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算力与智能化融合,技术与价值量共进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 分析师:李宏涛S09105230300032024年3月29日 本报告仅供华金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核心观点 u数字化驱动智能汽车发展。①汽车加速数字化,提升企业价值;②智能硬件软件替代传统发动机,整车价值提升;③智慧交通空间扩大,道路数字化成新趋势。华为汽车构建智能解决方案,以“平台+生态”战略推动智能化,构建七大解决方案。 u华为智能造车冲击行业。华为造车致力于三个领域:①智能驾驶聚焦软件、计算平台和传感器;②智能座舱专注芯片算力、应用和操作系统;③智能网联注重云服务和路侧基础设施。 u智能化带来价值和增量。①激光雷达&4D毫米波:确定性最强赛道;②车载模组:智能催化5G+智能模组扩张;③算力芯片:智能推动高性能芯片爆发;④车载通信:大宽带/以太网是必然选择;⑤汽车线束:新能源驱动的低压/高压全面增长;⑥智慧大灯:智能光源时代开启。 u建议关注标的:炬光科技、菲菱科思、美格智能、光庭信息、永鼎股份、电连技术 u风险提示:与厂商合作进展不及预期;算力芯片量产风险;自动驾驶落地不及预期。 目录 一、2022年part 01一 、2022年一、数字化智能汽车浪潮二、华为智能造车的冲击三、智能化带来价值增量四、建议关注标的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1.内因外驱共促智能汽车行业变化 汽车加速数字化,提升企业价值智能硬件软件替代传统发动机,整车价值提升智慧交通空间扩大,道路数字化成新趋势 变化1:汽车数字化加速落地,为企业带来高增值 u数字化大势所趋,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了202.23亿元,同比增长90.31%;研发人员数量达到69697人,较上年同期增长72.59%,携手华为云推出车联网系统,自研DiPilot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u数字化/数字技术加速汽车迭代,为企业带来高溢价增值。汽车工业中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呈现出更高的增效价值。数字化设计/研发加速汽车的更新迭代,道路状况信息系统、车辆防碰系统、智能座舱屏等已逐渐形成购车标配。 变化2:整车价值量提升,智能软硬件替代发动机 u电动车时代,三电、感知系统和芯片是电动车的核心,产品技术快速迭代,整车价值量提升。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比亚迪销量增速远超传统车大众。u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超2686万辆,新能源市占率25.6%;单车软件价值将从当前的8,000-16,000元增长至2030年的16,000-32.000元,其价值占整车硬软件物料清单(BOM)的比例预计将从当前的4-9%增加至2030年的8-12% 变化3:智慧交通空间不断扩大,道路数字化成为新趋势 u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城市智慧交通(不包括停车)的千万项目市场规模达到了276.41亿元,同比增长了21.63%;江苏已累计安装车联网路侧设施超过1700个,覆盖道路里程1400多公里。 u智慧交通千万项目规模快速增长。尚普咨询公布数据,截止2022年12月底,智能交通千万项目中标金额总和最高的企业是电信系,中标总金额达到了17.23亿元,中标项目数量为52个;排名第二的是移动系,中标金额为16.38亿元,中标项目数量为98个。 目录 一、2022年part 01一 、2022年一、数字化智能汽车浪潮二、华为智能造车的冲击三、智能化带来价值增量四、建议关注标的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2.华为智能造车梳理 聚焦汽车智能化增量进入新车型周期构建三大平台+三种合作模式+七大解决方案 华为智能汽车:ICT能力外延,聚焦汽车智能化增量 u行业增速放缓,华为需开辟全新增长曲线。智能汽车市场是华为所选择的重要赛道,上万亿产值,行业格局也在重塑,存在大量创新点;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u战略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增量部件。主要产品涵盖电动化数字能源业务和智能网联化,包括车载充电系统、端云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座舱、智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毫米波雷达等。 54%,2010-2015 消费者业务 35%,2015-2019 切入企业级业务,通过云计算推动传统ICT产业向开放通用方向发展,利用最新技术帮助政企行业数字化转型。 ?%,2019至今 智能汽车业务 延伸华为“端、管、云”的ICT能力,聚焦ICT技术,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智能汽车:深耕十年进入新车型周期 图表10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组织架构变革 业务萌芽期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组织架构变革 u第一阶段:2019年5月27日,任正非签发《关于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通知》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和“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Cloud&AI产品与服务”成为并列的一级业务部门,与运管商BG、企业BG均属于ICT业务组织。。 联合开发期 u第二阶段:2020年11月,华为正式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委会调整至消费者业务管委会,再次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量产落地期 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宣布与长安、北汽、广汽展开HI合作(HI模式上线)2020年以来多款搭载华为智能软硬件的汽车发布 u第三阶段: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架构再次调整。2021年,华为设立终端BG、数字能源、华为云计算、海思、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一级部门。2023年9月华为对汽车业务相关高管进行调整。 新车型周期 2023年9月,问界新M7系列上市华为智选车与奇瑞合作首款纯电轿跑(LUXEED)智界S7发布 华为智能汽车:三大平台+三种合作模式+七大解决方案 u华为“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依托三大平台(iDVP、MDC、HarmonyOS)构建生态圈,截至2022年3月,华为已经构建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网联、智能车载光和智能车云共七大解决方案。 