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24年一季报,全年实现收入2319.1亿元(+8.4%); 实现归母净利润109.5亿元(+19.5%);其中单23Q4实现收入760.3亿元(+10.6%);归母净利润35.8亿元(+29.5%)。24Q1公司实现收入524.1亿元(+4.9%);归母净利润24.7亿元(+22.5%),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积极推动产品创新,股利支付率大幅提升。公司作为精密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始终专注于消费电子、汽车、通讯等产业,报告期内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及技术工艺突破,为公司高质量成长奠定坚实基础。1)分业务来看,23年全年公司消费电子/通讯/汽车/电脑/连接器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971.8/145.4/92.5/74.9/34.4别同比+9.8%/+13.3%/+50.5%/-33.6%/-16.1%。2)利润率方面,23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1.6%/5.3%,分别同比小幅-0.6pp/+0.4pp;单24Q1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0.7%/4.9%,环比及同比均保持较为稳定。3)费用率方面,公司费用端管控效果良好。23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2.4%/3.5%,24Q1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则分别为0.4%/2.1%/3.6%,保持平稳。4)现金流方面,23年全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7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6.9%。 24Q1公司现金流为-8.4亿元,主要系应付账款短期压力较大、叠加上半年为消费电子传统淡季所致。5)公司股利支付率大幅提升,为19.7%(+9.5pp)。 收购Qorvo增强一体化优势,通讯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消费电子方面,公司通过收购美国射频前端芯片制造商威讯联合半导体(Qorvo)位于北京和山东德州的所有资产,推动公司实现从系统封装到模组封装的跨越式发展。此外,公司深耕电连接、光连接以及散热等领域,报告期内通讯板块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公司在汽车业务板块快速实现向汽车产业相关产品的跨界赋能,围绕高/低压线束、充电枪、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产品进行深度布局,产品需求强劲。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24H1业绩实现稳健增长。公司发布24H1业绩预告显示,24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2.3-54.4亿元(+20%-25%);扣非净利润47.9-50.8亿元(+15.3%-22.2%)。单Q2来看,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6-29.7亿元(+11.7%-20.2%);扣非净利润26.1-29亿元(+19.7%-33%)。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基本盘扎实,在数据中心光/电连接等硬件需求以及智能驾驶渗透率逐步攀升的背景下,公司通过成熟工艺+底层技术的能力拼图,叠加智造大平台优势,有望维持跨市场高效扩展以及产品份额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180/205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有望达到23.3%。考虑到公司有望受益于数据中心硬件需求的高速攀升、叠加汽车业务多个项目落地在即,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等风险。 指标/年度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关键假设: 假设1:消费性电子。公司发力在XR领域进行拓展和布局,基于公司和A客户多年的深度合作与绑定,未来随着MR及其他产品的迭代,叠加公司内生外延不断提高自身精密制造能力,产品份额有望稳中有升。考虑到公司在Top Module、整机组装等业务的成长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消费电子业务订单增速分别为20.1%/13.5%/17.9%,毛利率分别为11.7%/12.2%/12.0%。 假设2: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公司围绕数据中心与通信两大核心应用场景,打造核心零部件及系统级设计制造的双引擎,产品布局完整,包括连接器和线缆、通讯射频、光互连、热管理及电源等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随着数据中心光连接、电连接、散热、电源等各类硬件需求迅猛攀升,公司有望受益。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该业务订单增速分别为23.2%/23.9%/29.6%, 毛利率分别为16.0%/16.5%/17.0%。 假设3: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公司利用自身智能制造大平台优势,实现高效的市场扩展以及产品份额的不断提升。在智能座舱应用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优化下,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攀升。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公司该业务订单增速分别为48.2%/40.0%/35.0%,毛利率分别为16.2%/16.5%/16.8%。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分业务收入成本如下表: 表1: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 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85.6亿元(+20.1%)、3204.1亿元(+15.0%)和3822. 4亿元(+19.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4亿元(+22.7%)、179.9亿元(+33.9%)、205.4亿元(+14.2%),EPS分别为1.87元、2.51元、2.86元,对应PE分别为15、11、10倍。 综合考虑,我们选取了歌尔股份、东山精密及鹏鼎控股作为可比公司;根据Wind一致预期,2024年3家公司平均PE为17倍。考虑到公司有望受益于数据中心硬件需求的高速攀升、叠加汽车业务多个项目落地在即,维持“买入”评级。 表2:可比公司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