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同比下降9.7%;实现归母净利润8570.3万元,同比增长102.2%。 业绩符合预期,利润端持续修复。1)收入端: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7%,主要受消费电子业务下滑的影响。23H1消费电子领域需求疲软,导致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全年营业收入下降19.6%,约为101.3亿元。公司新能源业务则增长可观,全年实现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43.5%,营收占比提升至25%以上。2)利润端:2023年公司盈利水平企稳回升,归母净利润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公司毛利率约为20%,同比提升2.5pp;其中消费电子业务毛利率约为19.7%,同比提升3.4pp;新能源业务毛利率约18.5%,同比提升1.6pp。公司净利率约为1.1%,同比提升0.6pp。3)费用端:公司销售费用率近两年有所收窄,从2021年的1.7%逐步降至2023年的0.96%;管理费用率小幅增长,2023年约为5.9%,同比增长0.6pp;研发费用率约为9%,同比增长1pp。 创新终端和新材料的应用为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注入成长新动能。2023年虽然消费电子业务营收有所下滑,但公司在新项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23Q4,公司在大客户MR项目顺利实现量产并开始稳定交付;同期,安卓客户智能手机钛合金结构件项目也顺利实现量产,公司在交货速度和良率等方面均取得客户的高度认可。2023年AI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新势力,消费电子各大品牌都在积极探索与AI大模型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包括AI手机、AIPC、XR等,有望引领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周期。公司已做好了AI+时代到来的准备,在XR、PC、手机领域广泛布局、大客户卡位优势突出;与此同时,公司在新材料和新工艺两个维度升级精密制造能力。未来随着创新终端逐步落地、放量,结构件材料和工艺革新、升级,公司作为领先的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制造企业有望直接受益。 新能源业务生产基地产能逐步释放,相关业务持续增长可期。报告期内,公司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实现批量出货;墨西哥合作工厂也已通过客户审核,并开始承接客户订单。随着宜宾、自贡、常州、宁德动力电池结构件生产基地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新能源业务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8.8、10.5亿元。考虑到公司在XR领域的卡位优势、AIPC对公司笔电业务的带动和催化、手机结构件新材料应用给公司带来新的项目机会,叠加新能源业务产能释放以及规模效应显露,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13.0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回暖不及预期风险;新项目导入、放量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指标/年度 1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精密电子零组件制造商 1.1基本介绍:深耕结构件领域,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盈精密”)成立于2001年,2010年登陆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消费电子终端零组件、新能源汽车零组件 、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规模化制造企业,以产品设计、精密模具设计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积累、沉淀,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精密电子零组件制造商。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有电子连接器及智能电子产品精密小件、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等产品,下游应用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在新能源行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应用于新能源车及储能的电池结构件、高压电连接、氢燃料电池双极板产品等,下游客户主要是电池生产商、模组集成商、整车厂等。 图1:公司主要发展历程 表1:公司部分产品介绍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稳定,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居多。陈奇星为公司实控人,直接持有长盈精密0.28%的股份,并通过宁波长盈粤富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股36.9%的股份,合计持股比例约为33.5%。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稳定,有助于公司贯彻长期经营战略、持续布局未来成长点。除了实控人外,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均低于5%,且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图2:公司股权结构 1.2财务分析:业绩持续修复,短期承压不改未来向好趋势 营收整体呈稳健增长态势,利润端短期承压不改持续修复趋势。回顾公司过往业绩情况: 1)营收端:公司营业收入整体稳健增长,2018-2023年营业收入从86.3亿元增至137.2亿元,期间CAGR约为9.7%。2020年之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显露,随着电脑类、智能穿戴类、新能源汽车零组件类产品逐步放量,营收规模重回快速增长通道。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2亿元,同比下降9.7%,主要受上半年消费电子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公司消费电子业务较2022年下降19.6%。