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制造业用工现状分析3 (一)制造业用工问题与趋势3 (二)制造业灵活用工的意义5 二、制造业灵活用工规模5 (一)全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增长变缓5 (二)制造业灵活用工需求大,规模超1500万6 (三)超半数制造业企业积极推广灵活用工7 (四)未来三年制造业企业对灵活用工持谨慎态度7 三、制造业灵活用工特征8 (一)制造业灵活用工以劳务派遣形式为主8 (二)制造业蓝领薪酬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向城市服务业8 (三)求职渠道以“熟人推荐”“短视频/直播平台”为核心9 (四)年轻群体行业吸引力不足,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10 (五)半数劳动者拥有灵活就业工作经历,锻炼能力与收入预期成为主要入行动机.11 (六)劳动者向东部、中部用工大省跨区域流动12 (七)灵活就业劳动者福利及社保覆盖程度较低12 四、总结与展望13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制造业“招工难”问题进一步凸显,呈现出总就业量下降、各类岗位全面招工难、就业吸引力下降等特征。通过共享用工、业务外包、产线外包、岗位外包等多种灵活用工方式,支持有用工需求的制造业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成为解决“招工难”问题的路径之一。本报告将围绕制造业企业灵活用工开展,对制造业用工面临问题、灵活用工发挥的作用、制造业灵活用工的规模及用工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制造业灵活用工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制造业用工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用工问题与趋势 1、制造业总就业量下降 近年来,制造业总就业量有所下降。如图1所示,自2014年起,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有所下降。一方面,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等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先进技术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另一方面,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发展缓慢,削弱了就业吸纳能力。 图1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单位: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 2、制造业劳动力青年人口占比相对滞后 如图2所示,制造业35岁以下就业人口为38.3%,略高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32.9%,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个行业中排名第1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近年来,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下,青年人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意愿有所回升。但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等现状仍有待改善。 图2分行业35岁以下就业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 3、季节性需求和项目灵活性强 受产品特点或买方市场影响,制造业用工有淡旺季之别。譬如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小商品制造企业往往受其订单方淡旺季销量影响;以内销为主的商品制造企业则受国内购物节影响;如空调、电暖气制造企业则受使用季节的影响。 图3用工企业创建岗位量比例和组织平均岗位量数据来源:《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4、岗位之间协作性强,技能要求逐渐提高 制造业灵活用工岗位需求多集中于技能要求相对单一的一线普通岗,如装配 工、操作工、质检员、物流员等。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生产的推进,对于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如高级技工、技师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制造业灵活用工的意义 1、应对制造业用工灵活性,优化人才结构 通过灵活用工,制造业企业可以灵活调整用工规模,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招募、调配临时工或兼职工,满足企业的灵活用工需求,提高生产力。在保持灵活用工规模稳定的同时,可优化灵活人才结构,将灵活用工从一线基础岗位向研发岗位缓慢转移。 2、降低企业长期固定雇佣成本,优化成本投放 通过灵活用工,长期固定雇佣员工的招聘规模逐渐缩小,以业务外包、平台型用工模式应用在变更比较频繁的岗位上,可以减少长期雇佣人员带来的各种管理与费用成本。推动企业将人力成本投放至对企业生命力、创造力更高价值的岗位上,提高用工效率。 3、提供专业化与多样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灵活用工平台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多样化用工选择,企业能够根据季节性需求、项目需求,更加精准地选择匹配人才,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另一方面,灵活用工平台提供合同管理、薪酬支付、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持,帮助制造业企业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帮助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4、风险外部化,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在灵活用工模式下,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发生转变,从标准的劳动关系转向非标的劳动关系、非劳动关系,此举将雇主责任风险外移,企业通过把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交付给第三方服务商,可以集中内部核心资源开发核心业务,共享人力机构专业资源,提升整体运营能力。 二、制造业灵活用工规模 (一)全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增长变缓 图42017-2024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长江证券,WEC数据,艾瑞咨询,36氪研究院整理 (二)制造业灵活用工需求大,规模超1500万 根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测算,制造业的灵活用工人员占比14.73%,但由于其从业人数规模最大,灵活用工人员规模为1530.2万。根据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3年6月发布的《市场机构助力稳就业促就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制造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占全行业服务总量的近40%。 