三种合作模式 目录 一、2022年part 01一 、2022年一、数字化智能汽车浪潮二、华为智能造车的冲击三、智能化带来价值增量四、建议关注标的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华为智能造车的冲击 智能驾驶:聚焦软件、计算平台和传感器 智能座舱:专注芯片算力、应用和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注重云服务和路侧基础设施 智能驾驶:L2级进入标配量产阶段 u自动驾驶主要构成:硬件上包括:收集各种信息输入的传感器,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对车辆运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计算平台,以及实现转向、制动、加速的底盘执行器。软件上包括:感知数据处理的感知层,对车辆运动规划、决策的规划层、对执行器精准控制的控制层。 uL2自动驾驶正成为前装标配:36氪研究院公布数据,自动驾驶分五级,我国量产乘用车正在由L2向L3+过渡,新车搭载L2功能正在逐渐成为前装标配,23年预期渗透率为51%。 华为智能驾驶:软件是核心—ADS2.0升级 uADS 2.0升级。HUAWEIADS1.0已实现基于Transformer的BEV架构,HUAWEIADS 2.0进一步升级,基于道路拓扑推理网络进一步增强;ADS2.0新增低速紧急制动、异形物紧急制动和紧急车道保持、新增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和哨兵模式。 u主流车型已配备。问界智驾版第一款搭载ADS2.0车型,其智能驾驶系统具备L2+级别的能力,准确判断道路上突然出现的各种异形障碍物,并对它们进行细致清晰的辨识。比如避让人或动物的选择,停车、超车等。 华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是基础—MDC 610驱动ADS 2.0高效实现 u华为MDC定位为智能驾驶的计算平台。搭载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VOS及MDC Core,兼容AUTOSAR,支持L2+L5平滑演进。适用于乘用车(如拥堵跟车、高速巡航、自动代客泊车、RoboTaxi)、商用车(如港口货运、干线物流)与作业车(如矿卡、清洁车、无人配送)等多种应用场景。 u华为MDC计算单元内部包括四大模块。CPU模块、图像处理、A处理、数据交换。其中数据交换模块主要负责其余各个模块的数据交互,图像处理模块主要用于把摄像头的原始数据处理成YUV格式或者RGB格式。uMDC210用于中低端车的出量;MDC610用于高端车的出量。MDC810用于robotaxi,或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华为智能驾驶:硬件是支撑—传感器减法,功能加法 u传感器减法:ADS1.0产品使用的传感器非常豪华,传感器数量非常多;2.0相比于1.0激光雷达减少2个,毫米波雷达减少3个,视觉传感器减少2个; u功能加法:ADS2.0对比于ADS1.0,在主动安全类和舒适类功能上都做了加法;2.0还提供基础包、进阶包、高阶包;毫米波雷达(110~170GHz),激光雷达(905nmToF~1550nm),摄像头(从可见光到红外热成像),“全频谱”构建汽车的感知能力 智能驾驶产业增量:功能带动增量提升,千亿空间释放可期 uL2级具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辅助和自动泊车四大类功能;聚焦到同一层级的不同功能配置上,传感器、算力都有成倍增长,泊车所需的产业增量为1200-2500元,行泊一体的产业增量为2900-30000元之间。 u自动驾驶需要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产品的保障,同时需要电控转向和电控制动的配合,2016-2021年,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929.39亿元增长至1835.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5%;同期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43.9亿元增长至93.7亿,年复合增长率16.4%,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目录 一、2022年part 01一 、2022年一、数字化智能汽车浪潮二、华为智能造车的冲击三、智能化带来价值增量四、建议关注标的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华为智能造车的冲击 智能驾驶:聚焦软件、计算平台和传感器 智能座舱:专注芯片算力、应用和操作系统 智能网联:注重云服务和路侧基础设施 智能座舱:代际加速演变,智能化渗透快速提升 u车载座舱代际演变: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语音交互系统等HMI交互产品,正在经历从机械仪表盘+简单娱乐系统向电器仪表盘+智能系统的演变,当前仍处在辅助座舱阶段。 u人车交互方式日趋丰富:中控大屏、全液晶仪表和语音交互已经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华经情报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10英寸以上的中控屏幕渗透率达30.1%,HUD渗透率达10.6%,语音识别系统渗透率已经高达65.7%。这一趋势在电动车领域表现更明显,截至2021年10月,新能源汽车中全液晶仪表搭载率已经高达61.4%,语音识别系统更是高达73.8%。 华为智能座舱:以芯片算力为基础,座舱OS为核心承载的软硬件能力 u汽车智能座舱系统结构:先后顺序如下:芯片(麒麟系列)-OS(车载鸿蒙操作系统)-Middleware(中间件)-应用-HMI(人机交互)。u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含三大平台。Harmony车机OS软件平台Harmony车域生态平台以及智能硬件平台。通过“Harmony车机OS软件平台+Harmony车域生态平台+智能硬件平台”为数字座舱提供更多交互、全场景出行体验。 华为智能座舱:麒麟芯片超强算力车机模组 u华为智能座舱芯片超强算力。包括710A、980A、990A以及最新推出的9610A。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麒麟990A,已先后搭载于问界M5、阿维塔11、北汽魔方、北汽极狐阿尔法S等多款车型,麒麟9610A的算力达到了200kDMIPS,当前主流的车规级芯片高通8155算力为100kDMIPS。 u智能座舱芯片性能大幅提升。目前市场上已经量产的智能座舱芯片呈高性能化,比如高通的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8295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