2)利润端:2018-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波动较大,尤其是2021年,由于大客户芯片供应短缺导致出货计划调整、公司计提近4亿元的存货减值、叠加三个动力电池结构件生产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等因素,公司利润端出现大幅下滑。 2022年后公司利润端逐渐修复,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约0.9亿元,同比翻倍增长。 图3: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4:公司归母净利润(单位:亿元) 新能源业务加速放量,主营业务毛利率逐渐回升。公司继续聚焦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及新能源产品零组件两大主营业务板块。2018年之前,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消费电子领域,随着新能源业务布局的不断落地,尤其是2021年新基地陆续投产之后,该业务占比迅速提升。2023年,受上半年消费电子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公司消费电子业务营收约为101.3亿元,同比下降19.6%。报告期内虽消费电子业务营收有所下滑,但公司在新项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23Q4,公司在大客户MR项目顺利实现量产并开始稳定交付;2023年10月底,安卓客户智能手机钛合金结构件项目也顺利实现量产,在交货速度和良率等方面取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2023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43.5%,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超过了25%。报告期内公司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实现批量出货。随着宜宾、自贡、常州、宁德动力电池结构件生产基地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新能源业务营收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分业务毛利率情况来看,2023年公司各项主营业务毛利率均有所提升,其中消费电子业务毛利率约为19.7%,同比提升3.4pp;新能源汽车配件业务毛利率约18.5%,同比提升1.6pp。 图5:公司主营业务结构—按产品来看 图6: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情况(单位:%) 盈利水平企稳回升,期间费用率整体较为稳定。回顾公司过往利润率情况,2017年之前公司毛利率基本保持在25%以上,净利率则维持在10%以上。2017年之后,由于处于转型阵痛期和过渡期、消费电子重要客户核心项目出货延迟,新能源业务处于投建期产能未充分释放、下游需求受宏观经济影响等原因,公司的盈利水平波动幅度较大。随着重要项目顺利渡过良率爬坡期、进入大规模量产,新能源业务产能逐步释放,公司的盈利能力开始逐步回升。2023年,公司毛利率约为20%,同比提升2.5pp;净利率约为1.1%,同比提升0.6pp。 从费用端来看,近两年公司销售费用率有所收窄,从2021年的1.7%降至2023年的0.96%; 管理费用率出现短期波动,但基本维持在5%-7%的水平;研发费用率则相对稳定,在9%左右浮动。 图7:公司利润率情况 图8:公司费用率情况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积极配合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开发,从新材料和新工艺两个维度升级精密制造能力。在新材料上,钛合金因其硬度高、抗菌性强等特性,玻纤维、碳纤维等纤维材料因其质量轻、机械强度高等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客户采用。目前,在纤维材料方面公司已具备了生产、加工能力,并成功送样大客户;公司成功研发浆料锻造生产工艺,对于加工钛合金等硬质金属能大幅提升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能耗。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8-2023年,研发投入从7.7亿元增至12.4亿元,研发人员占比从20.7%提升至31.4%。2023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43件,新增新申请专利339件,其中新能源领域申请专利137件,头戴式设备加工领域申请15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获得授权且有效的专利达2173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80件。 图9:公司研发投入情况 图10:研发人员数量占比 2盈利预测与估值 关键假设: 假设1:电子元器件业务:我们假设2024-2026年公司在大客户笔电项目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4成、顺利导入Air系列;随着大客户MR产品迭代、出货量的提升,我们假设公司在大客户MR项目的份额或有下降、但仍保持一供的位置,份额维持在5成以上;在AIPC的带动和催化下,中高端笔电机型的结构件或有变更、升级,我们假设公司在笔电外观件领域或将取得新客户、新项目的突破。 假设2:新能源汽车零组件业务:在电连接方面,我们假设2024-2026年大客户的订单复合增速保持在30%以上;在电池结构件方面,我们假设公司在大客户的份额将进一步增加。 假设3:随着高毛利产品放量、新能源业务产能进一步释放,公司毛利率有望持续回升,我们假设2024-2026年逐步提升至22%以上。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分业务收入如下表: 表2: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8.8、10.5亿元,EPS分别为0.52、0.73、0.87元。综合考虑公司业务范围,我们选取春秋电子、蓝思科技、歌尔股份作为可比公司。根据Wind一致预期,三家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约20倍。考虑到公司在XR头部客户结构件的卡位优势、AIPC对公司笔电业务的带动和催化、手机结构件新材料应用给公司带来新的项目机会,叠加新能源业务产能释放以及规模效应显露,我们认为公司利润端的弹性有望持续释放。我们看好XR设备和AI终端未来的成长性,公司广范布局相关领域、大客户卡位优势明显,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13.0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表3:可比公司估值 3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回暖不及预期风险;新项目导入、放量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