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

责任编辑:贾真责任校对:李俊英责任印制:程颖 图书在版编目(犆犐犘)数据 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贝多广主编.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11ISBN978-7-5220-0885-1 Ⅰ.①微…Ⅱ.①贝…Ⅲ.①金融事业—研究报告—中国—2020 Ⅳ.①F83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10391号 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WEIRUOJINGJIYUPUHUIJINRONG: ZHONGGUOPUHUIJINRONGFAZHANBAOGAO.2020 出版 发行 社址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2号 市场开发部(010)66024766,63805472,63439533(传真) 网上书店http://www.chinafph.com (010)66024766,63372837(传真) 读者服务部(010)66070833,62568380 邮编100071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侨友印刷有限公司尺寸185毫米×260毫米 印张17 字数320千 版次2020年11月第1版 印次2020年11月第1次印刷定价148.00元 ISBN978-7-5220-0885-1 如出现印装错误本社负责调换联系电话(010)63263947 2020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 中国·北京 发布 主编:贝多广 执行主编:莫秀根 课题主要成员(按姓氏首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贝 多 广 邓 鹏 顾 雷 黄 媚 媚 赖 丹 妮 廖 翔 莫 秀 根 王 硕 汪 雯 羽 夏 琴 熊 开 阔 张 天 元 张 晓 峰 课题参与人员(按姓氏首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刘澄清鲁梅吴跃华 鸣谢 资助单位及机构:中国建设银行Visa公司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前言 有人说每逢庚子年多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虞,果然,2020年这个庚子年 �现了百年不遇并且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疫情对经济、社会乃至每个家庭的生活带 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当然,与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这一次人们似乎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些慌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数字化生活使人们即使滞留在家里也可以 线上购物、线上教学、线上会议甚至线上娱乐,互联网、智能手机及金融领域的数字 支付成为所有这些线上服务便捷有效的基础设施。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就像是一次危机测试,考验了现存金融体系的应变能力。有一些金融机构从“密接触”到“零接触”的转换中败下阵来,另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却获得了发挥优势的机会。几乎所有人的共识是,疫情刺激了数字金融的全面发展, 对于多数中小银行来说,疫情如同吹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号角。确实,我们清晰地看到疫情后数字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性机遇。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疫情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冲击,然而对微弱经济体的冲击是 最大的。以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流动商贩、中低收入工薪阶层及广大农户为代表的微弱经济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金字塔的底座,也是普惠金融的重点 服务对象。2020年2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犆犃犉犐)发起“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课题,通过引入金融健康分析框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调查,力图了解疫情中微弱经济体在收支管理、债务管理、应急管理、风险管理、资 产管理及未来规划和信心等方面的情况。针对中低收入工薪阶层的调查结果显示, 73%的家庭会面临入不敷�的情况,近六成受访工薪家庭的自有应急资金仅足以维持 3个月以内的疫情前同等水平生活,可维持半年以上的仅占两成。 普惠金融,就是将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中小微弱”包容进金融服务体系。“中 小微弱”是指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金融服务方面受到排斥处于弱势的群体,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弱病残”。在现实经济中,“中小微弱”中的微型企业与弱势群体更为相近,因为很多微型企业就是金融上处于弱势 ·Ⅰ· 地位的家庭或个人,如家庭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2020年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就是将“中小微弱”中的“微”和“弱”两项统合起来考察。这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各种成分深入观察后的一项研究成果。即使从金融服务角度观察, 通常把“中小”和“微弱”分为两种服务对象,并且用不同的方法去提供服务。中小 企业(国际上叫犛犕犈)是一类服务对象,通常用抵押不动产或质押股权等方式提供信贷服务;微型企业和弱势群体是另一类服务对象,主要通过信用调查或者大数据分析来提供金融服务。 城市经济中存在着大量微弱经济体,如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及蓝 领工人等。在农村经济中,微弱经济体即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更是占据支 配性地位。小农户迄今为止仍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766%的耕地仍然是由承包者自家经营。而且,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其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这种生产方式很可能是长期现象。对于是实现集体经济之下的大农业还是维持家庭基础上的微弱经 济,我们可能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因此,正视微弱经济体的存在、价值及未来的变 化趋势,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家庭经济与企业经济不同。企业经济的决策目标是收入最大化,而家庭经济的决策目标是家庭福祉的最大化。企业的任务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以获得最大收入。 而家庭通过对各种要素的安排,使家庭的福祉最大化。这种区别可以用当前农村的两种生产模式来说明。一种是使用化肥农药、商品饲料,另一种是不使用。前者为市场 生产,后者为家庭生产。为家庭生产,就是以这样的目标为导向的决策结果——不追求最大产量,而是追求食品安全、环境良好、身体健康。因此,农户在生产中少用农药化肥,尽量减少污染。 家庭承载着超越经济的文化价值。家庭关怀、生儿育女、孝道文化、尊老爱幼等家庭文化都因家庭经济模式下的代际言传身教得以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实现 美好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家庭经济不但解决了经济问题,家庭的代际关怀、教育、健康保障都可以在家庭经济中同时实现,不会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抚养和扶养问题。 