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与健康服务篇 2024.04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医疗服务市场整体规 模估算值在8.3万亿元左右,在后疫情时期,我国医疗服务整体呈现出积极复苏的态势。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2023年1-8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达到45.2亿,同比增长5.3%,其中医院类机构中公立医院为23亿人次,同比增长2.6%,民营医院4.5亿人次,同比增长5.2%,尽管民营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更 好的复苏增速,但是,我们在综合考量下认为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整体增长率大致在4.5%左右,因此,2023年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接近9万亿,比国家卫健委于2017年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的9.1万亿略低。 核心观点 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数量进入重大转折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6‰,2023年连续第二年呈现人口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其背后的原因是“快速老龄化”和“极低生育率”同时发生。“一老一小”的问题造成人口结构的长期改变,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乃至整个健康产业的外延快速放大,同时也迸发出新的商机。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具有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在23年已经出现了新一轮的市场化投资趋势,在“少子”化的叠加影响下,思考养老问题的人群也随之多元化,中青年人业已提前思考未来养老的方式和支付准备,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化甚至AI能力下的新一代智慧养老服务也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受到老龄化显著影响的医疗专科服务和适老消费快速增加。同时,“促生优生”的呼声同样高涨,多地医疗保险对辅助生殖给与支付支持,资本方和产业方积极构建从生殖健康到“新妇产”“新儿科”的生态型业务构建,但是生育意愿的提升是值得更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医疗服务行业在资本市场和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体现出来不错的抗周期性优势,对医疗服务企业的要求也强调以财务健康发展为首位,突出核心业务,塑造价值壁垒,和适应在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状下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路径。相比之下,医疗服务创业企业有着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收入的兑付能力,和形成“自身造血能力”的经营性现金流,这也是能够挨过漫漫寒冬的保障;更为谨慎的资金使用在研发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上投入;未上市企业以IPO作为最主要融资以及发展方式的观点正在也应该被淡化。相比21年以前的资本市场,今天医疗服务企业面临着更多元的资本市场退出路径,相关的行业和生态重组,以及并购,这显然已经成为趋势。 3.以ChatGPT自然语言大模型为代表的AI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生产力革命,AI也必然会深度赋能和渗透到多样化医疗服务场景中,医疗服务领域是专业和深度信息交互的典型场景,医疗垂类模型的完善也必然会推动医疗服务领域的变革。医疗服务领域充斥着大量专业且广泛的多模态信息,生成式大语言模型AI的飞速发展,在健康医疗科普,医患交互,健康风险防范以及疾病预防诊断方面会显现出巨大的价值。基于大语言模型AI的医疗垂类AIAgent的研发在全球同时进行,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一、2023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一)2023年中国人口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且可能会成为新常态,需要格外关注“一老一小”的问题,打造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和以优化生育为核心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成为必然诉求。 1.2023年被称为“新养老产业”的发展元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产业作为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备受政府和市场关注。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1号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产业,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新养老产业”由此迈入新阶段。 现阶段养老需求新客群的持续壮大孕育着产业发展的庞大机遇。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是一个长期且持续深化的过程,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负担重的特点。截至2023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15.4%,预计到203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3亿人,占全球老人比重21.8%,从中度老龄化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加速增长的同时,养老客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除传统认知内的老龄群体外,未老阶段的备老群体需求也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回顾历史生育数据来看,建国以来我国总共历经三次“婴儿潮”,其中第二次“婴儿潮”期间(1960-1970年代出生)累计出生人口约3.2亿,目前正逐步进入养老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23-2033年间,我国将预计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预计这部分低龄健康老人将为我国养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过往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及“少子化”生育趋势导致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退休年龄,家庭养老压力增大,寻求外部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养老新客群来带来多元化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场景多样化推动业内公司探索新的商业化路径。