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及分析师信息 证券分析师:刘郁邮箱:liuyu9@hx168.com.cnSACNO:S1120524030003助理分析师:谢瑞鸿邮箱:xierh@hx168.com.cnSACNO:S1120124040013 禁止“手工补息”,理财产品的现状与未来 ►禁止“手工补息”,影响几何,如何扩散? 4月8日央行宣布禁止“手工补息”。过去手工补息在银行业普遍存在,且通过隐藏的“抽屉协议”,并且结合“协定存款”、“类协定存款”等载体,为企业与非银机构等客户提供灵活且高息的存款选择。对于理财而言,现金及存款是2023年增幅最显著的分项,且根据我们测算,截至5月17日理财共计持有近7.61万亿元存款类资产。在行业系统性调整之下,银行逆监管补息的可能性或不大,目前理财行业面临的风险,或非银行能否补息,而是净值风险如何暴露以及如何化解。 ►补息缺席尚未对理财净值产生过大扰动 由于本轮手工补息禁止的起点出现在4月初期,在结息规则的保护下,大部分的理财存款持仓尚未出现会计口径下实质性的亏损,这也使得存款占比较高的现管类产品7日年化中枢,仅呈渐进走低的态势,并未经历断崖式下降。目前来看,高存款比现管产品与货基同期走势相似,或表明禁止手工补息仅为理财产品业绩下降的部分原因,当前的业绩表现可能更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净值增长与存款替代助推理财规模大增 二季度以来,理财规模保持高速扩容。4月至今理财规模累计增2.7万亿元,几乎占全部存量规模的10%。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季末后次月资金回流理财,规模实现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则是银行存款收益率的不断下调,在比价效应的作用下理财产品相对性价比凸显,居民资金或更倾向于流向理财。不过若拆分产品结构,与整体情况相背离,现管类产品规模在4月中出现缩减,或表明此次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已有所显现。 ►短期内,做好投资者预期管理或至关重要 禁止手工补息虽然为理财资产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随着高息存款的终止,部分企业资金也会在银行端的引导下,转而成为理财新的负债规模。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降成本逐渐从预期走向现实。2024年资产收益能否匹配隐含成本,成为了摆在理财行业面前的难题,4月中旬以来理财新发业绩基准进一步下调。短期而言,做好投资者预期管理工作,仍然是理财行业的工作重心。 风险提示 银行理财产品过去收益不代表未来,不构成对理财产品的推荐。银行理财数据信息披露不完善,统计存在偏差。后续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固收研究报告 2024年5月21日 正文目录 1.禁止“手工补息”,影响几何,如何扩散?3 2.补息缺席尚未对理财净值产生过大扰动6 3.净值增长与存款替代助推理财规模大增8 4.短期内,做好投资者预期管理或至关重要10 5.附录12 理财风险:破净率进一步落至低位,风险未扩散至负债端12 理财新发:4月以来新发端发力明显,结构偏好尚未变化14 理财到期:5月理财产品到期压力增大,或推动产品结构调整16 6.风险提示18 图表目录 图1:同业存款及协议存款报价情况(2023年3月31日)5 图2:理财货币市场类资产仓位逐渐增长5 图3:一季度现金及银行存款占货币市场类资产比重5 图4:代表产品A7日年化收益率情况(%)6 图5:代表产品B近7日年化收益率情况(%)6 图6:高存款比例现管类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在禁止“手工补息”出台后小幅回落,不过其后快速回升7 图7:整体理财代表产品净值在4月8日后未出现明显回撤7 图8:跨季以来理财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累计增2.7万亿元8 图9:4月以来固收+类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较3月有所提升9 图10:一季度新增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下限为2.9%11 图11:4月中旬以来新发理财业绩基准下限快速调降11 图12:2024年3月以来理财对1年以上期限信用债的配置比重明显提升11 图13:破净率进一步落至低位,风险未扩散至负债端12 图14:全部理财产品业绩不达标5月重回下降区间13 图15:近7天理财子业绩负收益率占比13 图16:近3个月理财子业绩负收益率占比13 图17:4月以来理财新发端持续发力14 图18:月度新发理财预估募集规模,不可投股票固收+产品为新发募集的主要类型(分投资方向,亿元)15 图19:封闭型产品仍为主要新发类型,募集占比95%15 图20:4月以来新募集的封闭式产品期限布局进一步移至短端16 图21:银行理财定开型及封闭型产品开放或到期规模月度分布(亿元)16 图22:银行理财定开型及封闭型业绩不达标产品开放或到期规模月度分布(亿元)17 表1:三次存款降息后,2023年度国股行负债成本仍明显走高3 表2:以上市国股行为参考,2023年度活期规模变化不大,定期规模高增3 表3:2023年银行负债成本压力居高不下,“对公化”及“定期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4 表4:各类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及环比变动情况(亿元)9 表5:理财规模周度变动情况(亿元)10 1.禁止“手工补息”,影响几何,如何扩散? 4月以来,银行负债压力问题逐渐被市场关注。伴随着4月银行体系在银行间市 场净融出规模中枢由4万亿元大幅下滑至3万亿元水平,叠加单月银行存款规模锐减 3.92万亿元,“银行缺钱”的问题被反复提及。除了4月的常规性出表外,市场将目光聚焦至禁止手工补息的问题上。 4月8日央行通过自律定价机制发布的《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并且提及“即日起,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 手工补息原本是银行对业务操作失误进行的勘误环节,即银行在存款计付利息过程中因特殊性、差异性计息需求,且在系统无法自动完成结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专用补充计息交易进行手工计息处理。