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今年以来多晶硅市场的价格和产能产量情况如何?未来展望是怎样的?A:今年以来,多晶硅市场已经显示出回暖迹象,价格从一月份起连续四周小幅上涨,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结构性供需的变化。去年统计的多晶硅产能是210万吨,产量是147万吨,产量同比增长达到80%,产能同比增长了约70%。我们预计到2024年,产能会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年底产能会 超过300万吨,今年的新增产能将超过100万吨。而今年的产量预计将保持约20%的增长速度,产量大概在180万吨到200万吨之间。至于价格,我们认为目前价格较为合理,未来将根据下游需求情况有相应变化。 Q:目前A型和P型硅料的供需情况如何?A:从结构角度来看,A型硅料的供需结构相对更好,市场下行空间相对有限。而P型硅料由于新加入企业的增加,价格下行压力比较大。当前A型硅料的产出率约为55%,远未能满足下游需求,出现了供需缺口。去年底起,N型硅料产出爬坡在加速,但还是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下游需求。头部企业目前N型供应量已达60%,接近产出极限,产出提升速度放缓,这一因素导致价格上涨。Q:硅料厂的排产情况及下游需求如何?是否存在供需缺口?A:目前硅料企业处于满负荷开工状态,包括有品质产出问题的新产能。当前月产出已达17万吨。由于下游电池或硅片A型化比重提升,从去年11月的约40%增加到现在的近70%,而硅料从约40%增加到55%,因此出现了价格上涨。N型料主要由头部企业供应,但提升速度放缓,导致供应量增幅有限。 Q:多晶硅价格可能出现的拐点或周期性变动如何?A:多晶硅价格走势需视新产能投放速度。预计二季度会有头部企业新产能投放,如通威和大全,但需要3至6个月的爬坡周期。同时,随着N型电池技术提升,对N型硅料的要求可能有所放宽,有些高品质P型碎料也可能被使用来缓解N型硅料短缺。关于参与比例,不同企业差异较大,技术好的企业能达到20%甚至更多,技术差的则仍依赖N型硅料。Q:中环和其他公司在多晶硅环节的成本优势表现如何,同时掺杂比有没有达到极限?A:在多晶硅环节,中环等公司的成本优势相对明显。就掺杂比而言,存在一个极限,并不是可以无限推进的。目前的状况是,掺杂比的提升已接近极限。Q:近期下游行业(如橡胶膜生产)是否有提价的预期?A:下游行业的提价需求取决于该月份的产出情况。目前来看,除了主材料以外,大部分辅材尚无相应提价的先决条件,主要还是需观察未来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以及产出量。整体来看,组件产出仍在复苏过程中,对胶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如果产能能满足组件产出的需求,短期内市场供应应该没有问题 。Q:目前新能源材料签单情况如何?主要类型的材料价格稳定吗? A:现在已经到了签订三月长单的时间点。上下游尚在博弈阶段,但根据上周签单情况,整体价格相对节前较为稳定。N型硅料的价格大致在7万出头,P型硅料的价格在6万出头左右。甚至有少量单子 因为紧急需求出现了小幅价格上涨。下游对N型材料的需求比例快速上升,目前约占70%,但N型硅料产出的增速相对慢。对于P型材料价格的下行空间和N型料价格的稳定性,主要还是看新进入企业的产能和市场认可程度,以及下游技术进步的情况。如果下游对新企业材料认可,P型和N型的价差可能会再次拉大。Q:硅料企业和硅片企业目前的库存情况如何?A:硅料企业库存相对正常,目前大约有7万吨到8万吨,大概为半个月的水平;而硅片企业的库存较年初时有所减少,现在在3天到5天的水平。 对于硅片企业来说,由于开工率较高,其库存仍在持续增加,目前处于较高状态。硅片库存状况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硅料的供需平衡。Q:全年预计硅料产出数据是否保守?新增产能预计贡献多少增量产出?A:今年全球光伏需求量预期是550G瓦,反推出180到200万吨的硅料供应量,其中包括一点 库存。如果需求量超出预期,供应量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到2024年底预计产能将达到330万吨到350万吨,如果全开足负荷则供应量可以超过250万吨。目前的预估比较保守,因为存在不确定性 ,如国内电网消纳能力和海外市场的变化。因此,预测与前几年相比较为谨慎。Q:光伏产业链中,组件、电池片、硅片、硅料环节,哪个环节的供需情况目前最好?A:在光伏产业链中,我们认为多晶硅环节的表现会更好一些。此结论不仅从当前硅料的价格可以看出,而且从利润的角度来看,硅料的利润状态相对更为合理。相较之下,无论是组件还是硅片,都已经出现了至少不挣钱的状态,二三线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硅料环节相对稳定,利润率也是最高的,这主要原因是:第一,上游集中度较高;第二,技术门槛和壁垒较高;第三,受资源能源影响较大,例如全国性的电价上涨对硅料价格起到了支撑作用。Q:P型硅料和N型硅料产线能否共用?如果转换,成本大概多少? A:从P型转到N型主要面临设备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自2020年之后建立的产线大多能够满足N型生产的需求。技术方面,头部几家企业技术较为成熟,从P型转N型的效率或速度也会更快。而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通常有大约六个月左右的技术爬坡时间。如果考虑从P转N,大概需要至少一年时 间才能完成转换。另外,由于目前供应相对过剩,硅片企业对新进入企业的原材料存在一段认证过程 ,这可能带来一定风险性,给新进入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Q:近期硅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支持因素是什么?以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哪些因素可以支持价格维持高位?A:硅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是技术难题,特别是N型硅料的生产技术。