新一代低龄健康老人互联网渗透率高,2023年50岁以上互联网用户占互联网总用户数量比达到近30%,较2017年的9%增长近20个百分点,消费能力强,以淘宝发布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群体天猫线上消费额自2017年起连续四年复合增速达到39%。在此契机下,现有养老健康服务平台企业逐渐将业务从基础护理服务延伸至慢病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可穿戴老龄用品/辅具、抗衰老健康服务、老年继续教育、养老文旅娱乐等多样化形式,凸显智慧养老、科技助老的发展趋势。回顾2023年一级市场发生的养老服务机构融资交易来看,整体数量较往年保持稳中上升的态势,“专业医疗护理服务+智能软硬件设备监测+多元化养老产品创新”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2.生育率水平持续低位,生育不仅是“家事”更成为了“国事”。 生育问题既关系着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也关乎到国家未来与民族延续。截至2023年, 我国新生儿人口902万,同比下降5.7%,自2017年以来连续7年下降,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记录。总和生育率近为1.0,仅略高于韩国,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5,整体形势严峻。 低生育率可以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低,生育需求不足,“不想生”;二是现有的生育需求未被满足,生育意愿未能有效转化为生育行动,即“不敢生、不能生”。前者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后者对于产业方来说则意味着机遇。 晚婚晚育和不孕不育是现有育龄人群画像的两大特点。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平均初婚年龄为28.7岁,较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24.9岁)增加了3.8岁,2022年35岁以 上结婚人群占比达到26.8%,较2010年同期增长6.8个百分点。婚育年龄的后移导致大龄孕产妇比重近年来持续上升。与于此同时,我国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12%-18%。“大龄孕妇不敢生,不孕不育夫妇不能生”的需求问题推动辅助生殖、备孕保育相关赛道企业破局。 资本市场重点关注持牌、盈亏平衡的中小型民营机构整合机会、上游国产化药械企业及备孕保育相关企业的投融资机会等。以辅助生殖市场为例,我国2023年IVF周期为77.4万例。伴随北京、上海、广西等各地陆续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上游辅助生殖药械国产化进程加快,成本费用端的下降有望带动辅助生殖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到2030年IVF周期数将突破134.2万例,市场规模超550亿元。从辅助生殖中心业绩表现来看,疫情后业绩复苏态势较为明朗,2023年以来头部多家中心周期数重新过万,10%-15%境外辅助生殖需求患者回流国内的趋势显著,行业整体稳中向好。 (二)头部医疗服务企业的经营业绩在疫情后有明显持续改善,但资本市场持续下行让投资机构在投资和退出方面因为估值考量和路径不清而倍感谨慎。 有别于2022年各地疫情封控的阶段性冲击,2023年以来医疗服务需求复苏,医疗服务赛道企业业绩筑底回升。以眼科为例,2023年上半年A股眼科上市企业总营收147.5亿元,同比增长29.9%,净利润合计23.9亿元,同比增长53.2%。严肃性/刚需类诊疗服务项目恢复速度快于消费性/择期类项目,除眼科外,健检、口腔、康复、肿瘤、综合医院、中医等各医疗服务领域细分赛道企业报表业绩全面改善。 然而,业绩回暖未能成功带动行业估值修复。从二级市场来看,年初普遍认为2023年将 迎来经济强复苏环境,而实际来看2023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上行1个百分点,呈温和复苏趋势,同时,受到海外美元指数持续走强、美债利率创新高、北向资金大幅流出等影响,2023年全年二级市场走势高开低走,持续震荡。在此背景下,叠加医疗行业集采、DRGS等医保改革政策端影响,医疗服务行业上市企业估值中枢持续下行,PETTM(动态市盈率)从年初的80-150倍区间下滑至到35-60倍区间,资金情绪谨慎乐观。 从一级市场来看,投资机构出手频率降低,投资态度偏向谨慎。一方面,市场估值方法/估值体系处于磨合阶段,二级市场估值下行压制了一级市场可比公司估值,同时一级市场前几年在经济高速扩张时代采用PS(市销率)估值,而在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下投资机构更聚焦企 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倾向于采用EV/EBITDA(企业价值倍数)、PE(市盈率)等估值方法衡量创业企业价值。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下行和IPO收紧使得退出难度进一步增加,致使投资机构出手更加谨慎。 因此,我们观察到目前一级市场估值处于磨合期,服务企业端对业绩修复和增长持有较乐观预期,而资金端由于经济环境、二级市场调整、IPO收紧等因素偏向谨慎。对于优质民营医疗服务企业来说,需要巩固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兑现业绩预期;对于中小型抗风险弱的医疗服务机构而言,抱团取暖、并购整合或将成为2024年的主旋律。 (三)“医疗反腐”的积极效应逐渐显现,医疗服务企业争相擦亮经营合规的标签,但是体系的重塑需要时间,客观上“医疗反腐”延缓了ToB类医疗服务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2023年5月,一场医疗反腐风暴席卷全国,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旨在重点整治医药领域突出的腐败问题.同年7月,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开启了为期一年的集中整治行动。本轮反腐重点在于彻查业内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以权寻租、药械“带金销售”、过度诊疗及医疗人员违规牟利等行为,力求推动医疗行业有序诊疗、医疗相关产业合规经营,塑造健康良性的商业竞争环境。 不到一年时间内,这场深度、力度、广度空前的风暴震动了医疗全产业链,2023年全年A股超40家医疗企业终止IPO进程,超过六成的企业在问询阶段涉及销售推广相关费用合规性问题,市场风起云涌,行业格局或将重塑。 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相关企业虽不在风暴中心,但也明显受到波及,入院合作业务决策效率降低,审核招标流程延长,收入回款周期放缓,医疗反腐行动在客观上延缓了该类企业在2023年的市场拓展及业绩增速表现。我们认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2024年应当是潜心耕耘, 静待花开的一年。有别于2023年的恐慌和自危,医疗反腐的积极效应将在2024年展现,市场竞争合规化将推动行业回归本质,真正拥有创新技术,能切实帮助医疗机构提升收入,降本增效的产品服务最终将脱颖而出,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市场份额。当然格局的重塑需要一定的时间,难以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在现阶段尚需耐心打磨产品和样本案例,升级迭代现有技术,力图攻克现有运营模式下的难点和堵点,增强医院经济运行韧性,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四)23年科技医疗领域因为ChatGPT的出现必然使AI医疗进入新纪元。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其展现的语言理解、信息检索和思维逻辑能力惊艳世界,上线2个月时间内月活用户过亿,引领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迈入2023,国内外科技公司纷纷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