图5各行业灵活用工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 (三)超半数制造业企业积极推广灵活用工 制造业中已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积极推行或计划尝试灵活用工,有43%的企业处于观望中,其中多数公司未实施灵活用工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员工流动过大不利于稳定,以及担心试错成本过高。 图6制造业与服务业灵活用工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美世《2023年灵活用工政策与实践报告——服务业/制造业》 (四)未来三年制造业企业对灵活用工持谨慎态度 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相对而言对扩大灵活用工规模持比较谨慎的态度,54%的服务业企业灵活用工规模预计在三年内会扩大,但约40%的制造业企业倾向于保持不变,有5%的企业计划缩减灵活用工规模。 图7制造业与服务业未来三年内灵活用工规模 数据来源:美世《2023年灵活用工政策与实践报告——服务业/制造业》 三、制造业灵活用工特征 (一)制造业灵活用工以劳务派遣形式为主 不同于服务行业,常见的灵活用工方式为在校生实习;对于制造业而言,灵活用工的形式以劳务派遣为主,其次是人力资源外包和在校生实习,非全日制用工的采用率相对较少。 图8制造业与服务业灵活用工形式采用率 数据来源:美世《2023年灵活用工政策与实践报告——服务业/制造业》 (二)制造业蓝领薪酬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向城市服务业 制造业工人月均收入约为6152元,略超均值,司机、仓储配送岗月均收入已经超过制造业蓝领30%,在新就业形态发展下,司机、仓储配送岗位就业门槛低、具有时间、地点灵活性等特征,加之制造业薪酬缺乏吸引力,不少劳动力流向城市服务业。 图9中国蓝领群体月收入 数据来源:《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三)求职渠道以“熟人推荐”“短视频/直播平台”为核心 随着新业态的发展,直播招聘成为线上求职的“熟人模式”,招聘主播凭借长期的口碑和人气积累,成为求职者可以信任的线上“熟人”。作为新就业形态的制造业灵活用工,也依托于新业态的发展,如直播招聘正是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图10求职渠道偏好 数据来源:《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四)年轻群体行业吸引力不足,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 相对于外卖、网约车、快递等生活服务类新业态行业,制造业灵活用工群体的平均年龄更高,90、00后年轻群体进入制造业岗位的意愿不断降低,更倾向环境自由的工作,劳动力市场的“接棒”问题亟待解决。 图11从业者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初中、高中学历的制造业从业者占比超过80%,用工方发布的招聘岗位一般以初中学历为门槛,掌握基础技能与通用技能即可在简单组装岗位工作,而拥有特殊技能、专业技能,能够操作现代化数字生产设备的高学历人才相对短缺。 图12从业者学历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五)半数劳动者拥有灵活就业工作经历,锻炼能力与收入预期成为主要入行动机 拥有过一段以上灵活就业工作经历的劳动者占比超过50%,新业态的发展为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机遇,将新业态就业作为主要工作模式的劳动者规模日益增长。为锻炼能力、获得更多收入是劳动者选择制造业灵活就业的主要动机,除此以外,也有少数劳动者将灵活就业岗位作为自身临时性、过渡期间的工作安排。 图13劳动者从事过的灵活就业工作 富金富《制造业蓝领白皮书(2021):数字服务与蓝领劳动力价值提升》 图14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岗位的原因 富金富《制造业蓝领白皮书(2021):数字服务与蓝领劳动力价值提升》 (六)劳动者向东部、中部用工大省跨区域流动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的劳动力流动趋势与区域产业发展结构高度吻合,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用工大省,对跨区域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处于较高水平,随后是河南、四川、山西等人口密度较大的中部区域。而河南、四川、广西以及其他省份是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 图15劳动者工作地与家乡地 富金富《制造业蓝领白皮书(2021):数字服务与蓝领劳动力价值提升》 (七)灵活就业劳动者福利及社保覆盖程度较低 相对于正式用工,企业对于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新型用工形式的灵活就业劳动者在福利待遇、工资补贴发放等方面差异较明显。企业通过将灵活用工劳动力管理控制权转移的方式,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支出,而待遇差异可能导致劳动者的组织归属感、工作满意度降低。 图16企业为各类劳动者提供福利补贴情况 图17企业为各类劳动者缴纳社保情况 图18企业为各类劳动者缴纳公积金情况数据来源:《制造业蓝领灵活用工研究报告》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制造业灵活用工较为普及,但在未来,制造业相对而言对扩大灵活用工规模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劳务派遣、外包等灵活用工虽缓解了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的窘境,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关系难以界定、工人流动率高、福利保障缺失、企业用工成本巨大、劳动力市场混乱,灵活用工平台/中介组织种类多、关系复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随着向工业4.0的推进,制造业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式,蓝领劳动力的也应升级,以匹配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数据治理、架构师、数据工程师等,智能化工程师、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等以及数字化新兴方向人才,是当前最难招聘、难保留、招聘成本最高的群体。在蓝领劳动力升级过程中,灵活用工是推动蓝领劳动力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灵活用工模式为蓝领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与职业选择,打破传统用工模式与局限性,提高劳动力流动性与灵活性,有助于劳动者更多地适应市场需求,且随着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各方积极探索创新制造业灵活用工模式,共同规范灵活用工市场的运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条件,为蓝领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灵活用工如何推动、辅助蓝领劳动力升级转型,需要未来进一步的探索,以发挥灵活用工更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