不过,随着揽储压力增加,手工补息逐渐成为了网点绕开内部定价授权、实施变相利率补贴的重要工具。在手工补息的加持下,客户获得的存款利率得以授权上限。 与禁止手工补息同期而来的,是“一揽子”银行存款隐性降息举措。4月初以来,除了手工补息产品被禁止额外贴息外,部分大型股份行先后下架了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5月中旬,多家银行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以舒缓自身的负债压力。整体来看,近两个月期间,银行业小步快跑,进入了一个集中降成本的阶段。 银行业实施隐性存款降息的必要性,来自于显性存款降息的失效。2023年间,大行分别在6月、9月、12月三次宣布下调存款利率,中小行也多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补降。以国有大行为参考,截至第三轮降息结束,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分别1.15%、1.35%、1.46%、1.65%、1.95%、2.0%,分别较2023年初减少10bp、10bp、20bp、50bp、65bp、65bp。 对比上市银行2022年及2023年的年报数据,尽管存款利率边际下调力度较大,但大中型银行的计息负债成本率、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而升,其中国有行及股份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各上行5bp至1.82%、2.09%。成本的上升不断加剧着银行净息差的压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公化”及“定期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银行端被压缩至极的净息差,反而成为了倒逼机构清理不规范负债的重要推力。 表1:三次存款降息后,2023年度国股行负债成本仍明显走高 银行类型 2022年末计息负债成本率(%) 2023年末计息负债成本率(%) 年度变化(bp) 2022年末存款 平均成本(%) 2023年末存款 平均成本(%) 年度变化(bp) 国有行 1.82 2.01 18 1.77 1.82 5 股份行 2.14 2.20 6 2.04 2.09 5 城商行 2.31 2.32 0 2.22 2.22 0 农商行 2.16 2.10 -6 2.08 2.03 -5 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表2:以上市国股行为参考,2023年度活期规模变化不大,定期规模高增 存款分类型规模(万亿元)公司定期公司活期个人定期个人活期 银行类型 银行名称 2022年末 2023年末 2022年末 2023年末 2022年末 2023年末 2022年末 2023年末 工商银行 5.80 7.50 7.41 7.23 7.74 9.54 5.41 5.81 建设银行 4.28 5.36 6.44 6.41 7.17 8.85 4.93 5.36 农业银行 3.57 4.98 5.44 5.67 7.91 9.78 5.96 6.28 国有行 中国银行 4.46 5.59 3.98 4.44 4.22 5.30 2.57 2.81 交通银行 2.89 3.11 1.91 1.95 1.88 2.40 0.79 0.82 邮储银行 0.45 0.52 0.91 0.93 7.65 8.75 2.91 3.01 招商银行 1.76 1.99 2.63 2.67 0.91 1.42 1.66 1.86 兴业银行 2.10 2.21 1.60 1.60 0.56 0.87 0.34 0.36 浦发银行 1.75 1.80 1.75 1.72 0.80 1.01 0.32 0.35 中信银行 1.91 1.85 2.02 2.20 0.78 1.08 0.30 0.33 股份行 民生银行 2.00 2.02 1.15 1.09 0.65 0.85 0.26 0.29 平安银行 1.45 1.36 0.88 0.93 0.63 0.89 0.24 0.25 光大银行 1.99 1.86 0.85 0.98 0.69 0.92 0.23 0.24 华夏银行 1.01 1.00 0.59 0.56 0.30 0.37 0.13 0.14 浙商银行 0.87 0.93 0.55 0.60 0.12 0.19 0.06 0.05 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注:中国银行采用本币存款规模,其余机构考虑本外币存款规模 邮储银行 129 88 8 5 106 -15 表3:2023年银行负债成本压力居高不下,“对公化”及“定期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023年度上市国股行负债成本变化情况(亿元) 银行类型 银行名称 计息负债成本 存款成本 对公定期 成本 对公活期成本 个人定期 成本 个人活期成本 工商银行 1372 1087 485 56 308 -17 建设银行 845 559 223 30 280 -14 农业银行 国有行 1027 857 465 87 339 -22 中国银行 476 368 218 104 184 -13 交通银行 341 242 114 31 156 -4 招商银行 253 176 64 15 139 13 兴业银行 119 80 21 -10 82 -1 浦发银行 105 63 38 7 43 -1 中信银行 106 94 -5 40 91 1 股份行 民生银行 58 75 3 -4 50 -1 平安银行 88 57 -5 26 65 -1 光大银行 80 49 -30 43 53 -1 华夏银行 18 20 2 1 13 -1 浙商银行 39 32 8 7 16 -2 资料来源:Wind,华西证券研究所 注:中国银行采用本币存款规模,其余机构考虑本外币存款规模 手工补息在银行业普遍存在,与更加注重营收与利润的中小行不同,规模考核压力更重的国股大行往往是手工补息产品的集中地,尤其对公业务能力偏弱的网点,对于补息的依赖度可能普遍较强。执行方式方面,手工补息往往通过隐藏的“抽屉协议”,并且结合“协定存款”、“类协定存款”等载体,为客户提供灵活且高息的存款选择;面向客群方面,手工补息的目标客户主要还是企业与非银机构。 手工补息的“蓬勃发展”,也体现在了硬币的另一面。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的存款占比大增,在官方口径的理财年报中,现金及存款是2023年增幅最显著的分项,其在资产配置中的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