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 人口老龄化:中国趋势与特征 ■2001年,全球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老龄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总体正加速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老龄化主要受低生育驱动,人口发展已由“长寿型老龄化”演化为“少子型老龄化”。一方面,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OECD国家均值,不考虑生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未来预期寿命对老龄化率的提振或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我国总和生育率自1963年7.5的高点开始陡峭回落,2022年仅为1.09,相较全球经验呈现出未富先低的特征。总和生育率下降将导致当期和未来年轻人数量下行,进而极大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本文对我国老龄化前景进行了预测。中性情形下,2032年,我国老龄化率预计超过21.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40年后上升斜率放缓并趋于稳定,到2050年达33.0%。由于假设和输入包含了最新观测值,我们的老龄化率预测值位于市场预测区间上沿。 ■总和生育率假设与公共政策情景紧密关联,是老龄化预测中最具政策意义的参数,也是人口预测差异的主要来源。简单参照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或是依据我国历史数据线性外推,会显著高估近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从而低估未来人口总量下行和老龄化深化的速度。老龄化先发国家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显示,政策应尽早地有力干预,才有可能提振总和生育率,延缓老龄化的发展进程。 ■当前我国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相较其他主要经济体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老龄人口总量大,2021年我国老龄人口近1.88亿,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近四分之一,预计203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至3.33亿。二是老龄化开始 晚、进程快,从老龄化社会发展至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的时长快于多数先发国家。三是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快于现代化进程。四是城乡间、区域间分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人口迁徙和人口再生产差异的影响。 谭卓招商银行研究院总经理助理 :0755-83167787 :zhuotan@cmbchina.com 王欣恬宏观研究员 :0755-83199128 :xintianwang@cmbchina.com 目录 一、老龄化:全球人口发展新趋势1 二、中国老龄化:少子化驱动2 三、前景预测:老龄化加速深化5 四、关键假设:总和生育率与人口政策6 五、中国特征:规模巨大、后发加速、未富先老、结构分化8 附录一: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的参数与情形假设11 附录二:主要人口预测差异溯源分析11 附录三: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回检13 图目录 图1:工业革命后全球才出现有意义的人口增长1 图2:人口结构变迁一般经历五个阶段1 图3:中国人口结构演变已处于第三阶段2 图4:中国人口金字塔走向“头重脚轻”2 图5: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和占比加速上升3 图6: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深化3 图7: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4 图8:中国总和生育率近期出现快速下降4 图9:总和生育率与经济社会发展负相关4 图10:但中国总和生育率未富先低4 图11:我国人口总量预计将逐渐下行6 图12:我国人口老龄化预计将加速发展6 图13:各套预测中性情形总和生育率假设7 图14:近期我国总和生育率出现超调变化7 图15:日本、韩国鼓励生育政策与总和生育率8 图16:中国老龄人口占全球总体近四分之一9 图17:中国老龄化开始晚、进程快9 图18:中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10 图19:中国老龄化城乡分化10 图20:联合国对中国人口总量估算值偏高12 图21:中国人口迁移规律相对稳定12 图22:不同预测对中国预期寿命的假设存在差异12 图23:中国预期寿命演变和联合国假设符合规律12 图24:联合国历次预测中国总和生育率假设偏高13 图25:联合国对五年内中国人口总量倾向于高估13 图26:联合国历次预测低估中国老龄化进程13 联合国认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力、金融、住房、交通、社会保障、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等1。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自此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系列深度研究。研究的起点,始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征。 一、老龄化:全球人口发展新趋势 历史学家估计,自公元前1万年至工业革命前的漫长岁月中,全球人口长期处于低增长模式,年均增长率不足万分之五。17-18世纪现代化进程开启后,人类社会才出现有意义的人口增长(图1)。1700-2021年间,全球人口从5.9亿升至79亿,年均增长率达8‰。1950-70年代,全球人口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20‰的峰值,之后逐步放缓。 图1:工业革命后全球才出现有意义的人口增长图2:人口结构变迁一般经历五个阶段 长周期世界人口总量 2100E 103.49 2021 79.09 10000BC 0.04 1700 公元元年5.93 2.32 110 100 90 80 70 亿人 60 50 40 30 20 10 0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 资料来源:HYDE(2017),Gapminder(2022),联合国,招商银行研究院 资料来源:Ourworldindata,招商银行研究院 人口增速起落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模式的演变。先是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速开始上升;而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速随之放缓。