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研究 2024年04月25日 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趋势 ——宏观视角看中国企业出海系列一 宏观深度 证券分析师 谢建斌S0630522020001 xjb@longone.com.cn 证券分析师 胡少华S0630516090002 hush@longone.com.cn 联系人 董澄溪 dcx@longone.com.cn 投资要点 在本篇中,我们通过跨国比较视野,回答中国企业出海的三个基本问题:当前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政策对于企业出海的导向是什么?企业出海未来有哪些新的趋势和机遇? 企业出海的动机:一是突破国际大环境第二次“逆全球化”的约束。全球经济历经多次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波动,目前处于第二次逆全球化的高峰,全球产业链格局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二是寻求突破出口贸易的“平台期”。中国企业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国际贸易壁垒增加的挑战,出口贸易增长遇到瓶颈。 政策导向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政策经历了从严格监管、到鼓励企业出海、再到细化产业导向的转变,目前的政策侧重引导国企基建能源出海、民企新兴制造业有序出海。2000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政策以严监管和限制为主,2000年以后,“走 出去”战略提出,我国开始鼓励和支持对外投资。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政策支持更具有区域和行业导向性。2023年,“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出海投资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倾向越发明确。 中国企业已有的出海投资格局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征:1)中国企业出海正迈入成熟期和理性期。2)过往的企业出海以制造业企业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居多。多数已有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采用的依然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模式。3)已有的生产型投资呈现出靠近需求地的特征。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主要出海设销售网络,出海建厂的反而是具有其他方面竞争优势的制造企业。4)同一地区投资的行业密集程度高。5)以通过金融监管差异和税收机制套利为动机的出海广泛存在。近两年来还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在投资形式上,2004年-2018年主流的并购投资走下历史舞台,而2004年前流行的绿地投资再次兴起,可能意味着企业的出海动机正在切换,出海投资和海外收入的相关性将会上升。二是在投资主体上,2020年后的新增出海投资中,国有企业出海的规模占比再次上升。目 前看来,国企出海方面的增量可能更大。 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可以根据其国际化开始时的竞争格局分为先发展型和后发展型。先发展型公司,如早期的欧美跨国企业,享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技术自主权,其国际扩张通常 遵循从发达国家到发展国家的模式。而后发展型公司,如日本和大部分新兴国家的企业, 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常采用成本优势策略,先在发展国家建厂再向发达国家扩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大多属于后发型,但在新兴产业如光伏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部分企业展现出先发展型的特征,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领域快速崛起,形成了特殊的出海模式。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自上而下地在资本市场中寻找具有出海增量的企业的办法:首先判断企业所处的行业属于哪一类型,然后再根据其行业特征判断其出海策略是否能带来竞争优势。对于后发型企业,关键在于海外投资是否带来实际上的成本优势;对于先发型企业, 关键在于是否有效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绕开贸易壁垒;对于已有海外生产布局的“前”先发型企业,关键在于是否及时向开拓发展中经济体市场转型。此外,国有企业具有资金和政策上的天然优势,在“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比提升的趋势可能仍将持续,国企出海或将长期向好。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政策和法律遵从风险;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正文目录 1.引言4 2.从出口到出海:逆全球化浪潮下,企业的“趋利”与“避害”4 2.1.“逆全球化”浪潮冲击全球供应链格局4 2.2.出口贸易面临“平台期”6 3.政策趋势:鼓励基建和新兴制造业有序出海11 3.1.1979-1996年,企业出海的政策限制松动11 3.2.1997年-2018年,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进入出海高峰期12 3.3.2018年后,政策的行业取向明确,企业有序出海13 4.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趋势与分析14 4.1.中国企业出海的现有格局14 4.2.中国企业出海特征的解读与分析19 5.中国企业出海的未来机遇20 5.1.从美日经验看跨国企业出海的一般进程20 5.2.中国企业出海下一步增量的推演21 6.风险提示25 图表目录 图119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5 图2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攀升,协议个数6 图3区域贸易协定覆盖广度加大,协议个数6 图41980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张,美元7 图5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增加,%7 图6一般贸易成为主导贸易方式,%7 图7私营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重要主体,%7 图8“三驾马车”对我国GDP的拉动,%8 图9我国对外依存度在2006年左右出现拐点,%8 图10我国各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1-109 图1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9 图12高新技术产品(海关总署定义范围)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9 图13中国出口份额,%10 图14中国和越南月均工资对比,美元10 图15各国对美国商品出口份额,%10 图16中国对外出口目的地占比,%10 图171979年以来中国海外投资流量及存量,亿美元12 图18中国的海外资产负债情况,万亿美元14 图19中国海外资产结构,%14 图20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投向非金融类企业,%15 图21股权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形式,%15 图222022年末对外投资存量在各洲的分布情况,%15 图232022年末中国对经济体直接投资存量构成,%15 图24202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亿美元16 图25202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按三次产业分类构成,%16 图26投资并购比重下滑、绿地投资再兴,亿美元,%18 图272022年末境内投资者行业构成情况,%18 图282022年末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按境内投资者注册类型分布情况,%19 图29美日企业跨国发展的一般进程21 表12022年末中国对各洲直接投资存量前五位的行业,亿美元,%16 表2近年来汽车行业出海投资,截至2023年底22 1.