC的自然交互能力涵盖了文字、声音、图像乃至视频的实时感知,实现了与用户的全方位互动。例如,通过Record功能,AIPC能够捕捉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偏好,比如阅 读PDF时关注的页面和关键词,这些数据会用于优化后续的操作体验。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语音指令、手势控制还是直接的眼神交 流,AIPC都能理解和响应,使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操作过程更为流畅和直觉化。Q:内嵌的个人大模型是如何工作的?它如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A:内嵌的个人大模型通过算法压缩技术放置于本地,使处理速度更快且更贴合用户特征。与通用模型不同,个人大模型能自动记录和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如工作流程、思维模式,从而提供更精准的辅助决策和个性化服务。例如,在办公场景下,AIPC可以根据用户的工作习惯,提前准备相关文档、图表或数据,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这不仅减少了用户手动搜索和整理信息的时间,也使得AI的辅助更加贴心和高效。 Q:混合算力调度是如何实现的?它对AIPC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有何影响? A:混合算力调度意味着AIPC能够灵活利用云端和本地的计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PC 、手机、平板、电视乃至VR设备。通过智能识别任务需求,系统可以在端侧或云端间动态分配 计算任务,确保最优的处理效率和用户体验。例如,对于需要即时响应的任务,如语音识别或图像处理,可以由本地NPU快速处理;而对于复杂模型的推理,则可能调度至云端进行,这样既 保证了计算效率,又降低了本地硬件负担。此外,结合VR等新兴设备,AIPC能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构建起无缝的多屏互动体验。 Q:AIPC在软件生态上有哪些创新?如何鼓励开发者参与?A:AIPC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的AI应用生态系统,通过提供简化 的SDK和API接口,让开发者可以轻松访问底层硬件和系统功能,促进行业应用的开发 。例如,我们对Windows系统API进行二次封装,为政府、电信、金融等行业提供 定制化的开发工具。这样不仅丰富了AIPC的应用场景,也为开发者开辟了新的市场机会。 我们设想通过低门槛的开发环境和会员订阅模式,激励开发者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用户购买和使用AIPC,形成良性循环。 Q: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AIPC有哪些措施? A:数据隐私和安全是AIPC设计的重要考量。虽然用户画像的构建依赖于详尽的个人信息 ,但AIPC提供了选择性数据本地存储的方案,避免敏感信息上云,确保数据安全。企业级用 户可以选择将数据保存在企业机房,个人用户则可以存于家庭云,通过软硬件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绝对可靠性。这种设计既满足了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也充分尊重了用户的隐私权,确保信息的安全无忧。 Q:AIPSeed在生态建设上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与云服务商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A:我们在生态构建上采取了多元化策略,一方面,我们自主研发本地模型及AIPClou d平台,确保了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与阿里、百度等领先的云服务商合作,通过API接口调用,实现通用大模型与本地模型的互补与交互。这不仅丰富了AIPSeed 的应用场景,也为用户提供更加强大和个性化的 服务。至于第二屏、第三屏产品,如手机和VR设备,我们正在积极布局,力求实现多屏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协同。 Q:AIPSeed的发展阶段是如何规划的?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A:AIPSeed的发展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2025年)是基础设 施建设期,我们专注于专测产品的硬件基础搭建,如CPU、内存、散热系统等,并初步构建AIPCloud平台,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25-2027年)是生态成熟期,此阶段我们将看到底层API能力的显著 提升和丰富,封装API的功能更加全面,从而推动软件生态的繁荣。办公、游戏、视频等领域的AI应用将大量涌现,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促进AIPSeed的普及。同时,多 屏互动成为常态,用户画像将在不同设备间实现同步,实现真正的跨设备协同工作与娱乐。第三阶段(2027-2030年)是未来愿景期,此时AIPSeed的端侧大模型应用 将高度成熟,不仅局限于PC,还广泛应用于手机、VR、Box、TV等多元设备。在AIPCloud平台的统一调度下,实现真正的多端一体化人机互动。调度平台将实现边、端、云的 深度协同,用户画像将具备自我映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实时学习和成长进行自我更新,实现用户画像的动态进化与自我修复,达到自洽、自愈的状态。 Q:如何看待AIPSeed的长远价值,尤其是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贡献? A:AIPSeed的长远价值在于推动人机交互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 ,我们正从单一设备的智能迈向多端协同的智慧生活,AIPSeed正是这一进程的关键推手 。它不仅使设备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用户的习惯和需求,实现更加细腻、高效的互动。在未来的几年里,AIPSeed将逐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为用户提供 无处不在的智能化支持,真正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篇章。