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央网信办]: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2.0 2024年4月 前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为进一步指导各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以下简称《指南1.0》),首次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总体参考架构和若干应用场景。近年来,各地参照《指南1.0》,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开拓创新,涌现出一批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正处于深入探索的关键阶段。为指 导各地更好应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指南1.0》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以下简称《指南2.0》)。《指南2.0》主要面向省、市、县三级相关政府部门,适用于指导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运营和管理。《指南2.0》非强制性标准,各地可在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地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参照使用,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各地尤其要注意探索适合本地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模 式,避免不切实际的举债式发展,更不能大拆大建、贪大求全。 《指南2.0》编制工作组由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牵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联通研究院等相关单位专家共同组成。在编制过程中,天津、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宁夏等地方有关单位补充了案例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给予了大力支持。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 《指南2.0》也将在实践中持续迭代更新,欢迎更多研究机构、 地方有关单位、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今后指南的升级完善工作。 目录 一、总体要求1 (一)指导思想1 (二)基本原则1 (三)建设框架2 二、建设内容3 (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3 (二)涉农数据资源6 (三)智慧农业8 (四)乡村数字富民产业14 (五)乡村数字文化18 (六)乡村数字治理20 (七)乡村数字惠民服务25 (八)智慧美丽乡村29 三、建设方法32 (一)规划设计32 (二)投资建设33 (三)运营管理34 四、保障措施35 (一)加强组织保障35 (二)强化多元共建35 (三)加强安全保障35 (四)深化试点探索36 (五)营造良好氛围36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持续加大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演进,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治理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各地区要紧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着力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着力繁荣乡村数字文化,着力提高乡村数字治理服务效能,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应用现代信息 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 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美乡村,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需求。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客观 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乡村全面振兴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根 据各地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举措,分类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坚持系统思维,共建共享。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各方主体紧密配合、上下联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形成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进机制协同共建的新局面。 (三)建设框架 按照“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的思路,数字乡村建设框架包括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建设内容中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涉农数据资源是基础和前提,还包括智慧农业、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文化、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美丽乡村等六方面重点任务。建设方法和保障措施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始终,是做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关键。 二、建设内容 图1数字乡村建设框架 (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 1.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延伸拓展。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从农村生活场景延伸至生产经营场景,因地 制宜采用移动通信网络、宽带网络、卫星网络和窄带物联网 (NB-IoT)等多种方式,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区域的网络覆盖,满足农业农村用网需求。加快推动“宽带边疆”建设。鼓励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北斗导航地面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生产区域北斗时空基准服务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和农村地区4G基站补盲建设,推动实现边境地区移动信号全覆盖, 逐步推进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二是 建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结合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和智慧广电 固边工程,对农村及边疆地区有线广播系统和有线电视网络进行 升级改造,增配各类智能终端,建设智慧化播控平台,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型,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直播卫星标清终端向高清超高清升级,推广普及直播卫星高清超高清终端。 2.协同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 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原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一是推进农村公路数字化。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 测比例,深化检测评定数据在农村公路养护计划、预算安排、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利用信息化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模式,结合“路长制”,探索通过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手段实现公路基础设施的日常巡检、事件上报、养护施工、验收结算、统计分析等全过程数字化。严格做好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以奖代 补”考核支撑系统的数据填报,扎实开展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信息化试点。二是推进农村水利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设施,完善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体系。 结合小水电绿色改造与现代化提升,开展小水电站集控中心建设。将已建的相关系统与农村水利水电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扎实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做好大中型灌区等信 息上图工作。三是推进农田建设数字化。开展农田建设数字化管 理,依托全国农田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一张图”作用,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完工、验收等全流程信息上图入库和统一管理,对建设、管护、利用等全环节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协同管理,构建农田基础数据库。推进数字技术在农田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基于各类智能控制设备,完善 农田新型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田智能监测与巡查设施、智慧水肥一体化管控设备、无人化作业设备等,提高农田数字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全国现有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站点、耕地质量科学试验观测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地面样点等,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网络,布设智能监测设备,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大数据资源,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深度分析技 术,准确掌握耕地质量退化、农田因灾毁损等发生情况。四是推 进农村电网数字化。有条件地区可稳步推进智能配电网建设,提 升农村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承载能力,保障农业生产、乡村数字经济、农民消费升级的用电需求,结合清洁供暖等需求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做好农村电网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的衔 接,结合乡村自驾游发展加快公路沿线、乡村客运站等场所充电桩建设。五是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数字化。支持和引导邮政快 递、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物流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数字化建设,改造提升现有产地设施的数字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温湿度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及自动识别终端等物联网以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数据平台等搭建市场化运作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共享市场和信息资源,积极与各级各类公共农产品市场、电商平台、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对接,为仓储保鲜、分拣配送、冷藏加 工等业务提供平台组织支撑。六是推进产地农产品追溯数字化。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对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目录的农产品追溯加强数字化建设。鼓励应用5G、区块链、物联网、地球遥感等技术采集、记录产地农产品生产信息、投入品使用信息和承 诺达标合格证开具信息,应用电子耳标、生物芯片、RFID芯片等先进的防伪技术,确保追溯信息真实性。 河南省新县:智慧交通助力县域经济驶入“快车道” 新县着眼智慧交通建设,持续深化“交通运输+”模式,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商、邮政、快递、供销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联通共享,推动县域经济搭上“顺风车”、迈入“快车道”。 一是城乡交通智能化。建成“四好农村路”300余公里,打造示范路5条,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56公里,形成内联外通、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开通“全域公交”,优化城乡公交线路11条、镇村公交线路24条,建成智能候车亭21个,可实时显示车辆位置,群众出行更智慧、便捷。 二是农村物流信息化。实施“一园区十站点”建设工程,升级改造原县级物流园区,吸纳18家物流快递企业入驻经营,引进自动化分拣设备,实现物流统仓共配、一体中转。优化城乡客运站点布局,新建城南客运站和10个乡镇运输服务站,综合客运衔接换乘、货运物流集散、旅游综合服务等多重功能,推动多站合一、功能集成。依托邮政、电商、供销、超市等村级网点,配齐监控、物流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建成标准化物流服务点165个,实现快递下乡进村、全域覆盖。 三是平台监管智能化。汇聚公安、邮政、物流、文旅等端口数据,推动行业监管协同联动、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实现车辆监管调度、道路监管、报警处置、透明执法等。开发“红城交通行”小程序,提供约车包车、定制客运等“一站式”服务,拓展综合交通服务功能应用,极大方便群众出行。 (二)涉农数据资源 1.加强数据汇聚治理。加快完善乡村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设备、测绘无人机、农业物联网 和各类传感终端,推动涉农数据资源天空地一体化自动采集。推动主体、资源、产品等各类涉农数据汇聚共享、统一赋码,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 2.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数据安 全管理,形成各部门各单位间数据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的格局。以县域为单位,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枢纽作用,构建多源、多级、多专题的乡村基础数

你可能感兴趣

hot

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试行)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2022-08-15
hot

县域数字乡村数据库申请指南

信息技术
阿里研究院2022-05-31
hot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