引言 本篇报告是宏观视角看中国企业出海系列的第一篇。在本篇中,我们通过跨国比较视野,回答中国企业出海的三个基本问题:当前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政策对于企业出海的导向是什么?企业出海未来有哪些新的趋势和机遇? 2.从出口到出海:逆全球化浪潮下,企业的“趋利”与“避害” 2.1.“逆全球化”浪潮冲击全球供应链格局 “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是中国企业新一轮出海潮的大背景。“逆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市场再分割现象,包括从全面开放退回到有条件开放,甚至封闭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对商品、资本、劳动力等国际间流动设置的各种显性及隐性障碍。2008年后,全球步入第二次“逆全球化”时代。2020年,新冠疫情打破了全球以往的供应链运行秩序,使“逆全球化”思潮进入白热化阶段,以往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无法开展,“逆全球化”思潮达到顶点。我国企业将生产要素向世界转移,正是顺应区域化浪潮的趋势。 从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们分析认为总共经历了两次“全球化”与两次“逆全球化”。 第一次全球化:始于19世纪的技术革命和自由贸易思潮的兴起,影响范围广泛。国际贸易蓬勃发展,阿根廷、德国和日本等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量技术工人在国家间迁移,跨国投资畅通无阻。英国利用其海军力量和英镑金本位制度,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轮全球化的兴起和扩展。 第一次逆全球化:源于20世纪初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和政治变革,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1929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欧洲,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导致的传染效应显著,大量银行破产,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英镑金本位制度的终结和随后的货币战与贸易战,从根本上动摇了第一次全 球化进程。 第二次全球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萌芽,在冷战结束后加速发展。这一时期,以美国为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美元本位体系建立,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迅速增加。东亚和大西洋两岸之间贸易大幅增长,现代全球产业链格局初步形成,中国、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以重要角色加入全球化版图,全球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 第二次逆全球化:21世纪初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再次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事件,标志着全球化进程受到阻碍。 2020年后,新冠疫情导致国际供应链的中断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加速了“逆全球化”进程,标志着第二次“逆全球化”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本国。 图119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第一次全球化 第一次逆全球化 第二次全球化 第二次逆全球化? 70 60 50 40 30 20 10 1800 1900 1929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0 全球贸易总额占GDP比重(1960年前)全球贸易总额占GDP比重货物贸易占GDP比重服务贸易占GDP比重 跨国投资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NBER《TheRiseandFallofWorldTrade,1870−1939》,世界银行,东海证券研究所 2020年后,全球跨国贸易回暖,但跨国投资仍然低迷。疫情影响减退后,货物贸易恢 复最快,截至2022年底,占全球产出比重已恢复至第二次“逆全球化”开始以前的水平。服务贸易次之,恢复速度较慢,还未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跨国投资的恢复进程最为曲折,在2021年反弹之后再次回落。2022年,跨国投资占全球总产出的2%,高于2019年,但低于2017年的水平。从货物和服务贸易来看,第三次“全球化”已有萌芽之势,但从跨国投资的角度来看,“逆全球化”的过程仍在延续。 全球产业链格局呈现出向区域性集聚演化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协定增加。各国间签订了更多的区域贸易协定,通过降低区域内贸易壁垒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进而促进区域内的产业集聚。例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及其更新版美墨加协定 (USMCA)等。二是供应链的区域化。受到贸易战、疫情影响以及运输成本的考量,跨国公 司开始优先选择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建立供应链,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三是产业转移的次区域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这些发展中国家又在区域内寻找合作伙伴,形成了次区域化的产业转移和集聚模式。四是贸易内容的转变。区域内的贸易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中间品和零部件的交换上。与全球化时期原材料和成品贸易占主导地位相比,区域化促进了产业链内部分工细化,如东亚的电子 产业链,其成员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了紧密的中间品贸易网络。 图2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攀升,协议个数图3区域贸易协定覆盖广度加大,协议个数 40040 30030 20 200 10 1958 1971 1977 1984 1987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 2021 1000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0 累计协议数量 覆盖10-20个国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