在此过程中,人口的年龄结构也相应演化,年轻人口先升后降,老龄人口逐步增加,年龄分布逐渐由金字塔形演变为纺锤形(图2)。 2001年,全球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AgingSociety,老龄化率即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各国老龄化进程并不同步。现代化进程领先全球的欧 1参见https://www.un.org/zh/global-issues/ageing。 2人口学家通过多种指标来刻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程度,国际上描述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常使用的指标是老龄化率,即老 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际上通常以65岁或60岁作为老龄人口分界线。例如OECD以65岁以上作为老龄人口的标准,而 洲国家老龄化发展也最早,法国于1860年左右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在全球持续演进。例如,日本已分别于1969年、1994年、2006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AgedSociety,老龄化率>14%)和超级老龄化社会(Super-AgedSociety,老龄化率>21%),2022年老龄化率高达29.5%。 全球老龄化正加速发展,中国亦如是,并呈现独特特征。 二、中国老龄化:少子化驱动 新中国建立后,除部分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异常年份外,我国死亡率、出生率相继趋势性下降,与全球经验一致(图3)。当前我国人口发展也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2022年,我国出生率降至死亡率下方,人口负增长时代正式到来,人口金字塔逐步向“头重脚轻”演化(图4)。 男性女性 图3:中国人口结构演变已处于第三阶段图4:中国人口金字塔走向“头重脚轻” 100+ 95-99 90-94 85-89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年龄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1950 100+ 95-99 90-94 85-89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年龄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2020 男性女性 8,00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 男性女性 人口(万) 8,00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 人口(万) 100+ 95-99 90-94 85-89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年龄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2050 100+ 95-99 90-94 85-89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年龄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2100 男性女性 8,00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 人口(万) 8,00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 人口(万) 资料来源: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资料来源:联合国,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我国在1960年代经历了短暂的人口年轻化后,老龄化率开始上升。1970年代中期后,我国死亡率和出生率双双快速下降,老龄化进程因此提速。1960-2022年,我国老龄人口数从2,626万增至2亿,占比从4.0%升至13.7% (图5)。过去三十年间,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1992-2002、2002-2012、 2012-2022年均老龄化率分别上升0.16、0.18、0.45pct。按照联合国预测,我国已分别于2001、2023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将于2034年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图6)。 WHO更多以60岁及以上作为标准。人口学领域最初以65岁作为老龄年龄线,是由于65岁左右人群患病和死亡的概率明显上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衡量老龄人口的年龄线也在上移。联合国在2017年及之前的世界人口预测及报告中, 主要以60岁作为老龄人口的分界线,而2019年及之后则以65岁为线。据此,本文以65岁为标准讨论老龄人口,并计算老龄化率。 图5: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和占比加速上升图6: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深化 资料来源:联合国,招商银行研究院资料来源:联合国,招商银行研究院 不考虑移民的影响3,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总和生育率下降以及预期寿命延长。 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使得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率的分子和分母等幅增长,推动老龄化率上升。我国人均寿命已趋近国际前沿,上升斜率趋于平缓(图7),对老龄化率的影响也趋于稳定。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1960年的33岁升至2021年的78.2岁 (男75.5岁、女81.2岁),接近OECD国家均值(80岁),显著高于全球均值(71.3岁)。这意味着不考虑生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未来预期寿命延长对我国老龄化率的推升或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总和生育率下降将导致当期和未来年轻人数量下行,使得老龄化率的分母增长慢于分子,进而加速老龄化进程。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TFR)是一个人口统计指标,测度的是一名妇女在其一生中生育孩子的数量。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时,可实现总人口的代际平衡(由于自然 孕育的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在105上下,且有小部分儿童病亡),该水平被称为世代更替率(ReplacementRate)。考虑到我国人口出生男女性别比更高 (2021年为108.3),儿童成年前死亡率也略高于发达国家,世代更替率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