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挑战与对策 - 发现报告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挑战与对策

2024-01-08马 光 荣中国宏观经济论坛u***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挑战与对策

宏 观 经 济 热 点 问 题 研 讨 会第80期 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 挑 战 与 对 策 报 告 人 : 马 光 荣中 国 人 民 大 学 财 政 金 融 学 院 教 授 、 副 院 长2 0 2 4年1月9日 主 办 单 位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国 家 发 展 与 战 略 研 究 院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中 诚 信 国 际 信 用 评 级 有 限 公 司承 办 单 位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经 济 研 究 所 1金 融 风 险 的 旧 问 题 与 新 形 势 目录 2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面 临 的 挑 战 3防 范 化 解 金 融风 险 的对 策 1金 融 风 险 的 旧 问 题 与 新 形 势 目录 2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面 临 的 挑 战 3防 范 化 解 金 融风 险 的对 策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Ø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Ø三个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地方债务、房地产和中小金融机构 Ø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 实体经济高杠杆与金融风险 Ø2015年“去杠杆” Ø实体经济高杠杆是金融风险的总根源 •金融风险源于实体经济,因此实体经济杠杆率是金融风险的先导预警指标•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宏观杠杆率的分子反映债务规模,分母反映收益率即偿债能力•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经济下行、监管加强或外部冲击,就会导致风险爆发。•金融危机往往都起于高债务引发的债务危机300宏观杠杆率 2017年以来宏观总杠杆率先稳后升 Ø2017-2019年杠杆率趋稳,“去杠杆”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进展:地方债务新规与置换、资管新规与影子银行、债券市场违约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Ø2020年以来,宏观杠杆率从247%上升到287%,累计上升40个百分点。 •一是保增长需要加杠杆•二是GDP降速(名义与实际速度) 分部门杠杆率,地方债与房地产占比高,上升快 Ø2020年以来,各部门杠杆率均在上升:政府上升15%,企业上升17%,居民上升8%。 •政府部门:中央杠杆率上升5%,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10%。 •企业部门:城投杠杆率上升了10%,其他企业上升7%。 •居民部门:17-20年增长,21年以来止步,甚至部分季度略有下降。与房地产形势紧密相关。 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 Ø杠杆率的结构显示金融风险的几个重点领域: •1.地方债务风险(与地方国企风险)•2.房地产风险(超过四成新增信贷流入房地产)•3.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Ø上述重点领域风险之间紧密交织、错综复杂 •房地产地方债金融机构风险•公共风险与私人风险轮动 Ø金融风险的旧问题与新形势 当前金融风险的特征 Ø债务规模攀升Ø偿债压力加大•GDP降速,收益下降•通缩与付息负担上升 Ø融资成本高•国债比率低 Ø融资期限错配 •地方城投•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与违约风险交织 Ø隐蔽性强:低透明度、逃避监管突发性、传染性、破坏性 地方债务风险的新特征 Ø广义政府负债率超过90% •显性50%+隐性40%•地区差异大,西部地区债务负担重 Ø显性债风险相对可控,但仍存在三个不利因素: •显性债尽管规模上升,但是透明、限额、成本低、期限长,风险较小。•三大不利因素:一是财政收支紧平衡;二是限额分配未真正贯彻正向激励原则:收益与风险双重问题;三是专项债过度包装,实际收益低 Ø隐性债风险高 •规模仍在上升,开前门并未对堵后门产生持久作用•隐性债特征:成本高、期限短、不透明、偿付压力大•债券违约被掩盖,非标违约时有发生 地方债风险: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Ø广义政府负债率超过90% Ø西部地区负债率高、风险更大,城投融资成本更高 地方债务规模:前门大开,但堵后门效果不显 Ø2015-2018年,负债率保持平稳 Ø2020年以来,显性负债率、隐性负债率分别各自上升10百分点 城投融资成本高、期限短、不透明、偿付压力大 Ø城投债发行利率远高于地方政府债券,非标融资成本更高 Ø中西部地区的城投融资成本高于东部地区 城投融资成本高、期限短、不透明、偿付压力大 Ø城投债券和银行贷款的期限都逐年下降。期限错配更加严重,流动性风险加大 Ø原因:债务率攀升、政策不确定性加大 城投债借新还旧的比例大幅上升 城投非标违约时有发生 •债券未有实质违约,风险被隐蔽•隐性担保未根本打破•2018年以来,城投非标违约累计近300起•2023年违约事件明显增加90 房地产金融风险 •房地产前期高杠杆、近期激烈去杠杆,风险距离更近 •2018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但21年以来剧烈下降 •居民杠杆率前期攀升,近期止步 房地产金融风险 •房地产销售下降,房地产投资下降明显,房价仍未止跌,去库存压力大 •房地产企业持续经营的压力仍然较大,亟需恢复正常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新特征 Ø房企暴雷,债券违约数量居于高位Ø居民住房贷款尚未大面积违约 Ø房企无法获得正常融资、销售没有回复正常、市场信心无法修复相互螺旋 Ø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高传染性与破坏性 •房地产融资占比高•房地产又与城投、地方财政有紧密关系•资产价格下跌,抵押品效应及连带风险:资产负债表衰退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Ø实体经济下行,金融机构仍然处于较高的风险暴露,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 Ø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风险评级:高风险的银行数量在下降,但是中小金融机构仍然较高 •中小金融机构不良率仍然明显高于大型金融机构•净息差收窄,不利于银行•大股东操纵、内部控制、关联交易等公司治理问题仍然存在•期限错配,存在流动性风险 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风险评级 企业信用债违约时有发生 •国有企业违约明显下降,民营企业违约仍然高发 1金 融 风 险 的 旧 问 题 与 新 形 势 目录 2防 范 化 解 金 融风 险 面 临 的挑 战 3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的 对 策 二 、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面 临 的 挑 战 金融风险的成因 •实体经济原因•金融体系原因•金融监管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的金融风险是经济金融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叠加共振的必然后果”。 