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公国际]: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分析和路径思考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分析和路径思考

2024-05-20戚旻婧大公国际庄***
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分析和路径思考

专题研究 信用研究 大公国际: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分析和路径思考 技术研究部(研究院)戚旻婧2024年5月20日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外在影响,使得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切实维护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成为当前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者信心的重要责任,其信用评价和管理、风险防范和预警功能直接影响着资本流动、投资决策以及金融稳定性。数字化转型是信用评级机构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提升信用评级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信用评级行业在把握国家发展方向和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信用评级风险预警能力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风险揭示和风险定价功能,服务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大局,履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 一、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首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之一。 债务积压所带来的风险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之一,极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根本任务是缓解信息不对称、揭示信用风险,通过构建标准化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机构应有的信用中介功能,做好债券市场“守门人”。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技术与企业战略的深度融合,能够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助力评级行业更好地发挥风险揭示和预警功能,帮助政府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随着5G、物联网、3D打印、云计算、智能技术、区块链等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时代。近年来,我国通过在加强数字经济顶层 设计、提升数字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数实融合、持续强化数字化治理、挖掘数字化供需潜力等方面的不断发力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速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 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2/5。 表1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万亿美元)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美国 10.83 11.50 12.34 13.07 13.60 15.32 17.2 中国 3.40 4.02 4.73 5.20 5.36 7.06 7.47 德国 2.06 - 2.40 2.44 2.54 2.88 2.9 日本 2.29 - 2.29 2.40 2.48 2.57 2.37 英国 1.54 1.68 1.73 1.76 1.79 2.17 - 法国 - 1.04 1.15 1.17 1.19 1.36 - 55 45 50 40 45 35 40 35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0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数字经济规模(单位:万亿元)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右;单位:%) 图1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和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公国际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公国际整理 其中,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内部占主导地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系列报告,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和产业数字化规模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2022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4.3%提升至2022年的81.7%,为数字经济发展持续输出强劲动力。 作为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以及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策略,数字化转型 已成为全球企业变革的普遍趋势。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投资持续增加,红杉资本《2021年企业数字化年度指南》中的数据显示,超过九成(95%)的企业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实践,超过四成(42%)的企业正在加速推进数字化。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2023年发布的《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指南》(IDCWorldwideDigitalTransformationSpendingGuide),2022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投资规模超过1.5万亿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迈过3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规模预计超过6000亿美元。 40 40 35 35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0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全球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规模(单位:万亿美元) 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单位:万亿美元) 全球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比重(右;单位:%)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比重(右;单位:%) 图2全球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情况1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公国际整理 最后是系统化政策部署的引导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随着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地方举措的细化推进相结 合,共同构成了国家层面的系统化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各地也纷纷加大数字经济布局力度,2021年我国各省市共出台216个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涵盖数字产业、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涉及信息通信、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政府等行业。在此过程中,国家推进数字化 1受数据可得性限制,2018年-2021年测算的全球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情况包含以下47个国家:爱尔兰、爱沙尼亚、奥地利、澳大利亚、巴西、保加利亚、比利时、波兰、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韩国、荷兰、加拿大、捷克、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罗马尼亚、马来西亚、美国、墨西哥、南非、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泰国、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新加坡、新西兰、匈牙利、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越南、中国;2022年测算的全球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情况新增以下4个国家:菲律宾、沙特阿拉伯、以色列、老挝。 转型的认识和决心不断强化。《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地位。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文件,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和重点,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力度,全方位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同时,2019年11月央行等四部委发布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12月央行组织召开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2021年8月央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23年10月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行业自律新规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信用评级行业进入了统一监管的新时代,为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业务的专业性、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以及政策支持,也为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优渥的发展环境。 二、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思考 目前关于信用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讨论较少,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尽管数字化转型一词在当今社会广泛流行,但其含义却常被误解或简化。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和商业模式进行变革,重组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业务流程,转变工作方式,塑造组织文化,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精准满足客户需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盈利能力,把握和引领行业变革方向,实现持续创新增长。可以说,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简单整合和运用,更包括了企业战略规划、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的全面重塑,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于信用评级机构来说,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迭代,而是战略方向和业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信用评级机构需在理论构建、经验学习、实践过程中找寻和探究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意义以及实现路径。信用评级机构首先应将评级行业的行业宏观环境、行业政策、行业规模和竞争格 局、行业前景等因素纳入考虑,厘清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目标,构建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然后全面、深入地理解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对推动我国信用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教训的学习,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思考,最终确定评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措施,实现涵盖战略、业务、管理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变革,在增强信用评级机构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本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券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大公国际,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