目前,即便是领先企业,生产N型硅料的比例也处于一个技术瓶颈,而厂商继续提高N型比例的难度以几何级数增长,意味着技术壁垒较高。N型硅料并非技术的终点,未来可能还有基于N型的更高纯度要求。对于头部企业来说 ,这是一个相对有利的情况。另外,新进入的企业面临的是下游认证周期较长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供应量有限,甚至新进者可能会遇到产品积压的局面。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光伏组件的价格已经降至较低水平,有助于替代传统能源,同时国内电价上涨将推动绿电规模的持续增长。如果解决了储能问题,并且考虑到电价上调,光伏新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腾飞。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有一些落后产能逐渐退出市场,这段时间可能是光伏行业的调整期,但一旦储能突破,新能源需求和硅料需求将明显加速。 Q:颗粒硅未来和棒状硅在市场中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A:颗粒硅与棒状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竞争、替代和补充。目前颗粒硅的产品质量已经出现提升,并且在头部企业中的应用比例也在增加。颗粒硅的应用比例可达20%,可以在N型硅料的生产中使用。颗粒硅具有低碳属性和技术上的优势,未来的CCZ技术应用为颗粒硅带来一定想象空间。对于颗粒硅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其产品质 量的持续提升。据了解,斜芯科技正在进行系统升级,预计六个月后A型产出率能提升至30%以上,这将是颗粒硅发展的关键。 Q:近期哪些多晶硅项目的状态有更新?A:目前,去年四季度开始,新进入企业的多晶硅项目主导了市场爬坡。和盛目前正在爬坡,产出大概在10%到20%。粳糯去年四季度开始产出,其开工率大约在50%。宝丰同样去年四季度投产, 开工率在30%到40%区间。上级宏源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爬坡,目前产量大约为40%到50%。经络去年四季度也开始爬坡,其状态约为60%到70%。利豪的爬坡状态在20%左右。未来,随着 通威在云南的项目和大庆在内蒙的项目的产能投放,这将是市场的重要指标。通威可能还有内蒙的一个20万吨项目即将产出。其它如东方希望在宁夏的项目、亚洲硅业的二期项目以及南波等企业在下半年也可能会开始产出。这一切需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和项目进度。Q:当前爬坡的多晶硅项目主要是哪些企业?A:目前在爬坡的多晶硅项目主要由新进企业主导,并且它们的爬坡速度较龙头企业稍慢。Q:我们预计哪个月份的多晶硅产能会有明显增加? A:整体的增产效应可能要等到二季度才会显现,由于两大龙头企业的投产可能会对行业产生预期的影响。而三月份产出的预期在17.5到18万吨,环比略有增加。六月份可能因为两大龙头企业的投 产会有更大增幅,而四、五月仍是缓慢增加状态。Q:下游硅片库存高的位置对市场可能产生哪些影响?A:目前下游硅片库存保持较高水平,若二季度下游需求出现波动,则可能影响硅片企业开工率,进而对上游多晶硅供需产生较大影响。 Q:新投产多晶硅企业的产出品质和成本情况如何?A:成本方面,各地差异较大,且有些地区如四川、云南已出现电价上涨,而新疆和内蒙电价上涨幅度较小。但现在成本已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产出的N型硅料比例更为关键。预计到二季度及三季度,若企业的产出没有大比例N型硅料,依靠P型硅料维生会难以保持效益;而有N型硅料则可以支撑经营 。Q:目前光伏行业内,对于N型硅料和P型硅料的需求及其处理方式有哪些变化?A:目前,大约55%的光伏硅料是N型硅料,预 计今年这个需求量会占到90%左右。P型硅料过剩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处理:首先,高品质的P型硅料可以通过掺杂使用,满足一定比例的需求。其次,对于无法找到下游客户的新企业,P型硅料可能会积压成库存,这给只能生产P型硅料的企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至于生产N型硅料的炉子,短期内,N型硅料的产出比例可达到70%左右,这已经是较大的极限。Q:颗粒硅的生产中,N型硅料的比例是多少,未来提升空间有多大?电价变化对硅料成本有什么影响 ? A:颗粒硅的生产中,N型硅料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与协信的沟通中表明,未来的目标可能是提升到30%,甚至50%的比例。至于电价变化,新增产能的电价已经在新疆约0.3元/度,内蒙0 .35元/度,西部地区如青海、宁夏、云南等4毛以上,四川最近更是上涨到0.5元/度。这一变化使得整个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价格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Q:目前头部企业在电耗和规划方面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与其他企业相比,成本差异有多大?A:头部企业与新兴企业相比,在技术方面存在优势,这种技术优势在同一电价条件下大约相当于每吨降低成本3000到5000元。至于单体产能的规模效应,目前看来5万吨为主流且技术较为成熟 ,10万吨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单体20万吨还未投产,无法判断具体成本优势。总体上,随着单 体规模的增加,原有的成本优势并没有呈现非常显著的增长。此外,产能规模的增大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如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会影响生产。因此,还需持续观察这种规模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