Q:国内外AIPSeed发展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预计克服这些差距需要多久,难点有哪些? A:国内外AIPSeed的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芯片技术和模型部署能力上。海外,特别 是美国,拥有如英特尔、AMD和高通等公司,它们在AIPC芯片设计和生产上占据领先地 位,提供强大的端侧算力和服务器级芯片。同时,美国的科技巨头如微软和亚马逊,在模型压缩、大模型部署以及算法优化方面亦有深厚积累,这使得他们在语音处理和云计算,尤其是GPU驱 动的训练任务中保持优势。英伟达的GPU技术,如B100,进一步拉开了与国内厂商的技术距离。 国内方面,虽然面临芯片自主化挑战,但在整机制造和特定行业解决方案上展现了创新。国内厂家致力于开发适合政府、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定制化本地模型,并注重数据隐私保护,通 过建立边缘计算平台,如企业私有云和个人家庭云,确保数据安全。通过优化网络带宽管理和端边云协同,实现实时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调度,满足用户对隐私和效率的需求。虽然华为等新兴势力尚未正式宣布进入AIPC市场,但其在手机与PC间已有成熟的交互能力,预示着潜在的市 场冲击。 Q:为什么AIPC倾向于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ARM架构,除了功耗因素外,还有什么战略意义? A:Windows操作系统因其广泛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数据处理能力成为首选。它不仅支持 用户行为追踪,还能在后台构建复杂的数据结构,通过索引算法实现快速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意图预测和创作辅助等功能,增加了AIPC的吸引力。ARM架构的采用,如高通的芯片,不 仅利用了其在移动市场的高占有率,还为AIPC在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的灵活移植提供了可能。随着Windows对ARM架构的支持增强,以及相关软件生态的迅速跟进,ARM架 构的潜力巨大,有助于推动AIPC在性能和能效上的双重提升。 Q:高通在AIPC芯片领域的优势有哪些,与其他芯片相比有何不同? A:高通凭借其在ARM架构的深厚积累,在AIPC市场展现出独特优势。首先,其手机芯片市场份额大,且在ARM架构上的拓展为AIPC提供了跨行业应用的广阔前景。其次,高通芯片在算力方面表现突出,最新的CPU算力可达40T以上,超越部分竞 品。此外,高通正从通信芯片公司向边缘计算芯片公司转型, 这种战略调整使其能更好地整合手机与PC间的生态系统,促进底层API的快速对接,提 升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微软选择与高通合作,也是看中其在算力和AI应用支持上的强大实 力。Q:未来云测和端测的算力分配如何?端测模型性能提升是否意味着可以脱离云测? A:未来算力分配将是云测和端测协同工作的模式,两者不可分割。云测将继续承担模型训练的重任,而推理则分散在端测和 边侧。端侧模型的强化旨在处理即时、隐私敏感的任务,如本地语言识别,而复杂的多语言或高级功能仍需借助云测或边缘计算的辅助。边测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性和提高响应速度的同时,还能实现模型的灵活调用,增强端侧应用效果。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本地模型与通用模型的高效互动,共同构建更强大、更智能的AIPSeed生态系统。 Q:联想AIPC的定价策略是什么?市场上消费者能否接受?A:我们的AIPC定价策略分为三档,高端约为8000至1万元,中端约6000元,低端则为4000 至5000元。尽管硬件成本有所增加(约8%),但为了促进用户接受度,我们仅在报价上提升了约5%,余下的成本我们自行消化。我们的策略是先通过8000元左右的AIPC 吸引用户,让他们感受到与传统PC相近的价格和AIPC带来的新体验,避免因价格过高导致用户望而却步。同时,我们也会推出6000元左右的中端产品,以满足不同 消费群体。我们坚信AIPC的核心价值在于软件和AI生态应用,未来会通过软件服务费 来弥补硬件上的利润损失,建立持续的收入流。简而言之,我们预计硬件价格涨幅不会太大,旨在让市场逐步接受AIPC的附加价值。 Q:如何理解AIPC中的Record和Recall功能及其对隐私的影响? A:Record功能涉及用户画像和用户轨迹跟踪,让PC转变为感知型产品。它不仅能 记录屏幕内容,还能捕捉用户交互中的自然语言、表情和操作,深入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例如,它能识别出“今天天气好吗?”的反问句背后的情感变化,理解用户实际认为天气不佳。Recal l则依赖于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有效索引用户产生的多样数据,如文档、图片、语音等,而对CPU资源消耗有限。此功能虽有隐私考量,但关键在于透明度和用户授权,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 Q:OEM厂商在应用层面如何布局,如何扩展价值链,以及与外部生态合作? OEM厂商在应用层面分为自研和合作两大方向。ToB市场,如政府、金融领域,会自建行业模型;ToC市场则与合作伙伴共创,如与微软Teams合作开发智能会议助手,能自 动整理群聊重点,生成会议摘要甚至PPT。合作形式多样,基于API共享,如与微软紧密协作,利用Windows底层API能力推动屏幕交互创新。我们期待与软硬件厂商的开 放合作,推动AI生态建设, 如英特尔加速计划,促进应用与硬件的深度融合。Q:微软为何未选择Intel作为AIPC的合作方? A:微软选择高通主要考虑其AIPC芯片的算力优势,高达40多T,远超Inte l同类产品的10多T,能加载更多本地模型,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微软积极布局arm架构的Windows,看中其在多个行业应用的广泛潜力,与高通合作能推动AIBox等产品线的革新。 Q:armWindows如何构建生态体系? A:armWindows生态建设需时间积累,但微软和软硬件厂商正积极推动。微软通过开放API,鼓励软件厂商推出arm版本应用,如Adobe已推出Photosh op的ARM64位版本。随着时间推移,预计arm生态一两年内将与X86相当。 Q:arm与X86架构的主要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 arm与X86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指令集和生态系统上,arm在某些应用上可能存在兼容性限制,但功耗控制较好,适合工业、 医疗等特定场景。若X86在工艺上追赶,性能对比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