实体经济成因:长短期因素叠加 Ø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期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投资回报率下降(包含财政收入下降)•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信贷投资驱动力日渐衰减,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后城镇化:城镇化速度放缓,房地产趋势性下降 Ø短期因素:后疫情、逆全球化、国际地缘政治冲突 Ø变与不变:发展阶段已变,但是发展模式不变 •基建、房地产、粗放型产业投资地方债务、房地产金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Ø国际经验与教训:重大金融风险与中等收入陷阱 城市化率放缓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率超过70%之后,会大幅度放缓。中国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 金融体系成因: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干预仍然过多 Ø金融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仍然较低 •要素没有配置到高生产率部门和企业,房地产、基建、落后产能仍然占比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脱实向虚、自我循环,也在蕴含风险 Ø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与干预仍然过多 •地方债务、落后产能无序扩张 Ø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健全 •发展战略和激励机制扭曲;不合理、短期化的考核指标•中小银行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现象较为普遍 Ø金融市场不透明,风险不能被正确定价 •评级制度 二 、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面 临 的 挑 战 金融监管成因: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 Ø过度管制与管制失灵同时存在,监管套利仍然存在 Ø对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监管薄弱Ø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预警与监管机制缺失Ø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问题仍然突出Ø未能跟上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科技发展要求Ø监管的监管存在漏洞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面临的核心挑战 Ø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 •调结构、金融改革是慢变量•强监管是快变量 1金 融 风 险 的 旧 问 题 与 新 形 势 目录 2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的 挑 战 3防 范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的 对 策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举措 Ø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Ø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脱虚向实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Ø加强金融监管•强化“五大监管”: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 •金融机构监管与实体经济融资监管相结合(房地产、地方城投)•强化对监管的监管 Ø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对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避免因化解风险形成新的道德风险。适度容忍风险,是避免风险的最好方法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 Ø标本兼治 •转变发展方式与推进金融改革是“本”•加强金融监管、化解存量债务是“标” Ø远近结合 •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统筹发展与安全•避免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大收大放•用平滑风险为稳增长赢得空间,用稳增长为调结构赢得时间•化解存量与控制增量双管齐下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举措 Ø化解存量债务 •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以时间换空间•财政与金融手段 Ø遏制增量债务 Ø1.开前门、堵后门 •开好前门:中央与地方债比例;一般与专项债比例;地区间配置比例•堵好后门: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完善城投平台常态化、穿透式监测机制;加强投资侧管控 Ø2.长效机制:转变发展方式 •处理好两个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投资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吸引民间资本,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匹配地方事权与财力 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举措 先化解后防范 Ø供给侧举措:三个不低于;第二支箭和第三箭;保交楼;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 Ø需求侧举措:优化限购政策、修复预期 需求端应适度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府购买作为保障性住房 Ø短期内改善资金状况、修复预期,长期应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监管房企,“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举措 Ø化解风险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专项债补充•推进合并重组 Ø防范风险 •加强重点监管 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 •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 建立稳定优良的股权结构,重点针对股权代持、违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突出问题,堵塞监管漏洞,加强股东股权穿透式监管解决绩效考核不科学不审慎、看重短期规模的问题,走出顺周期经营舒适圈 •减少政府干预,促进市场化经营 CMF专题报告发布, 聚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挑战与对策” 1月9日,CMF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0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挑战与对策”,来自国内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周诚君、刘晓春、鲁政委、杨成长、马光荣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代表论坛发布 CMF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金融风险的旧问题与新形势 2、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面临的挑战 3、防范化解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