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滑节奏,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速小幅下降。总体情况: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增长11.19%,增速比上年末低1.5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7.91万亿元,同比少增1.11万亿元。1Q23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快,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引导信贷均衡投放,缓解金融机构“冲时点”现象,1Q24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空间。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增长6.69%,增速比上年末低1.46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04%,增速比上年末低1.69个百分点。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同比增长12.51%,增速比上年末低0.45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 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增长平稳,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修复。工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3.6%,增速比上年末低4.4个百分点; 一季度增加1.66万亿元,同比少增0.28万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末低1.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54万亿元,同比少增0.18万亿元。 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7万亿元,同比少增0.19万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5%,增速比上年末提升0.7个百分点,或受益于房地产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的积极推进。 普惠、绿色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0.3%,增速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2.38万亿元,同比持平。绿色贷款同比增长35.1%,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同比增长39.4%,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贷款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末低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同比增长31.3%,增速比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 对公房地产贷款增速提升明显,按揭贷款增速继续下行。总体情况:房地产贷款同比-1.1%,增速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0.61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6.44%,占比较上年全年水平高8.77个百分点,主要来自于对公房地产贷款的贡献。对公房地产贷款增速提升明显:受益于房地产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的积极推进,一季度末对公房地产贷款同比增2.54%,比上年末增速提升1.85个百分点; 单季度新增0.87万亿元,同比多增0.28万亿元。按揭贷款增速继续下行:个人住房贷款同比-1.9%,增速比上年末低0.3个百分点。 住户贷款增速减缓,消费贷款增速下降明显。总体情况:住户贷款同比增长5.11%,增速较上年末下降1.77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少增1.21万亿元。 住户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15.43%,增速较上年末下降1.7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少增0.13万亿元。住户其他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末低5.9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0.04万亿元,同比少增0.94万亿元。 利率: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环比持平,新发放按揭利率继续下降。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同比降0.22个百分点,环比持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71%,同比降0.46个百分点,环比降0.26个百分点,主要受今年2月五年期以上LPR下调25bp影响。 投资建议:银行股具有稳健和防御性、同时兼具高股息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投资属性; 投资面角度对银行股行情有强支撑,同时银行基本面稳健,详见我们年度策略《稳健中有生机——宏观到客群,客群到收入》。优质城农商行的基本面确定性大,选择估值便宜的城农商行。我们持续推荐江苏银行、常熟银行、瑞丰银行、渝农商行、沪农商行、南京银行和齐鲁银行。二是经济弱复苏、化债受益,高股息率品种,选择大型银行:农行、中行、邮储、工行、建行、交行等。三是如果经济复苏预期较强,选择银行中的核心资产:宁波银行、招商银行。 风险提示:经济下滑超预期;金融监管超预期;研报信息更新不及时。 事件:4月30日,央行发布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2024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一季度增加9.46万亿元,同比少增1.14万亿元。分结构来看,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增速,企业贷款新发放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在政策支持下,普惠、绿色金融信贷增速较快。受经济弱复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居民加杠杆意愿不强,住户贷款增速继续减缓。 1.平滑节奏,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速小幅下降 总体情况: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6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9%,增速比上年末低1.5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7.91万亿元,同比少增1.11万亿元。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快,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引导信贷均衡投放,缓解金融机构“冲时点”现象,2024年一季度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空间。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5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9%,增速比上年末低1.46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10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04%,增速比上年末低1.69个百分点。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69.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1%,增速比上年末低0.45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6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 2.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增长平稳,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修复 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3.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增速比上年末低4.4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66万亿元,同比少增0.28万亿元。 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末低1.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54万亿元,同比少增0.18万亿元。 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7万亿元,同比少增0.19万亿元。 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5%,增速比上年末提升0.7个百分点,或受益于房地产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的积极推进。 3.普惠、绿色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2.38万亿元,同比持平。 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余额14.57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8.72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4.79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末低2.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6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7.89万亿元,同比增长31.3%,增速比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 4.对公房地产贷款增速提升明显,按揭贷款增速继续下行 总体情况:房地产贷款余额53.52万亿元,同比-1.1%,增速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0.61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6.44%,占比较上年全年水平高8.77个百分点,主要来自于对公房地产贷款的贡献。 对公房地产贷款增速提升明显:受益于房地产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的积极推进,一季度末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对公房地产贷款=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15.33万亿元,同比增2.54%,比上年末增速提升1.85个百分点;单季度新增0.87万亿元,同比多增0.28万亿元。 按揭贷款增速继续下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9万亿元,同比-1.9%,增速比上年末低0.3个百分点。 5.住户贷款增速减缓,消费贷款增速下降明显 总体情况:住户贷款余额81.45万亿元,同比增长5.11%,增速较上年末下降1.77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少增1.21万亿元。 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2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43%,增速较上年末下降1.7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少增0.13万亿元。 住户其他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末低5.9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0.04万亿元,同比少增0.94万亿元。 6.利率: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环比持平,新发放按揭利率继续下降 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同比降0.22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71%,同比降0.46个百分点,环比降0.26个百分点,主要受今年2月五年期以上LPR下调25bp影响。 图表:2024年一季度信贷数据-1(万亿元) 图表:2024年一季度信贷数据-2(万亿元) 7.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银行股具有稳健和防御性、同时兼具高股息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投资属性;投资面角度对银行股行情有强支撑,同时银行基本面稳健,详见我们年度策略《稳健中有生机——宏观到客群,客群到收入》。优质城农商行的基本面确定性大,选择估值便宜的城农商行。我们持续推荐江苏银行、常熟银行、瑞丰银行、渝农商行、沪农商行、南京银行和齐鲁银行。二是经济弱复苏、化债受益,高股息率品种,选择大型银行:农行、中行、邮储、工行、建行、交行等。三是如果经济复苏预期较强,选择银行中的核心资产:宁波银行、招商银行。 风险提示:经济下滑超预期;金融监管超预期;研报信息更新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