国家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将农村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不再把农村看成单纯的农业产业基地,而是将其看 成农业、农村居民、文化、生态的综合体,这给家庭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家庭经济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家庭经济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微弱经济受到金融的排斥是非常明显的。大多数现代银行体系并没有为家庭的扩大再生产提供服务。金融机构为家庭经济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储蓄、转账和支付,尤其 ·Ⅱ· 是储蓄可以给金融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的金融资本。但是,当家庭经济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时,金融机构则设置了许多门槛,将家庭经济排斥在外。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大多数的固定资产不能用于抵押借贷。微弱经济 要扩大再生产,只能依靠自我积累或者民间借贷。农村客户也很容易受到保险服务排斥。由于农业生产和家庭经济风险比较大,保险往往也不愿意将家庭经济纳入保险体系。从推进普惠金融的视角去观察,毫无疑问,国家需要建立适合于微弱经济成长和 发展的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要服务的微弱经济体人群数量大,但收入偏低,金融素养和能力也比较 弱。所以任何机构在给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去保护他们,给他们赋能。近年来,在中国看到的比如过度负债、泄露客户数据等问题多少暴露�我们在客户保护或者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短板。 三年前我们就提�“超越普惠金融”的理念,要加强对微弱经济体的赋能,也就是金融能力建设。金融能力关乎微弱经济体的收支管理、风险预防、财富积累及发展 机会的把握等。提升金融能力才是普惠金融持续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关键前提。 如何将金融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有两点可以考虑:第一,基于微 弱经济的实际情况,金融服务机构应综合评估贷款、储蓄、理财、保险、资本市场工具等多种金融工具可以发挥的作用和实际发挥的作用,找准金融业服务各地农业、农 民的“痛点”,以解决“痛点”为�发点开展金融能力建设。促进金融能力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同时,避免将金融能力建设仅仅局限于服务农村产业发展,更要提升对农户金融健康的关注,从收入、储蓄、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等多层面提升农户的金融 韧性。尤其是在劳动力大量迁移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强化农户通过储蓄投资为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命周期内的大额开支做准备的意识,预防因病返贫、老无所依。 第二,以农户为中心建立金融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基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和生产、生活需要,设计分层次、多样化的金融能力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更多地通过数字渠道开展应对需要的金 融能力建设。在偏远闭塞的农村地区,农户对新的金融服务可能存有排斥或戒备的心态,很可能因此错失机会。针对数字渠道失效的农村地区,可以探索建立以村、生产 小组为单位的金融能力建设小组,在参加由监管方、金融机构或社会组织等开展的金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由村中能人担任后续教育、答疑、联络的角色,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可以通过培训、支持该联络人的形式,让金融能力建设工作贴近地方需求和 地方文化,提升适应性和实效性。 在中国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客户亟须能力建设,从事普惠 ·Ⅲ· 金融的金融服务机构也需要能力建设,包括怎么对待客户、用什么产品、以什么方式服务。如果金融机构自身能力平平甚至欠缺,怎么去提升客户的能力呢?而前述中小银行非常紧迫的数字化转型任务,本质上就是自身能力的强化建设。 2020年的研究涉及乡村振兴中的金融体系问题。一般而言,在我国广大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但是,农村信用社后来变成了农村商业银行,而农村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这跟农村信用社最初的服务于农户或微 小企业的目标是有冲突的。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股东对它们的要求是 股东回报提升,然后股价上扬。发达国家中扎根乡村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合作银行。 对这一点,国家已经足够重视。针对扎根乡村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服务乡村普惠金融与商业回报、规模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找到比较理想且可行的模式。当然,在各县域农村信用社之上,还有各地的省联社。省联社的定位和发 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须解答的课题。 平衡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手段当然是资金的价格,即利率。但是由于利率的 扭曲和收益率的差别,实际情况是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贫困地区流向股票市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要在利率、金融服务结构、数字金融、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及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任重而道远。 乡村振兴的成功与否本质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比如土地制度、乡村组织的创新、乡村教育的再造及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同时,金融可以起到助力的作用,推波助澜, 发挥独特的作用。 乘风破浪克艰险,齐心协力襄盛举。2020年,恰逢实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我们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提�规划。 所谓规划就是因势利导。未来,中国的普惠金融有什么发展趋势?从目前的观察 看,第一,未来数字技术和传统金融将进一步融合,这可能是一个战略性的方向。也就是说,传统的机构一方面受到了挑战,但也有难以取代的优势,如农村的金融服务站点。这是用了很高的成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个庞大体系,我们到基层作调研时 就发现这些服务点仍在发挥作用。这个体系将来怎么跟数字化的手段紧密配合,将是一个国家级工程,也是很值得去探讨的事情。总体来说,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 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可能在五年内会产生�新的业态。这个过程将会带动数字支付变得更加成熟,数字信贷变得更加普及,并且会进一步延伸到数字理财、数字金融下乡等。用数字手段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今后的